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扭转中国外贸超常增长的几点建议(3)
2017-08-09 02:17
导读:适当调整和完善对外贸易政策。首先关于加工贸易政策。我国政府关于发展对外加工贸易的政策没有产业指导目录,没有区位布局考虑,只有出口加工区。
适当调整和完善对外贸易政策。首先关于加工贸易政策。我国政府关于发展对外加工贸易的政策没有产业指导目录,没有区位布局考虑,只有出口加工区。从现实情况分析,加工贸易政策是我国外贸持续高速发展、商品结构不断改善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在我国技术落后、产业竞争力低下、企业营销能力十分弱小的情况下,我国机电产品、高科技产品出口金额、比重均能持续上扬最主要的功劳应该归于加工贸易、吸引外资两大政策。但是在今天我国外汇过剩、出口过快、顺差有扩大趋势的情况下,需要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适当调整。调整的目的要将宝贵的资源如土地腾出让位于发展具有更高价值、更加节约资源和环保的投资项目。探讨解决替代加工贸易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环节。
有人提议通过提高原产地加工度,提高发放原产地证标准,可以淘汰低效率项目和提高中方企业盈利水平。有人指出日本、“亚洲四小龙”等企业利用中国加工贸易政策发展迂回出口,实现迂回顺差。据报道,美国学者曾指出美国与中国贸易逆差虽然大幅增长,但是与亚洲整体贸易逆差并没有明显增加。原因就是日本、“亚洲四小龙”在充分利用中国作为世界的加工厂进行加工,然后对美国或者欧盟出口。显然如能抑制加工贸易迂回出口将有利于解决贸易摩擦问题。
还有人提议如果加工贸易出口的加工度低于一定比率不应全额计入海关统计,也不应记入货物贸易出口,而应将加工贸易进口减去加工贸易出口的净额改记为“服务贸易出口”。
笔者认为,应该综合考虑以上所有合理因素,设计更加完善的加工贸易政策才是上策。笔者建议制定新的加工贸易政策,主要包括:产业指导目录,区位合理化布局指导目录,逐步提高原产地证发放标准,限期使经营迂回性加工出口贸易企业转变为经营一般贸易等。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其次,对外贸出口征税问题。2005年初我国政府曾对出口纺织品征税,但是由于中国与欧盟、美国发生纺织品贸易摩擦以另外方式得以解决,也就取消了出口征税政策。我认为,当前加大人民币波动升值幅度效果并不理想,是否考虑恢复和增加对部分产品出口征税,如纺织品、资源密集型产品等。据了解,我国政府正在考虑调整出口退税。我认为,这是变相出口增税,更加便于操作,但是政府应该将税收性质定义为“出口征税”。
其三,淡化处理国家定期公布各地进出口额和增长比率,取而代之的是强调进出口销售额利润和利润率,这有利于各地方政府在比较业绩时更加追求经济效益,转变增长方式。
加快实施汇率改革和人民币适度升值政策。2005年人民币升值和汇率改革措施基本符合笔者当初预想,即小幅调整、限定波动幅度,同时加紧进行结构调整。世人可能都知道日元升值对出口打击的教训,但是能够完整准确地总结教训者却寥寥无几。事实上当初日本政府在日元汇率调整之际,如果及时进行结构改革,调整发展战略和改变发展模式,可能今天的日本经济就不是这样了。日本政府政策失败主要在于汇率调整过急和没有及时进行结构改革、调整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转变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汲取日本失败的教训就应该控制人民币小幅升值,同时积极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战略和模式。争取在保证经济较快增长情况下,适当放开人民币升值,并用5—10年时间完成结构改革、发展战略和模式的转变。
改革地方政府“分灶吃饭”的税收体制。笔者分析发现,我国税收体制中地方政府“分灶吃饭”的税收制度等于给地方政府放权发展地方经济,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作用。如地方政府“割据市场”,只扶植本地注册的企业发展,形成各地产业结构雷同现象,抑制了企业跨地方发展和全国市场一体化发展,以及异地执法保护知识产权不力等一系列问题。其中在外贸方面出现的问题就是:妨碍了转变增长方式,外贸企业在地方政府支持下不惜打价格战,全力以赴扩大出口,为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创造税收做贡献。在我国只要有条件的行政区划地方就会像一支亚洲小虎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一般情况下,各地企业认为出口价格总比国内高一些,订货批量大一些,外商信用好一些,回款比国内可靠一些,在如此多的利益诱导下积极扩大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