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陕西科技创新能力分析与管理机制优化对策

2017-08-27 01:39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陕西科技创新能力分析与管理机制优化对策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摘要:本文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内容摘要:本文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创新的经济效益等方面对陕西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陕西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薄弱环节,以期有针对性地提出其科技管理机制的优化对策。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 管理机制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的考核越来越困难,因为创新可以有多种来源。所以对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国家或地区评价与其他经济方面的评价相比,存在的问题更多。尽管如此,综合性的技术和创新能力的评价仍然在进行。本文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创新的经济效益五个指标对陕西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
  
  陕西省科技创新能力现状
  
  陕西省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3个综合指标由2003年第15位下降到2004年第19位,其所属的分支指标中,科技合作指标下降了5位,外国直接投资综合指标则由2003年的第15位下降到2004年的第23位,下降了8位,幅度比较大。
  企业创新综合指标由2003年第12位下降到2004年第19位,其所属的4个分支综合指标均已下降,其中制造和生产能力及新产品产值综合指标下降3位,设计能力综合指标则由2003年的第17位下降到2004年的第23位,水平综合指标由2003年第5位下降到2004年第17位。
  从总体上看,近几年陕西省的知识创造能力呈上升的趋势,研究开发投入这几年一直居于全国前列,保持在第2名的位置,政府对研究与开发投入较高,居全国第2位,而研发人员水平也在全国前列。从产出来看,专利水平虽然有波动,但始终在中等水平,科研产出也居全国前列。科研、发明专利及与其相对应的反映效率投入产出比的水平相对较为理想,是陕西省知识创造能力提升的重要原因。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陕西省科技创新能力分析
  
  (一)评价指标的选取
  知识创造:知识创造能力指标由研究开发投入、产出和衡量过程的效率指标构成。知识获取:知识获取能力包括科技合作、技术转移和外国直接投资3个子模块。知识应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模块由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能力、设计能力、制造能力和创新的产出能力几个方面构成。技术创新环境:创新环境包括创新基础设施的发达程度、市场需求水平、劳动者素质、金融环境和水平4个方面。创新的经济绩效:创新的经济绩效包括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品国际竞争力、居民收入水平和水平5个模块。
  (二)评价方法
  本文所引用的资料的评价方法是加权综合评价法,基础指标无量纲化后,用专家打分得到的权重,分层逐级综合,最后得出每个省市创新能力的综合效用值。
  1.单一指标采用直接获取的数据来表示,在无量纲化处理时采用效用值法,效用值规定的值域是【0,100】,即该指标下最优值为100,最差值的效用值为0,计算方法如下:
  正效指标。设i表示第i项指标,j表示第j 个区域, xij表示i指标j区域的指标获取值;yij表示i指标j区域的指标效用值。则:
  
  其中,Ximax表示该指标的最大值,Ximin表示该指标的最小值。这里说的正效指标是该项指标其值愈大,效用值越高。如劳动生产率、人均GDP,发明专利数等。
  负效指标。负效指标指该指标值愈大,则效用越低,如失业率[(失业人数+下岗人数)/当地人数]等,对这类指标的处理采用如下方法: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公式②中变量的含义同公式①。
  2.复合指标是采用两项或更多的单项数据指标复合计算后得到的,一般是增长率、平均数等,效用值的处理方法与单项指标是一样的。
  3.权重的选取。采用专家事先打分法来解决权重的选择。这种选择带有一定的主观性,但这是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法。加权计算是分层逐级进行的。
  (三)创新能力分析
  1.陕西省的知识获取能力较弱,各分指标也都处于全国中等偏下水平。科技合作水平有所提高,与外省合作的科研数增长较快,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全国中上水平。技术购买上偏好购买国内技术,国外技术引进量较少,吸引的外国投资较少,技术市场发展水平相对较好,成交量较大,增长率也较高。
  2.陕西省的企业创新能力相对较低,各分指标排名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国有企业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三资企业的作用极其有限,民营企业发展水平较低。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技术中心或研究所的比例居全国前列,为第2位,大中型工业企业对科技投入量也较高,研发人员的素质居中。企业的设计能力一直处于全国中下等水平,波动幅度不大,外观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数在全国的排名都较低。制造和生产能力较弱,处于中下水平,技术改造投入水平较低。
  3.陕西省的创新环境与管理能力这几年有较大提升,主要是劳动者素质综合指标提高较快。具体的特点是:创新基础设施水平较差,一直位于全国较低水平。劳动者素质有较大的提高,教育的投入增长较快,对教育的投资不论占GDP比例还是增长率都位于全国第2位;市场环境指标中,政府的财政支出中等偏下,进出口差额较高,居民消费水平量较低,但增长率较高,吸引的国内投资很少;创新金融环境处于全国中等偏上的水平,要高于其综合排名,获得创新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量较高;水平逐年下降,新注册企业量很少,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高,增长率较低。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4.陕西省的创新绩效呈波动式增长趋势,总体上呈中等偏上水平。宏观经济指标下降较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劳动生产率增长率很低,但人均GDP增长率水平居中。产业国际竞争力波动较大,平均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出口额比例不高,但增长率较高。
  总之,近年来,陕西省创新环境、知识获取能力有较大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有所下降。国有企业仍然处于明显的主导地位,三资企业的作用极为有限,民营企业发展水平较低。知识创造能力较高,且呈上升的趋势,研究开发投入和科研产出一直居于国家前列,投入产出效率提高较快,但与北京等排名前4位的省市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创新的绩效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004年的排名为第10位,比2003年提升了5位,并且高于其综合值的排名。
    陕西省科技创新管理机制的优化对策
  
