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资源环境经济理论评介
2017-08-27 01:53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西方资源环境经济理论评介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内容摘要:西方经济学家把资源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始
内容摘要:西方经济学家把资源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特定的研究对象始于20世纪60年代,但是这一相对年轻领域的许多研究方法、思路和基本概念却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甚至经济学概念形成的初始阶段。本文对西方资源环境经济理论的历史演变进行了分析与评价,认为贯穿这一领域经济思想的主线是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并结合我国实际分析了这一关系在我国的特殊性。
关键词:西方资源环境经济理论 悲观的马尔萨斯模型 乐观的李嘉图模型 最优耗竭率
资源环境经济学是20世纪60年代随着能源、粮食、水、生态环境等问题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应用边缘经济学科。但是这一相对年轻领域的许多研究方法、思路却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甚至经济学概念形成的初始阶段。本文将西方资源环境经济理论的演变过程划分为古典资源环境思想、新古典资源环境思想、近代资源环境理论和当代资源环境理论四个阶段,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介。
古典资源环境经济思想
在古典经济学家的视野中,所谓的自然资源主要是指土地和矿产资源,他们讨论的主要问题是: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有无限制。
亚当•斯密像重农主义者那样,认为农业具有超过其投入的产出,制约农业生产率提高的关键因素不是土地稀缺,而是资本积累规模和劳动投入量。
集中体现古典经济学家思考资源环境问题的理论成果是“悲观的马尔萨斯”模型和“乐观的李嘉图”模型。
“悲观的马尔萨斯”模型也称作绝对自然资源稀缺理论。该理论假设可耕地存量有一个绝对界限,而整个经济体系又依赖于这种核心的自然资源,一旦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可耕地的绝对数量界限,持续的人口增长将形成对可耕地存量的压力,进而阻碍经济的正常发展。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乐观的李嘉图”模型又叫做相对自然资源稀缺理论。该理论否认可耕地存量有绝对界限,但认为可耕地在质量上逐步降低,其边际产出递减。相对于经济体系的需求来说,可耕地是相对稀缺的资源,可能会对经济增长造成暂时的影响,但不至于形成绝对意义上的制约。
上述两种理论的区别在于:马尔萨斯假设可耕地质量上没有差别;而李嘉图认为可耕地在质量上存在差别。两种理论的共同之处是假设无技术变化因素的影响 ;经济增长受到稀缺效应的制约。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李嘉图的理论可被视为是对马尔萨斯绝对增长约束条件的放松。
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中,约翰•穆勒比较清楚地表达了古典经济学派的观点:在长时期内,经济增长必然受到农业收益递减的影响,并引起利润下降、地租上升以及工资上升,最终将不可避免地进入停滞状态。与其他古典经济学家不同的是:穆勒比较明确地注意到了技术进步对停滞趋势的阻碍作用;考虑了煤、铁等不可再生矿产资源对长期经济增长的限制;探讨了经济增长对对环境质量的不良影响。
杰文斯在《煤炭问题:对有关国家的发展和我们煤矿资源可能耗竭问题的探讨》一书中着重分析了矿产资源对经济增长的限制。他认为不可再生资源(特别是煤)被耗竭的可能性是制约工业化国家(如英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威胁。
新古典资源环境经济思想
新古典经济学家观察到,古典经济学家对经济增长的种种悲观预测并没有成为现实。于是他们着重从市场机制角度对资源环境问题作了重新探讨。
马歇尔的资源环境思想包括了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意古典经济学家有关土地收益递减的分析,认为土地肥力的降低会引起农产品价格的上涨,但不认为这一稀缺效应会制约经济增长。在马歇尔看来,趋于上升的农产品价格将刺激农业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减弱土地收益递减规律对经济增长的限制。认为不可再生资源不存在收益递减规律。因为矿产资源的开采能力不仅与开采的投入和逐步加大的开采难度有关,而且与矿产资源的耗竭速度有关。如果开采初期就投入较多的劳动和资本以较快的速度开采,则同样储量的矿产只能持续较短的时间。因此,矿产资源的稀缺程度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远较农产品复杂。认为自然环境的价值不容忽视。在人类生产的许多产品价值中,环境所提供的服务并未计算在内。认为自然资源稀缺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得以反映,并通过市场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得到消除。
大学排名
根据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与人类的需求相比较,资源永远都是相对稀缺的。在市场经济中,相对稀缺的资源通过价格机制进行分配。随着矿产资源开采量的增加,资源质量品级随之降低,开采难度也相应增大,为维持或提高原有产量,就必须投入更多的劳动和资本,开采的平均成本相应提高。但是在最优化的动态经济条件下,必然会刺激旨在提高开采效率的新技术、新发明的出现,促使人们寻找能够降低成本的替代品,或是对已有自然资源深加工、回收和更有效率的利用。因而在长时间内,不存在资源环境问题对经济增长的限制。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这一基本观点可以看作是对“乐观的李嘉图”模型的进一步放松,并且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被推崇为正统的资源环境经济思想。
近代资源环境经济理论
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一系列非经济因素如资源环境保护运动、热动力理论、生态理论等对于突破新古典经济学家的资源环境思想产生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资源环境保护运动其意义主要体现在:引起人们对资源环境问题的广泛重视。它使人们认识到资源环境问题不仅是发达国家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化和经济扩张同样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提出了许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例如如何使可持续发展更切合经济实际;如何对环境保护的价值作出经济分析;如何看待生态系统与环境功能的经济地位等。
