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湖北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难点分析

2017-08-26 06:31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湖北省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难点分析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内容摘要:自2004年11月湖北省出台《湖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
  

内容摘要:自2004年11月湖北省出台《湖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后,湖北省的企业信用建设已初见成效,但是还有以下难点亟待解决:对企业信用的评价是本着自愿原则还是强制原则、如何统一信用评价的标准、如何保证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如何建立一套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量化评价体系、评价机构应是政府部门还是中介组织、如何公示不良的信用记录、如何解决政府部门之间信用等级评价资讯系统重复建设等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难题,湖北省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关键词:湖北 企业信用 评价 公示 标准 模型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为了建立健全湖北省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湖北省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04年11月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明确指出:“以政府信用建设为表率,企事业信用建设为重点,信用建设为基础” 。并将信用体系建设分为四个阶段:2004年为启动阶段,2005年为试点阶段,2006年为全面建设阶段,2007年为巩固完善阶段。
  作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重点的企业信用建设在湖北省已初见成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湖北省专门成立了信用环境专项治理领导小组,成员包括省公检法、工商、税务等10多个政府部门和各省级金融机构负责人。各市、县政府还分别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为此,湖北开展了“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诚信企业家”、“信用县市”等评选活动,重点表现在对优质信用地区和“优秀信贷诚信客户”实行信贷倾斜。如2005年3月,湖北省金融机构支持优质信用地区信贷倾斜签约启动仪式在孝感举行,各金融机构与孝感优质信用客户签订了77.95亿元的《信贷投入协议》。自2005年以来,全国各大银行一改过去视湖北为“金融高风险区”的印象,开始向湖北投入巨资,其中很大一部分投向武钢集团、东风集团等“优秀信贷诚信客户”企业。但是湖北省企业信用体系的建设还有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排名
  
  企业信用的评价原则
  
  一种说法认为,既然全社会提倡信用体系建设,有关部门和机构就应该为所有的企业经营状况加以评价,以便监管,所以应采取强制原则对所有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另一种说法认为,应本着自愿原则,根据企业的自身要求去搞,企业愿意参加评选就对它进行信用评估,不愿意就不评估。
  目前国内很多地方包括湖北省主要是奉行自愿原则。2002年国务院公报上登的国家工商总局评了520家“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是否中国只有这520家守信用呢?显然不是。湖北省举行了那么多的评选活动,都是在企业自愿申报的基础上进行信用评选的,只有金融机构对有信贷业务的企业进行资信评级例外。但若采用自愿原则,当企业信用差的时候,若公布黑名单,就违背了这一原则。
  作为全国信用建设示范城市的上海已走在前列。上海建成了企业信用联合征信系统,该系统负责采集近60万家企业的信用信息,覆盖了几乎所有的企业。
  笔者认为,要想跟国际接轨,应采取强制原则,使每个企业都有一个信用等级,就好象每都有一个身份证一样,把各种评选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评估。
  
  企业信用评价的统一标准
  
  企业信用的评价从全湖北省范围来讲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从全中国范围来讲也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否则各地标准不一样,指标体系不同,就可能导致不同的管理部门、不同的中介机构给同一家企业评定的级别不一致,造成信用级别的评定没有权威性。
  过去评“重合同守信用”企业时,最过硬的标准有两条,一条是合同履约率100%,另一条是无违法行为,其它可一般考虑。现在要做真正的信用评价,仅看这两条肯定不够。发达国家做信用评价时,标准有几大要素上百项指标。湖北省是否需要如此众多的指标呢?要知道,标准太复杂,可操作性就差了。上海或许还可以操作,但其它省份就难以接受,因为量太大。所以标准既要全面,又要具可操作性。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所以如何制订一套统一的、全面的、可操作性强的评价标准还是一个难题。
  
  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性
  
  有些中介机构在做调查时发现企业提供给他们的资料完全是假的,还有的企业对不同的对象报不同的信息。负责采集数据的中介机构不是公安机关,没有任何司法手段,他们只能在企业提供的原料基础上进行加工。如果原料本身是废料、假货,中介机构怎能加工出好的产品呢?怎能对企业信用做出客观的评价呢?从长远来看,没有司法手段的中介机构将代替政府部门主要承担信用评价的任务,有谁能帮助他们确保数据来源真实可靠呢?
  
