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元悖论”理论对我国汇率政策的启示(2)
2017-08-19 04:23
导读:二、政策选择 根据以上理论发展,我们可以有肯定的三个角点解政策组合。 1、(0,1,1)组合。这种角点解追求的是货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动,而放弃
二、政策选择
根据以上理论发展,我们可以有肯定的三个角点解政策组合。
1、(0,1,1)组合。这种角点解追求的是货币政策独立,资本自由流动,而放弃固定汇率制。这种情况下,货币当局实行自由浮动的汇率,并允许资本的自由输出入,并根据宏观经济情况及时运用调整国内市场利率等的货币政策。保障国内经济目标的实现和国内经济安全免受游资的冲击。但是这也意味着国家要承担浮动汇率带来的风险,如各种交易的不确定性提高,从而给贸易和投资都带来较高的交易成本。需要指出的是,目前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都倾向于这种政策组合。
2、(1,0,1)组合。这种政策组合下,资本自由流动,并实行固定的汇率制度,本国的货币政策将趋于完全的无效。这种情况下,国内利率水平的高低不由本国市场上的货币供给和需求决定,因为存在资本的自由流动,任何利率上的微小差异都会引起国内外资金的套利行动,因此国内利率比和国际市场利率保持一致。此时如果国内经济发生通胀,投资过剩时,国家如果采取提高利率的货币政策来缓解,那么较高的利率会引起资金的内流,此时本币有升值的压力,为了维持固定汇率制度,一国政府要抛出本币,收回外币,货币供给增加直到利率恢复到世界水平,从而货币政策无效。同理,当国内经济面临紧缩的痛苦时,一国政府也不能通过
放松银根来达到缓解国内经济紧缩压力的目的。
3、(1,1,0)组合。此时,政府希望采取稳定汇率制度的同时,保证本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有效性,以便对国内宏观经济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保障国内三大目标的实现。但条件将是实行严格的资本管制。我国在2005年汇率改革以前基本属于这种情况。但这种管制也是有代价的,它在保证经济不受投机资金冲击的同时也将自己的资本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隔绝开来,不能充分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最终将会是国内经济丧失应有的活力,被国际经济所边缘。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根据克鲁格曼的论述我们似乎只有这三种确定的角点政策可供选择。但易纲的X Y M=0扩展三角理论放松了这种选择,我们不必要对三个变量取整数解,每个变量在0到1之间还有大量的解存在,我们将这些政策组合称之为中间汇率制。这些中间汇率制对不但在理论上是成立的,在现实中也是先于理论而造就存在的。如固定盯住制、爬行波幅、爬行盯住制、汇率目标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等。但是这种中间地带的汇率安排并非是三元的和谐解。随着上世纪70、80年代来国际投机资金大量的出现,中间制度并不能有效地防范货币危机的发生,可以说货币危机的发生国多为中间制度的国家。
三、我国汇率制度选择取向的探讨
我国2001年加入WTO,这既是对我国改革开放的一个阶段性肯定,也是新一轮开放的伊始。如今金融业开放的五年过渡期已过,我国将有越来越多的外资金融服务业将获得国民待遇,QDII和QFII名额的逐年扩大,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的资本市场将更加的开放,资本的流动将更加的活跃。而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那么立足我国现实情况及未来发展趋势,我国汇率安排将会走向何方?
我国目前资本流动方面仍属有一定管制的国家,汇率制度为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意味着我国的X和Y都介于0和1之间的值,这就这保证了我国货币政策变量M有取1值的可能。但事实上我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并没有绝对的效果。2007年上半年来,央行频繁出手上调准备金比率和利率来抑制我国国内偏热的经济和流动性过剩,但到目前来看,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热钱流入减,居民的储蓄率更是创下新低。
对于我国汇率政策安排的选择,一定要明确我国的近期目标。首先对于我国这个庞大的经济体来说,依然要保证未来经济在调整中稳步前进;其次,货币政策有效性是确保我国调整经济平衡的必要工具。所以我国近阶段内的汇率政策组合仍将是中间汇率制度,固定汇率制度已经和我国的经济发展不相匹配,而单独的浮动汇率制度也不非我国经济发展状况所能承受之重。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的货币当局依然要立足经济目标倾向,适时的调整浮动汇率框架下的管理限度,同时稳定资本市场开放步伐。笔者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汇率目标区制不失为我国的一个可选方案。目标区制既有一定的波动空间,调整货币、资本的供需平衡保障宏观经济稳定;又规定一个波动的底线,使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稳定在一定限度内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当然鉴于我国近期人民币升值的释放压力,这个波动带也应当是可调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