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产业集群起源、稳定性及其竞争力的博弈分析

2017-08-07 06:53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产业集群起源、稳定性及其竞争力的博弈分析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一、产业集群的起源―
一、产业集群的起源――一种竞争博弈的新解
  
  (一)产业集群的起源
  早在十八、九世纪的欧洲,社会分工使得小手工作坊的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后,它们便沿着交通便利的地中海沿岸开始空间上的聚集,形成了最早的产业集群。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劳动分工的细化导致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集中更加明显,美国的低特律汽车城、硅谷等IT产业集群相继形成。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领域中存在某一主导产业,由于核心企业的扩散效应和聚集效益,导致大量企业在空间上的聚集,从而形成持续竞争力的现象。
  
  (二)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
  关于产业集群起源的理论,国外很多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卓有成就的研究和探讨,其中最早的是集古典经济学之大成者马歇尔。他在其专著《经济学原理》中指出产业集聚的地区称为产业区。随其后者,韦伯在其《工业区位论》中提出了工业区理论。他把成本作为核心来考虑,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是由于企业以成本最小化为选址标准,选择运输成本低、劳动力成本少的工业区生产。
  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了市场主义的观点。它充分地考虑到了市场的需求、价格等因素对产业集聚的影响,进一步完善了产业集群理论,并为以后产业集群理论的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竞争性博弈对产业集群起源的新解
  笔者认为深入挖掘市场主义学者提出来的产业集群的起源理论,可以引入竞争性博弈来分析产业集群的起源与形成过程。竞争性博弈是以个体理性为基础的,博弈方在采取策略时不存在有约束力协议的博弈。产业集群是以一个核心企业为中心,由大量的企业围绕在该企业周围,形成地理上的集聚现象。显然,产业集群内企业是作为独立的具有个体理性的实体来参与竞争,争夺市场资源,实现各自利益最大化。产业集群的形成也正是这些参与竞争的博弈方博弈的最终结果。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竞争导致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可以通过构造一个简单模型来解释。现做以下假设:第一,博弈方(竞争方)是具有个体理性和完全理性的;第二,博弈方相互了解得益情况,都对自己选择前的博弈过程完全清楚;第三,博弈方不是同时选择其策略,而是有先后顺序的。假如在某区域内只存在A、B两家同质企业,同时存在一个客户数量较为充沛、购买力较强的市场O在A、B企业之间。如果A企业作为先行为方为了占有更多的顾客资源而趋近O。此时,若B不跟随,那么 A得益5单位,B只能得益1单位,因为A抢占了更多的客户;若B同样也趋近O,因为A、B距离市场O近了,节省了交易成本,双方都可得3个单位。如果A企业不主动趋近O,B当然也不会主动趋近O,那么A、B各得2个单位。其过程可见图1。
  
  我们运用逆推分析法可以找到该动态博弈的子博弈完美纳什均衡,就是A企业在第一阶段选择趋近O,B企业在第二阶段也选择趋近O市场。显然,A、B为了争夺市场而不断的趋近O市场的行为,导致了企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产业集群就这样形成了。
  
  二、 产业集群的稳定性
  
  产业集群形成后,是否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是我们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在产业集群内部各个企业是作为独立的实体存在,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实质的利益关系,也没有特定的稳定的关系结构和组织系统。笔者认为可以运用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及重复博弈理论来对产业集群的向心力和稳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一)产业集群短期的稳定性――完全信息的静态博弈
  为了解释产业集群短期的稳定性,我们假定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博弈为静态博弈,就是说博弈方几乎同时采取策略或可认为同时采取策略的博弈。
  假设在某产业集群内存在C、D两家企业,如果C、D合作,因为可以共享资源,降低了各自成本,双方可以得到6单位的收益;如果有一方采取合作的策略而另一方不合作,那么合作方因为把自己的资源分给了别人,而没有获得补偿将得到1单位的收益,不合作方损人利己得到4单位的收益;如果都不合作,那么双方各自得2单位收益。其得益矩阵见图2。
上一篇:知识论视阈下的产业技术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