生态学家们比较系统地分析了生态系统和进程的复杂性及多样性,并且提出了在人类活动干扰情况下生态环境保持稳定和持续能力的条件,特别是对可控生态系统如农业生态系统保持其满足人类需要能力的条件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热动力理论则为一些经济学家思考经济过程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依存关系提供了有益启示。
上述非经济因素的影响以及“能源危机”、“矿产资源危机”等问题日益严重,许多生活在上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学家开始反思新古典资源环境思想。他们对资源的最优耗竭率问题、污染问题和环境保护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并对市场机制在资源环境方面的作用能力产生了怀疑。
最优耗竭率。在假设相对价格会自动反映自然资源稀缺程度的前提下,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试图确定自然资源的最优耗竭率。对于不可再生资源,着重分析了决定最优耗竭率的经济条件以及在不可再生资源的开采趋于最优耗竭率的过程中实际价格与最优价格的变化关系。对于可再生资源最优耗竭率的分析,则考虑了一些其他相关因素,如资源的再生率、开采程度和过程等。对于自然资源最优耗竭率的研究为确定影响自然资源存量的主要经济因素和优化利用的条件提供了分析的工具。
污染问题。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沿袭了马歇尔和庇古的观点,把污染当作与最优资源利用无关的一个外部性问题来看待。他们认为由于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地激励消除污染的经济行为因而超出环境吸收能力形成的污染是不可避免的。部分经济学家主张对造成环境污染的行为征税,以便在价格中恰当地反映出这种行为的社会成本。科斯主张对产权进行界定,制约污染行为。激进经济学家则认为消除污染的前提是消灭资本主义的私人利润制度。另外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家还对直接或间接的污染管制政策作了大量探讨,引起了人们对环境吸收能力、公共物品、外部性、市场失灵以及自然系统保护等问题的关注。
环境保护问题。保护环境的必要性来自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经济行为造成的环境成本;二是强调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的不可替代功能。这一认识超出了单纯把自然环境作为经济过程物质和能量来源的观点。在估算环境功能的价值方面,“影子价格”理论得到了发展和应用,并导致了大量关于消费、积累与环境质量之间最优选择的理论研究。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当代资源环境经济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资源环境经济理论主要是针对60—70年代的经济学家在资源环境问题认识上的不足而展开的。因为60—70年代的经济学家仅对一些“微观”的资源环境问题,如资源耗竭、污染控制、环境保护进行研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资源环境理论则着重揭示资源环境系统的“宏观”问题。其主要观点是:
经济过程在物质上依赖于环境,经济活动必然产生环境成本。
环境整体上是一种稀缺“资产”,它有三种主要的经济功能:环境为经济过程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流量和存量的价值可以通过价格机制得到反映;环境为经济过程提供吸收其排放废物的功能。这一功能不仅会由于废物排放量超过环境的吸收能力遭到破坏,而且由于发挥这一功能的土地、空气和水资源的公共物品性质而被排斥在价格机制作用范围之外;环境的服务功能。环境为人类提供的服务依赖于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和环境质量。
区分了长期稀缺与短期稀缺概念。当环境被过度地作为物质和能量来源而导致质量下降时,就会产生短期自然资源稀缺。长期稀缺则是指持续扩大的环境退化不能得到有效的制止,生态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遭到破坏,经济及其增长的持续能力受到绝对的稀缺限制。由于维护环境质量的物质基础是被排斥在市场机制之外的公共资源和生态系统,没有正确反映其成本大小的价格信号,因而经济的环境稀缺限制不能被经济系统内部的创新自动消除。
某些创新可以延续环境质量的退化。这类创新有,但是由于环境质量问题外在于市场机制,因而这类创新是没有保证的。为保持环境质量和功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旨在弥补市场机制缺陷的制度设计和政府政策干预是必要的。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 )
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政府干预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矛盾的政策的总体框架,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代经济学家所推祟的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目标是要在动态的权衡过程中,找到生态和资源系统、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三者相互作用的最优水平。
从对西方资源环境经济思想的历史回顾中不难看到,贯穿着这一领域经济思想的主线是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问题。古典经济学家肯定了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并以不同方式表达了他们对这一限制的忧虑与思考;新古典经济学家则以对市场经济的绝对信心否定了这一限制,但也不得不为如何摆脱这一限制作出各种各样的说明,并对摆脱这一限制的途径进行探讨。近、现代经济学家也未能跳出这一基本的关系范式。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来看,资源环境的约束问题具有更加强硬和长期的特征。这一方面与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实力相关,不容易做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比较完美地处理好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问题;更为主要的是,在我国资源环境的硬约束还与人口的硬约束交织在一起,加深了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程度。可以肯定,在我国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研究,将会比西方经济学家对发达国家的资源环境与发展关系的研究复杂得多。
参考文献:
1.邵赤平,李慧凤.资源、环境与发展.中国地质出版社,1998
2.沈满洪.环境经济手段研究.中国
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3.郑玉歆.环境影响的经济分析—理论、方法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4.杨昌明,成金华,邵赤平.资源环境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