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概念优先还是事实优先

2017-09-17 06:44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概念优先还是事实优先论文模板,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免费提供指导材料: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分配问题上进行的两次大讨论都不是从分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分配问题上进行的两次大讨论都不是从分配事实和规律而是从概念出发对分配原则作的抽象讨论,割裂了分配与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关系,没有发挥对分配实践的指导作用。研究分配问题必须摆脱概念优先的思维方法,实事求是地研究分配的动力和运行机制,界定市场与权力在社会分配中的关系,促进社会分配改革共识的形成。
  关键词:分配理论;分配历史;分配改革
  
  60年来,中国分配制度改革既是整个社会深刻变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更是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有人提出,中国的改革并不是所有制改革,而是社会分配改革,所有制结构变化只是分配改革的一个结果。当前,中国社会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与中国整体改革存在的问题是一样的,因为这些改革基本都是在理论上没有充分认识清楚的情况下“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性改革,而经验性改革必然会出现理论与实践的矛盾和困境。60年来,中国社会分配的理论之争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主义改造后,关于按劳分配还是按需分配及如何实施的讨论;第二次是改革开放尤其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关于按劳分配还是按要素分配的讨论。分析这两次分配理论之争可发现一个现象:虽然这些讨论都是关于现实分配的实施问题,但理论讨论并没有直接针对现实问题,而是集中在某些概念和原则的适用性问题上,在讨论中总是先验性地假设社会应实行某种分配模式,希望用单一模式约束丰富复杂的现实分配活动。而实践领域的分配改革是在激励需要和利益博弈下进行调整的,分配理论的讨论对分配实践的指导性并不强。对60年来收入分配问题的理论争议进行回顾与反思,可深入了解分配问题的矛盾所在,对推动中国社会全面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次分配理论之争是关于实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后如何进行社会分配的讨论。社会主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社会主义国家应实行按劳分配,这是传统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主张。因此,第一次分配理论讨论的主流观点认为,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没有疑义。但这种观点受内外两方面质疑:非马克思主义者认为,这种严格统一的分配模式会造成分配均等化,难以调动群众积极性,是一种平均主义分配方式。不过这种质疑声并不大,因为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在分配领域除按劳分配外没有其他分配理论可作分配依据,非马克思主义者也提不出适应社会主义的其他分配模式。至于在按劳分配中可能出现的平均主义,人们可用马克思对平均主义的批判作为适当拉开分配差距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者内部也有一些人认为,按劳分配并未真正体现平等原则。有人认为,如果用计件工资体现按劳分配中的多劳多得,这样虽可调动劳动积极性,但可能扩大劳动者之间的收入差距,使国家与劳动者的关系演变为雇佣关系;而如果用计时工资并根据资历、职位、学历和能力等综合考虑的等级工资制,又会造成由于工资等级不同而在同样时间同样岗位劳动但收入不同的现象。马克思把按劳分配中存在的收入差距称为“资产阶级权利”在社会主义阶段不可避免的表现,但这毕竟与人们对社会主义原则的理解不符。因此,一些人认为,社会主义分配应更充分地体现人的需要,社会主义要向共产主义过渡,应在社会主义分配中更多地体现按需分配的内容。
  第一次分配讨论是一次概念优先的理论之争,没有触及社会分配的事实问题。这次分配之争并没有充分展开,没有进一步研究中国现实生产力状况和分配、生产、交换、消费的关系,因为在理论讨论之前,首先界定了两个不能动摇的前提: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这使所有的讨论只剩下如何按劳分配及从按劳分配如何向按需分配过渡的问题。传统观念认为,生产关系尤其是所有制关系决定分配关系,只要解决了所有制问题,分配问题就很容易处理了。从社会主义改造到改革开放这段时间的分配实践证明,越是脱离生产、交换乃至消费需求来设计某种分配模式,这种分配模式就越难以持续。大跃进时期的人民公社供给制不仅严重脱离生产力水平,而且脱离交换,也不符合人们的实际消费需求,这种分配体制消亡最快。而传统体制中的按劳分配也与生产、交换及消费需求相脱节,这种人为决定的计划分配模式无法解决社会分工形成的劳动差别和相应报酬问题,影响社会生产与消费,这种模式最终也难以持续而必然要改革。
    上一篇:启动中低收入者住房需求与合作建房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