  (一)建立科技创新的动力机制
  1.把科研机构推向市场。市场需要是技术创新的第一动力源。从发展趋势看,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对产品的性能、质量、品牌等要求也越来越高。科研单位对所承担的科研任务要从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际出发。引进现代化经营方式、管理方法以及服务体系,加强应用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
  2.重视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关键作用。企业家具有远见卓识、敢冒风险、积极进取的人格特征,对于某些技术经济现象的好奇心以及寻找市场利润的渴望,都会激励企业家实施创新行为。要改变传统的干部任命制度即必须改变由组织、人事部门任命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的做法,让企业在人才市场中选择自己的企业家。
  3.给突出贡献者以重奖。对在科技创新中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员及其组织者给予重奖,调动科技人员和优秀管理者的积极性,真正体现知识的价值,促进科研人员积极地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不断开发研究出有竞争能力的产品。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二)建立科研经费保障机制
  1.适度加大对教育和科技的财政投入力度。从统计资料看,陕西省科研经费占GDP的0.8%左右,而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而在西方发达国家,科研经费投入占GNP的比重一般都在2%以上。竞争优势最终来自于技术进步,陕西要顺利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迎接新一轮的持久增长,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不断加大科技和教育投入是一条必由之路。
  2.积极引导和促进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企业的新产品试制基金,必须用于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一般发展基金也应该主要用于技术研究与开发。要明确规定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当年销售收入的比例,一般企业不得少于1%,大中型企业不得少于2%,国家与省级重点企业集团、工程研究中心和高新技术企业不得少于3%。
  3.积极争取银行贷款投资。经认定的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医药和医疗器械等领域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应优先获得银行贴息贷款。
  (三)建立科研人员保障机制
  1.建设鼓励创新的人才机制。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基础,要按照经济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市场经济的要求提高科研人员素质,大力开发应用技术,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建立鼓励科学技术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技术创新的机制,建立技术创新的专项奖励制度。有条件的大型企业可以建立奖励基金,对在技术创新中做出贡献的有功人员给以重奖,最大可能地保护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要制定比沿海地区引入人才更为优惠的政策,在工资、职称评审、住房、医疗、随调家属的安置等方面给引入人才更大方便,使沿海与内地在同等条件下进行人才、市场的竞争,不断引进、培养高层人才,使科技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有后劲。
  2.创造良好的吸纳人才的环境。以高校为依托,以国家为投资主体,形成以项目带投资,以研发求发展,以事业发展吸引人才的局面。通过创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用好现有人才,引进外部人才,使陕西成为育才纳士、招贤引智的人才聚集高地,形成以人才优势带动整体发展的效应。通过有形资源与智力资源的紧密结合。同时,高校也要调整办学结构和学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教育要加强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要着眼于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的提高,集中力量培养西部留得住、用得上、成果转化型、复合型人才。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3.加强对在岗职工的知识技能。陕西劳动者整体素质不高,劳动技能较低。由于青年工人的劳动技能偏低,大量科技成果不能尽快地转变为生产力,不少的一流设备、一流原料只能生产出二流、三流的产品,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因此,必须加强对在岗职工的知识技能,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业务水平和从事高新技术生产的劳动技能,从而不断提高人们参与现代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本领。通过进行有效的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构建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的基地,使人们产生一种未来收益上升的预期。这不仅会使人才向本省流动成为一种自发的长期趋势,同时能够更多地吸引投资,激发创新活力,不断地推动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荣平,刘刚海等.技术创新能力与活力评价理论和实证研究.天津出版社, 2005
  2.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4-2005.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3.陈红亚.陕西省企业科技投入产出的综合评价与分析.统计与信息论坛,2004
  4.余小方,余振乾,李湄青等.对陕西省财政科技投入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完善.中国科技论坛,2004
    上一篇: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