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才引进状况及政府监管建议
2017-08-17 06:07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国际人才引进状况及政府监管建议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国际人才引进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当前也存在“重引进,轻监管”、“重数量,轻质量”、“重形式,轻规范”等主要问题,特别是前期人才需求分析和后期的人才监管工作远未到位。在“共享全球人才资源”的前提下,应该坚持“政策引导、建设环境、强化法制、规范程序、分类监管”的原则,大力引进、使用全球人才资源。[JP2]政府的主要职能在于营造良好的国际人才引进、使用氛围,引导各类微观组织引进、使用人才,并根据国家发展战略,引进、监管战略性高精尖人才。
关键词:国际人才,引进,分类监管,政策 近代中国迫于国力虚弱,一大批仁人志士尝试实践“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始大批引进原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专家来华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弥补我国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不足,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发的一个重要方面和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最近,党中央又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强调要大力开发和利用国内、国际两个人才市场、两种人才资源,壮大我国人才队伍,走以人才强国的现代化强国之路。这一切都为开发和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ァ 」际人才引进是开发和利用国际人才资源十分重要的工作之一。人才引进既是微观用人组织层面的工作,也是国家层面的工作。微观用人组织引进的人才,既有国际人才,也有国内人才;国家引进的人才主要是来自世界各国的国际人才。政府作为微观用人组织和政策制定者,既要为自己和代行国家实施人才引进工作,又要为微观用人组织和国家制定科学的人才引进政策,并履行适当的监管职能。ァ
一、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应强化国际人才引进工作 从本质上看,经济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动力,以信息网络为基本手段的波及世界各地、所有经济领域的产业结构大调整。它既是经济国际化与区域经济集群化的扩展,也是
世界经济走向的必然趋势,标志着国际分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球化过程的产业结构调整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之间,通过交叉投资、企业兼并,达到在更大的经济规模基础之上配置资源、开拓市场,从而实现发达国家技术与资金密集产业的升级;二是发达国家把劳动与资源密集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无论怎样认识经济全球化,必然促使其活的载体——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配置更加频繁,竞争更加激烈。各跨国公司、各个国家的人才战略之高下对于其能否竞争制胜就显得格外重要。不管曾经出现过的“制海权”时代,还是如今正在继续的“制空权”时代,乃至正在出现的“制脑权”时代,事实告诉我们:谁拥有了地球上最多有智慧的头脑,并能发挥其智能效用,谁就占领了决战制胜的制高点。ァ ∷孀湃球化的出现,人才已成为一种任何组织可以“共享的资源”。人才由于其“理性选择”,会因某一特定组织提供的优厚工作生活条件所吸引,一旦被这一组织录用,人才的效能发挥就会具有极强的排他性。ァ ∧壳拔夜一般性人才短缺的状况已得到有效缓解,一些地方、行业甚至出现了暂时过剩的现象,但高层次人才仍然十分短缺,且流失严重、青黄不接,难以满足实际需求。将才帅才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瓶颈。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高层次人才都是'最稀缺'的资源,所有的人才争夺战都是围绕争夺高层次人才展开的。虽然我国的人才总体规模已超过6千万,但高层次人才仍然十分短缺,且老化现象严重,后继乏人问题突出。以专业技术高层次人才为例,截至2001年,全国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共有14.3万人,但近11万人已到退休年龄,真正还能在工作岗位发挥作用的也就3万多人。即使采取措施让部分知名专家延缓退休,我国目前在岗的高层次人才总数也不到5万人。ァ ∧壳拔夜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科学家、首席科学家可谓凤毛麟角,就是一流的专家也十分缺少。著名超导专家、中科院
院士赵忠贤说,20世纪50年代,我国拥有一批在科研上独当一面、在世界上都响当当的将帅之才和专家。但是,目前尽管不能说我国就没有这样的人才,但至少可以说确实太少。除科研人才外,我国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同样奇缺。有关调研表明,目前仅上海一地就需要上万名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对上海商业领域1000多名集团经营者的调查表明,不懂
外语的超过90%,不能使用计算机的占75%,实在难以适应现代国际商业竞争的要求。ァ ≡谝欢ǔ潭壬希高层次人才缺乏已影响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比如,四川作为人口大省,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才有4万多,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仅4000多人,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匮乏,制约着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实施。如作为全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的电子信息产业,人才总量仅有3.4万,
研究生以上学历的仅占2.8%,与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高要求极不适应。ァ 「卟愦稳瞬帕魇а现兀更使部分单位和地区感到捉襟见肘。科技部研究表明,许多一流高校应届毕业生中的尖子学生和我国一流科研院所的核心人才,包括在我国创新体系中担任过项目负责人的人才,大都已流失到国外。有关调查表明,我国1052个高新研究项目的部分核心人才——项目负责人已经出国,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人才超过流失总人数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