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及对湖北的启示

2017-09-02 01:53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县域经济发展比较及对湖北的启示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内容摘要: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较大,
  

 内容摘要: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较大,通过对比,本文提出了进一步发展湖北县域经济的政策建议,以期对湖北省县城经济的发展有所借鉴。

  关键词 :湖北县域经济 全国百强县 政策建议
  
  近几年来,湖北省县域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总体实力不强、结构不优、质量不高、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一些深层次矛盾仍很突出。与全国百强县相比,差距仍很大。
  
  全国百强县经济发展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全国百强县综合实力强劲,国富与民富兼顾,充满活力,既各具特色,又均衡发展,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树立了优秀的榜样。百强县具有以下特点:
  (一) 经济总量可观,综合发展水平较高
  根据2004年分县统计结果,百强县国土面积仅占全国全部县域面积的1.3%,人口占全部县域的7%,但国内生产总值占到全部县域的23.5%,财政总收入占到33.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到24.5%。全国百强县2004年县域平均GDP总值达到163亿元,平均财政收入为17.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为8.6亿元。与上年相比,百强县的GDP总量增长了19%,财政总收入增长了2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5%。以人均GDP衡量,前十强及部分百强县的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甚至超过京、津、沪以及江、浙、粤等地级以上城市的平均水平。如果按汇率换算,前十强及部分百强县的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左右,接近中等收入国家,以购买力平价换算,人均GDP接近中上收入国家。
  (二) 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主要指标接近小康目标
  百强县2004年人均GDP为2.4万元,人均财政收入2600元,人均农民纯收入5400元,人均在岗职工工资收入1.6万元。其他指标如通讯设备拥有率、高中入学率等也已达到基本实现小康水平。 (转载自中国科教评价网http://www.nseac.com
  (三) 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
  近年来,随着高速路网的建设,许多百强县与大都市的距离缩短到2小时之内,成功纳入大都市经济圈。县域通讯设施、市政建设、环境美化也达到很高水平,公路密度达到0.82公里/平均公里,每百户拥有电话109门,每百户拥有民用汽车9.8辆。城乡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四) 投资活跃,出口强劲
  2004年,百强县县均完成基本建设投资17.9亿元,县均贷款余额11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3%、37%、46%。县均出口总额达到6.5亿美元,比上年增加了41%。
  (五)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品牌
  据统计,2004年百强县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91.6%。农林牧渔劳动力在所有劳动力中的比重为38.4%。规模以上企业个数达到37344家,销售收入达到2万2千亿元。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百强县一般都确立了自己的强势产业,从农产品加工业到制造业,从普通工业到高科技产业,百强县根据自身条件,各显身手,竞争力明显提升,产生了一大批著名企业和著名品牌。
  (六) 城乡统筹发展,三农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百强县的另一个特点是,城乡统筹发展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部分县初步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居民化,农村教育、卫生事业全面发展,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三农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湖北县域经济的发展之路
  (一) 总量发展不足,与全国百强县差距大
  全国百强县市评比,迄今已有五届。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湖北尚有仙桃、潜江、襄阳、枣阳、宜昌进入百强;2002年,湖北有仙桃、枣阳进入百强;2003年,只有仙桃一市进入百强,而且位次从原第42位下降到第86位;2004年仙桃下降到第97位;2005年的第五届全国百强县中则没有一个湖北的县市。2004年,湖北纳入全国评价范围的66个县(市、区)全部位于250位以后,最靠前的是居254位的应城,之后是居265位的当阳、居270位的潜江、居280位的赤壁。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此外,县域经济发展规模也不够大。76个县(市、区)中,只有5个县(市、区)GDP超过100亿元,50—100亿元县(市、区)28个,30—50亿元之间的有19个,30亿元以下的县(市、区)21个。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过亿元的县(市)有42个,仍有7个县(市)财政收入不到5000万元,县域财政,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县域财政收支缺口仍在扩大。湖北省县域经济实力不够强大仍然是当前最为突出的问题,其发展水平与发达地区呈不断拉大的趋势。
  (二) 县域产业缺乏相互衔接的发展机制,总体质量不高
  首先,工农业化分工尚不充分。2004年,县域三次产业结构为25.5:41.5:33.0,第二、三产业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2.7个和8.1个百分点。县域自然资源丰富,但深加工能力明显不足,产业间缺乏内在的联结机制,不能有效转化为县域优势行业和优势产业。特别是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小,县域工业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其精深加工处于起步阶段;第三产业也没有有效地形成为农业、工业服务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农业结构调整仍处在种养业结构调整阶段。
  其次,县域工业集中度低、规模实力不足、竞争力弱。企业规模和内在素质存在较大缺陷,制约了县域经济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升级换代。
  最后,县域经济发展外向度偏低。由于区位、外贸体制等因素制约,湖北省县域经济中自营出口和利用外资份额很少。2004年,全省县域外贸出口商品总值为9.22亿美元,占全省的27.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53亿美元,占全省的16.7%。
  (三)生产要素聚集难,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障碍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在不少地方,甚至出现生产要素大量流失,增长乏力。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一是金融渠道不畅,“失血”严重。国有商业银行采取“垒大放小”的经营策略,收缩县级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业务,对县域的信贷总量大幅减少,充当县域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与此同时,原本资金就不足的县域还在饱受严重的“失血”之痛,资金被大量抽走、外流,这是当前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难以逾越的障碍。2004年,县域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同比增长17.5%,而银行贷款余额仅增长3.5%,存贷差高达764.5亿元。
  二是技术投入少,留住人才难。这是湖北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现象。其结果是,县域经济的科技含量低,成本高,一些县(市)成为夕阳产业、高污染企业转移的首选,县域企业难以立足于产业发展的前沿。
  三是建设用地困难。这是当前国家宏观调控、中部地区工业化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
(四)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间差距大
  一是县域发展处于差距扩大阶段。由于区域之间要素流动存在一定障碍,区域不平衡问题在人均占有量方面差距日益突出。湖北省20个扩权县(市)人均生产总值为29贫困县的1.57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1.4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4倍。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指标低于县域平均水平的县分别为43个、45个、38个,占76个县(市)总数的比例分别达57%、59%、50%。

