我国企业慈善捐赠的理论渊源与现状研究(4)
2017-08-04 03:49
导读:3 我国大多数企业慈善活动缺乏长远规划,没有能够很好地把企业慈善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很多国内企业对于慈善捐赠只是理解为“企业在做好
3 我国大多数企业慈善活动缺乏长远规划,没有能够很好地把企业慈善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结合起来
很多国内企业对于慈善捐赠只是理解为“企业在做好事”,并没有把企业慈善上升到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根据《中国企业家》杂志曾经对部分国内企业和跨国公司所做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跨国公司的捐赠动机属于“内部驱动力”型,即以基于企业经营策略而实施的慈善捐赠为主,其中87.5%的企业选择“教育科研”、“技术开发”等方面作为主要捐赠方向;国内企业大多属于“外部驱动力”型,即企业的捐赠意愿强度往往与政府官员的动员与劝捐强度相关,其中84%的企业选择“扶贫”或“赈灾”作为捐赠的主要方向。从预期的效果来看,跨国公司比较注重长期的智力型开发投资,如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合作推行的“农村大学生计划”,英国石油公司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在中国共同实施的旨在提高1.97亿中国中小学生环境意识的“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玫琳凯公司与全国妇联协作设立的“玫琳凯妇女创业基金”等等。通过这些有计划的慈善活动,跨国企业既履行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又较好地在中国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树立起了企业的品牌形象,为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跨国公司比起来,国内企业的慈善捐赠活动缺乏长远的规划,慈善捐赠更倾向于“扶贫救济式”短期行为,缺乏能够有效整合慈善捐赠与企业品牌营销的战略规划。
四、积极发展我国企业慈善事业的意义与建议
积极发展企业慈善事业,无论对于企业或者社会来说都有很现实的意义。对企业而言,通过从事慈善事业,在企业内部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鼓舞员工的士气;在企业外部,可以大力改善企业的形象,取得顾客的好感与认同,从而促使企业更加有效地组织市场,整合社会资源。美国《策略管理报》曾经对469家来自不同行业公司所做的调查显示:公司的资产回报率和公司的社会公益绩效,有非常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销售回报率和公司的社会公益绩效,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社会而言,企业的慈善活动可以帮助社会有效调节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从而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针对目前我国企业慈善事业还比较落后这一状况,我们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来提高我国的企业慈善事业。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1 大力倡导企业树立“社会责任”理念,积极鼓励企业做优秀“企业公民”
要让企业认识到,一个良好的“企业公民”除了要为出资者创造利润、为员工提供安全生产条件、保护员工的合法权益外,还要积极地向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为社会积累财富,向社会弱势群体或者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慈善捐赠。企业只有在社会上树立起了自己的良好形象,才能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双赢”。
2 努力为企业参与慈善事业创造良好的法律、道德及文化氛围
政府要在社会上大力宣传企业慈善捐赠的先进事迹,要让企业慈善成为一种时代潮流。同时,政府还要加快慈善立法的步伐,以法律来规范慈善事业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颁布任何一部完整的《慈善事业法》。由于缺乏专门的法律对企业或个人的慈善捐款进行管理和规范,导致在全国很多地方慈善捐款被贪污、挪用的案例屡屡发生。
3 从经济上对企业慈善捐赠事业进行褒扬和肯定,要切实落实新的《企业所得税法》中关于企业慈善免税的规定
根据从2008年开始实行的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的相关条款,企业用于慈善目的的捐款免税额已经由原来的3%提高到了现在的12%,这对于企业参与慈善捐赠的积极性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大的激励措施。但令人遗憾的是,在全国很多地方,办理免税的手续还比较复杂,设置的程序太多,加上一些地方政府对企业免税的热情不高,导致税法规定企业可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并不能落实。由此可见,我国企业慈善事业的发展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