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2017-08-18 01:58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扶贫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及应对策略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农业银行海南省分行自
农业银行海南省分行自1998年恢复开办扶贫信贷业务以来,根据海南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因地制宜开展信贷扶贫工作。尤其是2000年信贷新规则实施以来,累计发放扶贫贷款近6亿元,积极支持海南农村经济的发展,对海南农村经济发展和帮助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但是,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量扶贫贷款到期刚性进入不良,严重影响了该行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力度和整体信贷资产质量。资产质量的恶化,不良资产占比长期居高不下,不仅使该行经营管理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引起上级行领导的高度关注。因此,研究影响扶贫信贷资产质量的原因,查找深层次问题,认真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出对策建议,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一、当前农行扶贫贷款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扶贫贷款立项环节问题。现行扶贫贷款是由政府部门主导,选择项目的主动权在政府,经县(市)、省两级扶贫部门和政府审批,项目确定后推荐给省农行进入项目库管理,再由省农行从项目库中推荐给各基层经营行。由于扶贫贷款投放地区均为贫困市县,经济不发达,投资环境和信用环境较差,客户结构呈现“散、小、差”的特点,大部分企业没有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生产技术落后,市场把握不准,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数据失真,符合农行信贷支持对象的优良客户占比极小。但是扶贫贷款又具有较强的政策性,立项往往带有指令性,农行基层经营行无法把握,压力极大。
2.扶贫贷款信贷
规章制度执行不严的问题。在扶贫贷款的调查、审查环节,部分农行基层信贷从业人员只对借款企业提供的相关材料进行完整性的审查,对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能力、财务收支真实性、总分账核对等方面没有认真调查核实,尤其是没有对影响企业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利润率、资产周转率等关键指标的财务数据真实性进行核对,对明显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没有进行提示。在贷后管理中,对借款企业超进度使用扶贫信贷资金和挤占、挪用信贷资金的行为不抵制、不报告,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而是放任自流,到了事实风险产生时,才在检查报告中反映,失去了化解风险的良机。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3.扶贫贷款抵押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贷款抵押物作为第二还款来源,是在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不足以归还贷款时的一种补充和保障。一些农行基层经营行对抵押物价值的评估,不是根据贷款时当地市场价格进行评估论证,而是过分依赖上级行指定的会计师事务所的评估值。而作为中介机构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于自身经济效益的需要和考虑,往往会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抵押物评估,评估价值往往高于市场现价和市场拍卖价。作为基层经营行对抵押物价值高估现象不重视,并且忽视借款企业的抵押物和主要经营收入来源,这种现象在扶贫贷款抵押物评估中普遍存在。
4.扶贫贷款回笼低下问题。扶贫贷款支持企业的贷款回笼率较低,部分借款企业贷款后,就开始逃避银行日常的监督,不主动提供企业生产经营财务报表,生产产品销售后,害怕银行按时收贷收息,瞒报、少报经营收入,货款很少回笼经营行,逃避银行正常信贷监督。
5.扶贫不良贷款处置困难问题。扶贫贷款抵押物一般都是当地贫困地区的土地、林木和房屋,地理位置偏僻,变现很不容易。在贷款抵押物价值普遍高估的情况下,一旦借款企业出现经营风险,无法按时归还贷款本息时,处理贷款抵押物就面临价值减少、变现困难的情况。另外,由于抵押物价格往往与市场拍卖价值相差悬殊,加上地方政府出于社会稳定和一些利益需求,对银行处置贷款抵押物往往施加一定的压力并设置障碍,处置起来十分棘手。即便是目前依法处理抵押物,又涉及诉讼费、律师费、评估费、拍卖费、执行费等多种费用,处理价值也往往不足以偿还借款企业所欠贷款本息,这使得农行基层经营行在扶贫贷款到期时无法收回处置贷款抵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