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群、科技产业园及地方经济发展
2017-09-01 06:13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产业集群、科技产业园及地方经济发展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内容摘要:近年来,科技产业园的发展成为我国地方经济飞速增长的
内容摘要:近年来,科技产业园的发展成为我国地方经济飞速增长的新亮点,但随着发展的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凸现。产业集群,指某一产业中相关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增强了区域经济的活力和竞争力。本文在研究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和发展时,引入产业集群的相关理念,指出以集群为依托建立科技产业园是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的可行途径,并对西安市航空科技产业园的可行性和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
关键词:产业集群 聚集 竞争优势 科技产业园
我国的科技产业园,一般是指各级政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在所辖地内划出一块行政区域,为其提供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以吸引大量企业聚集而成的经济体。近年来,科技产业园的兴起和发展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自1985年设立的第一个科技园区——深圳科技园区开始,到目前我国已有53个国家级科技园,遍布在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内。实践证明,科技园区的发展为培养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地方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国外的科技产业园明显区别的是,我国的科技产业园都带有很浓厚的行政色彩,从园区成立到招商引资,基本上都是由各地政府主导、规划并促成。政府的支持在园区形成和发展的初期成效显著,短期内会促成园区规模的迅速膨胀,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但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和全球化竞争的加剧,地方优惠政策构筑的区域优势正渐渐弱化,科技产业园在粗放的管理模式下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慢慢显现。如地方政府在园区招商中夹杂政绩目标,一味“求大、求全”,重规模、数量,轻结构、质量,使聚集的企业关联度低,导致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高、合作效率低;“产研学”机制不完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企业缺乏创新活力;各园区产业结构趋同,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分工,造成产业重叠、过度竞争,无法形成区域和产业的竞争优势。这些因素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科技产业园的持续性发展甚至生存,近年来一些科技园的迅速崛起、瞬间衰落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科技产业园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一定的经济规律。
(转载自http://www.NSEAC.com中国科教评价网) 产业集群及其竞争优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现象引起了经济学界、管理学界和
地理学界的重视,它是指一种相关的产业活动在地理上或特定地点的集中现象。
(一)产业集群理论回顾
产业集群理论(industrial clusters)并不是全新学说,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就对产业的地区性聚集做出过经典论述,提出了产业空间聚集的三个原因:促进化分工投入和服务的发展;为具有技能的工人提供共享市场;使企业从技术溢出中获益。韦伯(Webber,1909)又从工业区位理论角度对产业集群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阐明了企业是否相互靠近取决于聚集的好处和成本的对比,分析了产业聚集的因素,量化了集群形成的规则,强调了聚集经济的作用。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1957)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循环积累因果理论,描述了产业聚集于某一地区的过程。
在新古典经济之后,产业集群理论一直没有受到广泛的重视,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两篇重要文献的发表—波特(Poter,1990)的《论国家竞争优势》和克鲁格曼(Krugman,1991)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才使得产业集群理论跻身于主流经济学中。波特对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把产业集群、区域比较优势与产业竞争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以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区域发展新框架。而克鲁格曼在文献里提出了“中心——外围”模型,说明区域或地理因素在要素配置和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二)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包括规模经济优势、交易成本优势、基于质量的产品差异化优势、区域营销和品牌优势、创新优势、市场竞争优势、生产率优势、增加优势等(Poter,1998;Ron等,2003)。波特认为,区域之间的竞争优势实际上是企业集群的竞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王缉慈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可以从纯经济学角度、
社会学角度和创新学角度提升区域竞争力。首先,从纯经济学的角度看,产业聚集本身可以带来外部经济,企业可以分享公共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资源,大大节约生产成本,并促进企业之间的分工、提高生产的灵活性;其次,从社会学角度看,企业相互靠近,可以在长期的交往中逐渐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系和保障这种信任关系的社会制度,从而积累社会资本、降低交易费用,地方特色产业本身能形成区域在这一产业方面的独有声誉,以吸引新的客户和生产者加入;最后,从创新学角度看,相关企业聚集可以促进知识的传播与扩散,尤其是隐含经验知识的交流,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产生与应用,促进科学交叉的产业融合。
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构筑科技产业园区