  二是城乡收入差距矛盾仍较突出。2004年,农民减负增收幅度较大,但历史遗留下来的城乡收入差距矛盾仍较突出。突出的表现是,非农产业比重不高,非农结构的变化跟不上非农产值结构的变化,二者呈现不协调状况。2004年,湖北省县域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74.5%,比2001年提高3.3个百分点,而非农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53.1%,同比仅提高1.9个百分点,表明农村人口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严重体制障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三是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湖北省县域社会事业方面仍存在教育不够公平、医疗保障不够健全,不够充分等问题。2004年,76个县(市区)人均科教文化卫生事业费支出仅168元;每千人拥有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仅1.57床,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数仅万人左右,占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人数的39.6%,而农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的人数比重更低;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4万余人,潜在失业人群队伍庞大,县域人口不够充分。
  
  进一步发展湖北县域经济的思路
  
  发展县域经济是湖北振兴崛起的重大战略。“郡县治,天下安”,“县域强,湖北兴”。要发展湖北县域经济,应加大政策投入力度,踏实推进。
  (一)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县域经济发展
  区域统筹、城乡统筹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必须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进行整体部署,搞好总体规划。建议在“十一五计划”中,把统筹县域经济的发展作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就全省而言,县域经济发展不能封闭地就县域谋划一个县(市)的发展,要以优化资源配置为核心,强调城乡统筹和协调联动,促进城乡全面发展。当前特别重要的是根据不同县(市)的实际和发展水平,进行分类指导。
  一是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发挥武汉等特大城市的优势,加强县(市)与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联结,根据已往布局和各地的产业基础,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使城乡产业由失衡走向协调,由分散走向融合,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二是要统筹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改变重大中城市、轻县(市)农村,重城镇居民、轻农村农民的趋向,加大对农村和农业的投入力度。
  三是要统筹城乡。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进一步消除城乡体制障碍,完善政策措施,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二)坚持“一主三化”道路不动摇
  实践证明,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一主三化”是湖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必经之路。所谓的一主三化,是工业化、农业化、城镇化的“三化”,而这其中“一主”又是以工业化为重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碰到的问题很多,如“三农”问题中的农民增收、贫困人脱贫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工业基础薄弱问题以及发展环境与制度制约问题、信贷融资问题、财政体制问题、投资环境问题等等,都是制约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但就共性而言,解决上述问题、缓解现实矛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工业化。推进工业化是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
  一是要打造农业产业链。加强优势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围绕各地农业的比较优势,形成区域化、化格局;壮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品牌战略。
  二是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结构调整要注重区域内的产业融合与协调,以区域经济的思维推进县域工业的发展。按照集聚产业、整合产业、提升产业的思路和途径加速产业集群,形成块状经济。
  三是要加快城镇化步伐,提升城镇功能,与工业化进程相互促进。“一主三化”是一个整体,只有形成合力,一个难点一个难点地解决,一个重点一个重点地突破,才能活跃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局。
  (三)解决县域生产要素聚集难的瓶颈
  湖北省县域经济总体水平发展不快的根本原因,是县(市)域生产要素聚集困难。从近几年实践看,凡是发展成效大、后劲足的地方,一个突出特点是生产要素的聚集汇成了潮流;反之,一些发展困难的县市不仅难以有效地聚集生产要素,还存在要素大量流失现象。解决湖北省县域经济生产要素聚集困难问题,要上下努力,内外并举。首先,要解决县市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一方面,省里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对县(市)域中小企业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改善融资渠道,建立信用担保和贷款担保机构,为信贷投入创造条件。湖北公安县按财政占30%、民间资本占70%的比例设立担保公司,2004年,吸引金融投入近6000万元,这是现行金融体制条件下比较有效的一条融资途径。其次,营造比较好的信用环境,继续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第三,加快信用社改革步伐,增强信用社金融实力,使其成长为县域自我发展的融资机构,将信用社贷款由现在的面对农户的“小额”放贷转为面向中小企业。第四,建议组织召开科研院所与县(市)域相联系的科技成果交易会,发布实用技术和新品种、新产品,一年一次,解决科研院所成果转化难、县(市)域科技项目进入难的“两难”问题。第五,继续加大公路交通设施、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为县域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四) 进一步依靠改革扩权
  实践证明,扩权、放活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只有加大对县市的扩权、支持力度,县(市)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县市发展就大有希望。
  一是进一步放开搞活,拓宽县(市)市场化领域。在基本完成国有集体企业民营化改造的基础上,引导民营经济进入社会公益事业领域,坚持“能放全放”,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活力。
  二是要赋予县市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对156项扩权进行一次检查督办,督促其全面完整地落实.建议省委省政府在20个扩权试点的基础上,对全省76个县(市、区)统一执行扩权政策,营造县域公平竞争的环境。
  三是在加大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力度的基础上,推进县域事业单位改革,同时,选择部分县(市)进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为继续推进县市改革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此外,还需进一步精简机构,转变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04年全国县域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前100位测评结果.中国统计信息网,2005-10-25
  2.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5[M],2005.9
  3.金茂林.湖北县域经济发展的情况及建议.咨询与决策[J],2003(5)
    上一篇:无锡市服务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分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