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循环经济研究综述

2017-08-09 01:31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循环经济研究综述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综
[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综述了循环经济的六大基本理论、方法,并简要介绍一些典范国家对这六大理论、方法的应用;然后从循环经济理念、具体实践形式这两个角度对我国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现状进行描述,以期对当今循环经济的研究进行总体把握。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利用,清洁生产,生态工业
  一、循环经济理论在国外的发展
  二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经济发展在极大满足人类无止境物质欲望的同时,也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安全,国际有名的八大公害事件即是这一矛盾的突出表现。为此从20世纪60年代起,国外学界开始从不同学科中探寻破解这一矛盾的方法,并大致提出了六种理论和方法。主要集中在微观、中观、宏观三种层面上。
  1.微观层面即企业小循环。(1)清洁生产(Cleaner Production)理论。清洁生产最先由联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9年推出并推动,并于1998年的第五次国际清洁生产研讨会上对其定义作了进一步的完善,“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中,以便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并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三个角度进行了更具体论述。美国环保局对清洁生产的理论有所发展,提出了属于清洁生产领域的污染预防和废物最小化概念。由此可见,清洁生产是一种以工艺和产品为作用对象的持续性、预防性和一体化的战略,是工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标志,是循环经济理念在企业层级上的指导理论,实质是一种“生态化”、“绿色化”的工业生产模式。
  可以说,清洁生产理论是循环经济体系中发展最完善,实践最广泛的理念之一,荷兰则是清洁生产开展最好的国家。荷兰政府早在80年代就开始推行清洁生产概念,建立了若干关于企业环境管理的国家政策,并通过其技术评价组织开展的“用污染预防促进工业成功项目(PRISMA)”,在食品加工、电镀、金属加工、公共运输和化学等5个行业10家企业中进行废物与排放预防的大规模研究活动,并在此基础出版了《废物与排放预防手册》。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不过,综观清洁生产领域内的论文,笔者发现当前研究领域较多的集中在对清洁生产理论和清洁生产技术上,而对于清洁生产的评价尤其是定量评价较少。
  (2)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是一种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危害的评价和对产品环境特征分析及决策支持的工具,在循环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其强调单个企业应在每一生产过程即产品、工艺、分发和管理中寻求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因此笔者将其归结为微观层面。
  LCA最早产生于1969年的美国可口可乐公司,并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其中欧洲和北美环境毒理学和化学学会(SETAC)在其报告中将LCA分为4个有机组成:目的与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改善评价。这对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推动。
  其实LCA并不是真正的纯循环经济理论,它被运用在许多其他工业生产领域,走着一条数学量化的道路,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常常作为国际通用标准。1993年,国际标准化组织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制定的IS0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将LCA纳入其中,截至2005年初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和发布了关于LCA的IS014040—18014049系列标准。而需要指出的是IS014042即生命周期影响评价(LCIA),它在生命周期评价的四个阶段中难度最大,争议最多。目前国际上采用的评价方法,基本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环境问题法”和“目标距离法”,两种方法各有侧重。前者着眼于环境影响因子和影响机理;后者则着眼于影响后果。此外,LCA还有许多其他模型、方案,但这些往往要借助于计算机辅助工具实现。
  2.中观层面即产业园区内循环。(1)产业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理论与产业生态(Industrial Ecology)理论。产业共生与产业生态理论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但却都是构成生态工业园的理论基础,因此这里将它们并列讲述。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工业共生的概念是受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共生现象启发而来的。70年代,在丹麦的卡伦堡市产生了一种现在被称为典型案例的生态工业园系统,而John Ehrenfeld和Nicholas Gertler(1997)通过对卡市企业的研究指出企业间可相互利用废物,以降低环境的负荷和废物的处理费用,建立一个共生系统,进而提出了产业共生理论。Frosch和Gallopoulos(1989)提出并发展了“工业共生”理论框架,他们认为在工业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消耗被优化,一个过程的输出会成为另一个过程的原材料。现在比较统一的定义是Engberg在《Industrial Symbiosis in Denmark》(1993)一书中给出的。
上一篇:试论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的实质和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