传统科技产业园的发展上,各级政府更多侧重于考虑当地自然禀赋和经济发展需求等特定因素,对产业协同与关联的聚集效应则重视不足。该种发展模式引导下,大量企业的集中也只是在园区内简单的堆砌。而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和公共产品的共享,并不必然产生聚集的效应。若区域内企业之间缺少产业关联性,就无法形成良好的分工与协作,将造成各企业生产、交易成本高昂,产品竞争优势不强,企业发展必然受到限制。若区域内各组织、机构间缺失内在关联,其优势资源,如科研成果、资金、分工协作等,将无法实现有效的转化和协同,区域竞争优势就很难得到体现。若区域内缺乏鼓励创新的环境和机制,企业的发展只会步入僵化,区域发展“空心化”将越来越严重。
产业集群为科技产业园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与组织群体,包括了各类相关的主体单位,如相互竞争协作的企业、政府、与科研机构、支持机构等。它们同处于一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其共性和互补性而关联在一起,各主体间衍生的内在网络是推动集群不断创新发展,形成区域和产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构筑科技产业园实质上也是一种双赢的选择。一方面,园区运用政策优势,可以聚集大量相关的企业加入,有效的完善和延伸产业链;科研成果在园区孵化政策的帮助下,更易产品化,新企业的不断衍生与成长不仅壮大了集群规模,也使集群充满活力;园区品牌和人文环境的建设,能吸引大量优势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的不断加入,为集群扩张与活力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依托产业集群建立起的科技产业园,企业和组织之间内部网络及关联密切,集群的所有竞争优势都可以复制到园区内,使园区不再单纯的依靠优惠政策来换取发展,而是走向以产业竞争优势获取持续性发展的良性轨道,是带动园区持续性发展,提升区域竞争优势的一条有效途径。
事实上,成功的科技产业园都是以产业集群为显著特征的,如美国的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产业园、我国台湾的新竹科技园等。
以产业集群构筑科技产业园的实证研究
理论上,以集群为基础构筑科技产业园已完全具备可行性;实践中,各地政府对集群效应的关注也越来越多,并对此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在“促进西安航空科技产业集群构建的区域创新体系研究”相关课题中,针对西安市航空产业中相关的企业和地方政府,关于促进双方合作的路径展开了较深入的实证调研。通过对实证数据的分析和度量,分析了该区域以产业集群为依托构筑科技产业园的可行性和现状。
陕西省是我国最大的国防科研基地,横跨航空、航天、兵器、电子、船舶、核工业等6大行业,拥有73家军工企业和33个科研机构,总资产约630亿元,11万科技人员约占全国军工系统科技人员的17%。其中,位居全国首位的航空科技工业的综合实力占到全国25%以上,是我国大中型军民两用飞机的科研、设计和制造基地。西安作为中国航空产业的重要基地,在中国乃至全球都拥有特殊的地位和声誉,具备了发展高技术航空科技产业的基本条件。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在实地调研中,笔者选取了军工企业密集且具有特色的两个区域:毗邻中心城市的阎良地区和处于城郊结合部的田王地区,就“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国防企业和地方政府可能进行合作的途径”对两地区的政府和区内典型的军工企业进行了调查。在理论分析和预调研阶段,通过实地访谈与调研,筛选出了6个可能合作的途径,并进行了正式调研。
调查发现,在可能合作的六个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市场建设、科技产业园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第三产业发展和劳动保障中,数据分析显示,劳动保障的均值mean=3.88,科技产业园建设的均值mean=3.87,排在一、二位(见表1),即政府和企业最倾向的两个合作方面是:劳动保障和科技产业园建设。
对两地区在该问题看法的一致性上进行方差校验。设,H0:两地区对政企合作的看法一致;H1:两地区对政企合作的看法不一致。方差分析结果如表2。科技产业园建设的sig.=0.046小于0.05,拒绝假设,即两地区在科技产业园合作上的看法不一致;劳动保障的sig.=0.079大于0.05,接受假设,说明两地区对劳动保障合作的看法一致。
分别对阎良、田王地区的政府和企业采集的数据进行取样分析(见表3,表4)。
其中,阎良区的政企在合作取向上,科技产业园建设的mean=4.40,是政企双方合作意愿最强烈的方向;田王区政企合作的取向上,劳动保障的mean=3.94,科技产业园建设的中值mean=3.77,即目前田王区的政企对解决劳动保障的需求位居第一,科技产业园建设位于其次。
数据显示的结论也与两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相吻合,因为对合作看法的差异主要来源于两地地理位置和发展特点的差异。阎良区建立于1966年,距西安市中心50公里,总面积244.4平方公里,人口24万。其
行政管理隶属于西安市,但在空间位置上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作为我国航空产业的重要基地,阎良是全国唯一集飞机设计、生产制造、试飞鉴定、教学为一体、产业体系最完整的航空基地。区内三家企业,西安飞机工业集团公司、西安飞机设计研究所、飞行试验研究院,是该区最大的三家军工企业。阎良的建立与发展就得益于三家企业在此的布局。这些年来,区域内这些企业更是生生繁衍,形成了更为完善的产业链和集聚规模;地方经济也大大受益,增长速度节节攀升。在此基础上,构筑科技产业园成为顺应企业发展需要、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也得到了阎良区政府和当地企业的一致认同,成为所有合作意愿中的首选。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田王地区位于西安市东郊10公里,总面积 332 平方公里,是西安集纺织、印染、航天、航空、农副生产为一体的近郊区。境内陇海、西康铁路横亘东西、贯通南北,交通十分便利,地方经济增长势头也不错。与阎良的自然禀赋和地理特点不同,田王区经济发展的途径选择较多且灵活。当地军工企业形成的航空产业只是其发展导向之一。且落户当地的军工企业,115厂、514厂、向阳公司等,目前从数量、规模和效益上来看,都还不能成为支撑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所以政府和企业在选择合作方向上,倾向于先解决劳动保障问题。军工企业可以对城市解决压力、稳定社会,促进经济与技术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通过逐步构建起一定规模的科技产业园,有利于扩大区域内航空产业的规模、完善产业链,发挥区域间经济辐射的作用;也有利于增强企业活力、培养竞争优势;更有利于区域走上了依托产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良性轨道。所以,科技产业园建设成为继劳动保障之后政企可能合作的又一契机。
综上分析,在政企合作方面的各个取向中,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西安地区的航空科技产业具备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在政府自下而上的引导下集群将更易于完善,将其竞争优势升级为产业和区域的竞争优势,为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族群与新竞争经济学[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
2.顾朝林,赵令勋.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M].北京:中信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