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
2017-08-26 06:21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关系的实证分析样式参考,免费教你怎么写,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大量范文样本: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以及产业结构的内部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以及产业结构的内部协调角度来考察吉林省问题。根据1997-2004年统计数据,分别对吉林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比重、三次产业吸纳弹性、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要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内部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大力发展吸纳弹性大的行业,以解决吉林省的问题。
关键词:吉林省 结构 产业结构 吸纳弹性 偏离度
根据历年吉林统计年鉴的统计数据计算,在1997年之后,吉林省经济进入较稳定增长阶段。1997-2004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10.48%,同期的平均增长率却是-0.29%,表明失业呈现一定的上升。造成这种失业型增长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主要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互动以及产业结构内部的协调角度考察这一问题。
吉林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与比重的比较
建国之后,吉林省的产业结构经历了从“一、二、三”到“二、一、三”,再到1988年后的“二、三、一”格局的转变,而结构在1989年之后从“一、二、三”转变到“一、三、二”的格局。本文着重考察1997-2004年间的数据(见表1),在此期间,吉林省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由1997年的25.4%下降到2004年的19%,基本呈下降趋势;而第一产业的比重却一度从1997年的44.5%上升到2001年的50.2%,之后稍有下降,直至2004年仍保持46.1%的比重。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不断递减的进程中,并未使其比重降低,相反却有上升的过程。这说明,吉林省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无法转移,蓄积在农业。同期,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从1997年的39.8%上升到2004年的46.6%,上升速度比较快;第二产业的比重基本呈下降的趋势,由1997年的25.5%下降到2004年的18.6%,说明第二产业在这一时期有一定量的劳动力转移出来。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在1998-2002年间处于缓慢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34.1%上升到2002年的36.6%。而在2003年和2004年,吉林省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略有下降;在这一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呈缓慢上升态势,由1997年的30%上升到2004年的35.3%,第三产业吸纳的能力有限。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配第—克拉克定律认为: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接着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空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三产业逐步增加。从1997-2004年的数据看,吉林省第一产业的劳动转移力不足,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存在障碍。
吉林省三次产业吸纳弹性分析
吸纳弹性指增长对经济增长变化的反映程度,即经济增长率每提高1%带来的增长的百分比,分产业弹性是各个产业经济增长率每提高1%带来的该产业增长的百分比。
从1997-2004年间吉林省分产业弹性的变化趋势上看(见表2),第一产业的弹性在1998、1999、2000、2004年为负数,其它年份则保持低吸纳性。第二产业的弹性除2002年外均为负数,意味着第二产业产值增长越大,其吸收的劳动力就下降的越多。造成第二产业吸纳弹性为负的原因是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密集型行业的发展,发生了资本替代劳动,而且在宏观背景下,由于企业减员增效和下岗制度的推行,第二产业在1998年弹性的负值较大。在这一阶段,第三产业的吸纳弹性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且保持较高吸纳弹性,但是对于吸纳第一产业的富余劳动力和第二产业排出的劳动力能力有限。
吉林省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的演变和比较
产业结构偏离度是三次产业偏离数的绝对值之和,是测度产业结构效益的一种指标,结构与产值结构越不对称,偏离度越高,产业结构效益越低。产业结构偏离数指某一产业的比重与增加值比重之差,它是反映结构与产值结构间偏离程度的指标之一。一般情况,产业结构偏离数越大,表示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越低。经济学家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通过多国统计资料实证分析得出:随着人均GDP的提高,第一产业结构偏离数由正偏离逐步缩小,第二、三产业结构偏离数由负偏离向0靠拢。
大学排名 吉林省1997-2004年的结构偏离数序列表明(见表3),随着人均GDP的不断提高,吉林省的第一产业的结构偏差数为正且数值较大,并存在结构偏差数增大的过程,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农业人口比重过大。同期,第三产业结构偏差数由负偏逐步趋向于0,速度较快,到2004年达到正值,说明近年来吉林省第三产业发展很快,这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但是吉林省第二产业的结构偏差数却随着时间的推移由负偏逐渐扩大,这与吉林省近年来在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第二产业比重的宏观经济政策有关。由于第一产业结构偏差数为正偏较大,第二产业的结构偏差数为负偏较大,使得吉林省在所研究的时段内产业结构偏离度较大,且除个别年份外偏离度呈上升趋势,说明这一时期吉林省的结构与产值结构不对称,产业结构效益低,导致失业的进一步增加。
从以上各方面的数据分析中可见:虽然吉林省的产业结构已经从 “二、一、三”转变为“二、三、一”的格局,但由于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大,大于10%,吉林省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随着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渐降低,吉林省正向工业化加速阶段转变。但目前,吉林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速度和驱动力还不够。吉林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多年没有明显的改进。同时,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过大,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蓄积在里面,由于吉林省第一产业吸纳弹性或为负或为低吸纳弹性,今后的若干年如何将处于隐性失业状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将是吉林省应该重点解决的经济问题。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第一产业的富余劳动力将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但从上面统计数据看,吉林省第二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在快速提高的同时,其吸纳弹性基本为负,第二产业吸收劳动力的能力慢于其产值增长率,第二产业不但没有吸纳剩余劳动力,反而在排出劳动力。不过,这种情况在2004年有所好转,2004年吉林省吸纳弹性为0.42。今后,吉林省应更加注重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升级,使工业结构轻型化,重工业向轻工业延伸,并向消费领域靠拢,在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吸收劳动力的能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由于第三产业弹性较大,解决吉林省的问题主要应落在第三产业上。但在1997-2004年间,吉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在吸收劳动力方面的作用还远没发挥出来。
根据有关计算,在我国,
农林牧渔服务业、地质勘探产业、水利管理业、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的弹性是负值,而房地产业、金融保险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弹性较大。由于吉林省第三产业主要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一些弹性大的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如信息、咨询、金融、科技等发展相对滞后,影响了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
综上所述,要解决吉林省的问题,需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各产业的内部结构。吉林省是农业大省,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将高新技术应用于农业,发展高附加值的绿色农业和高效农业,改善投资环境,引进外部资金,以市场为导向,培育一些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创造一些农副产品品牌,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同时,发展与第一产业相关的服务业,在第一产业内部吸收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对于工业,要在发挥已有汽车、石油化工等重工业优势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工业结构轻型化,并向消费领域靠拢,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的产业,形成新产业基地,吸纳更多的劳动力。
在第三产业的结构优化方面,应促进弹性大的商贸、信息、咨询、房地产、金融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在此过程中,要创造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吸引国内外资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鼓励广大劳动者自主并在法律、税收、信贷、职业、信息和
社会保障等方面提供支持。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参考文献:
1.赵文龙,周恒.结构与产业结构特征的均衡性分析[J].理论导刊,2006 (6)
2.李丽萍,黄薇.武汉市产业结构的偏离度趋势[J].统计与决策.2006 (4)
3.李仲生.中国产业结构与结构的变化[J].人口与经济,2003 (2 )
4.李梅,杨明俊.中国城市产业结构问题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