  建立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量化评价体系
  
  湖北省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展了“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评选活动,这虽然对企业守法经营、诚信守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且评价认定方法也在不断改进,但从总体上来看一直沿用手工操作、定性分析的劳力型、粗放型评比办法,科技含量较低,建立在数学模型基础上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缺乏以数学模型为基础的定量分析法,就可能使信用评价流于形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市场司副司长黎晓宽在接受采访时曾说:“现在企业每年都在年检,年检之后也对企业做了评价,但是很简单,多数都是A级,B级很少,通过年检吊销营业执照的数量相对来说更少” 。《湖北日报》2005年3月8日曾报道说:“武汉等10个城市被评为全省2005年度A级金融信用市,阳新县等22个县、市、区被评为全省最佳金融信用县(市、区),截止目前,湖北省信用乡镇达到666个,A级信用企业达7580个” 。如此一来,怎么去解释尚有大量的逃废债和三角债现象呢?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评价机构的确定
  
  目前湖北省的信用评价机构主要是工商局和银行,参与其中的中介组织很少。应该说,政府部门如工商、技监、物价、税收、海关等确实掌握着大量的信息,有资料说,政府部门掌握了社会公共信息的90%,而且在信用体系建设的初步阶段,政府的角色很重要。但随着建设的逐步深入,应该大力发展中介组织来从事信用评价,做到逐步市场化。
  上海在这一方面已作了有益的尝试。如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建立了上海地区规模最大、信息采集跨度最全面的上海市企业联合征信系统,负责采集上海60万家企业的信用信息。与该系统合作的单位包括工商局、技监局、统计局、国资办、银行、海关等各个部门。该公司面向社会提供有偿服务,提供的产品有“企业标准信用报告”和“企业深度信用报告”。另外还有上海中誉企业信用咨询有限公司等。
  但诚信制度的建设由中介组织去做并不是说主管部门要放弃管理,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政府在监管、指导方面仍要有所作为,只是“强化”与“弱化”的问题。若让市场进行无序竞争的话,对信用制度发展是不利的。比如,中介机构各自的指标体系可能是不一样的,将导致一个企业有多个评级结果,发展到后来企业干脆用钱来买等级。所以由中介机构来做,管理部门也绝对不能放弃管理,而且这种管理要相对统一。
  
  公示不良的信用记录
  
  国家工商总局早在2002年在工商监管制度五大改革中就提到信用公示制度。企业信用公示,不仅是指重合同守信用企业的优良记录要公示,而且也包括企业的不良信用记录。北京市建立了一个“警示锁定系统”,凡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有不良行为的,只要工商局记录,在其它经营活动当中可能要受到限制。比如一年之内“锁定系统”里面的法定代表人不能担任新企业的法定代表,企业本身需要增加经营范围或其它事项可能要受到限制。对有不良记录的企业进行限制并不难操作,难在如何把这种不良记录向全社会公布。因为公布黑名单时要掌握好分寸,弄不好信用评价机构要当被告。所以,黑名单如何掌握?怎么样公布?用什么标准?以什么尺度?确实是需要研究的问题。不然可能会出现公布后,企业会认为被侵犯了企业名誉权、破坏了企业声誉等,问题就复杂化了。湖北省目前在这一点上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也是湖北省下一步的难点之一。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避免政府部门间信用等级评价资讯系统重复建设
  
  湖北省目前存在财政部门、工商部门、税务部门和金融部门同时建设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系统的现象,这不仅是一种重复建设,加大了构建社会信用体系的成本,而且还可能存在由于数据来源不同、评价方法不同从而导致对企业的评价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情况。表1是各政府部门信用评价有关情况对比表。
  
  表1中的问题已构成了桎梏湖北企业信用建设的障碍。只有解决了这些难题,湖北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才能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爱国.湖北省信用环境治理情况及建议.金融参考,2004(8)
  2.马玉超.信用缺失与诚信价值观的塑造.经济管理,2002(19)
  3.马玉超.信用缺失成因及对策.价格月刊,2002(11)
  4.侯淼彬,王玲琳.上海、温州两地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上海企业家,2004(3)
    上一篇:新疆区域城市化水平的评价与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