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县级统计工作环境的思考(2)
2017-08-07 02:58
导读:2.统计工作的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与工作高要求不够协调。真实的数据是统计的生命,品质服务是统计的价值。当前,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影响了统计
2.统计工作的数据质量和服务水平与工作高要求不够协调。真实的数据是统计的生命,品质服务是统计的价值。当前,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存在,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这对统计工作来说是一个动摇自身地位的致命的问题。一是存在系统性误差。二是存在登记性误差。如由于资料登记和计算工作差错导致的登记性误差;三是存在主观性误差。这是由于主观或人为原因,出于人的各种目的而对统计数据进行干扰,导致数据失真。
3.统计的指标体系和调查制度与工作高要求不够协调。一是指标过多。现行的统计报表种类太多,指标繁杂,如农业统计指标就过细,工业统计产业交叉存在数出多门的情况,有的指标如综合性的人口、文教、卫生等数字,既在综合平衡报表中出现,又在农业、乡卡中出现。指标设置出现重复现象,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精力;二是指标不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没有反映社会经济现象的统计指标的盲区。如综合核算GDP数据来源不足;三次产业资料不全等;三是指标无用。有些指标数据结果对调查对象、基层单位无多大用途,理论与实际脱节;四是报表时间不合理。有的专业报表时间与基层单位财务核算时间不衔接,造成统计与会计核算脱节,只能预计或估计数据,与实际数据不一致;五是专门调查过多。 4.统计的管理体制和工作体系与工作高要求不够协调。一是统计受行政干扰较大。县级政府统计人员的人事权在当地政府,办公经费由当地政府划拨。政府为完成目标考核任务,往往会给统计施加有形、无形的影响,导致数据失真;二是基层统计力量不足。
5.社会各界对统计法律法规和统计工作的了解和重视程度与工作高要求不够协调。一是社会各界对统计法律法规的了解不深,报送数据资料及报表的自觉性不强;表现在不知道有《统计法》,不知道有报送义务,不知道不报送报表是违法行为等;二是社会各界存在“重会计、轻统计”现象。表现在有些单位负责人只重视会计,忽视甚至取消统计工作,拍脑袋出数字;一些企事业单位频繁更换统计人员甚至取消统计岗位;一些乡镇及单位统计人员兼职过多;一些报送单位拒报、迟报、瞒报统计资料等。所有这些都影响了统计工作的正常开展。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三、对优化县级统计工作环境的思考
1.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统计工作要坚持以人为本打造高素质的统计队伍,实事求是,依法统计,以不断提供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高水平的统计服务,推进统计科学发展,在统计工作的各个方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和谐的统计工作环境,实现统计发展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性。
2.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一要完善干部管理考核制度。干部的任用选拔不能光看经济发展,还要看社会发展,不能光看统计数字,还要看老百姓感受的社会变化状况;二要改革统计管理制度。统计部门隶属于当地政府,人事财政都受到当地政府管理,不利于统计工作独立开展。可实行垂直管理,使统计部门统计工作不受任何干扰,独立地行使自己的职责。
3.加快统计制度改革。一要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在充分联系实际和多作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报表进行整理,统一指标解释、范围、口径等,对所有指标进行清理,清除重复指标,增加一些反映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现象的指标,如小康社会、和谐社会、节能减排等,使其更贴近实际,反映实际,从而更合理更实用;二要改革统计调查方法。
4.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一要加强规范管理。县乡要设置足额的统计岗位,配置相应的专职人员,要建立健全台账和其他一系列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切实做到一切工作合乎规范;二要实行人员专职统计。用合格的统计人员专职从事统计工作;三要切实提高统计人员的工资待遇。通过保障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四要加强
培训和指导。对基层统计人员进行定期和不定期培训和经常的业务指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统计工作能力;五要成立县级调查中心。适应各种专项调查繁多的形势,专门成立一个县级的调查中心负责县乡的调查普查工作,进行各种专项调查,以减轻县级统计局工作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