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分析与度量

2017-09-28 04:42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分析与度量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提要]改革的过程是不断市场化的过程,市场化改革
  

    [提要]改革的过程是不断市场化的过程,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制度变迁过程。经过20余年的改革历程,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到令人欣慰的60%的水平,成就是巨大的,但市场发育不均衡,与成熟的市场经济目标模式还有不少距离。本文在揭示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实质的基础上,对市场化程度作了计量,并提出了今后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经济改革、市场化、制度变迁、市场化程度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经济改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市场化的动态演进过程。20多年过去了,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如何,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需要做出冷静的分析和的度量,以便展示出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整体图景,并为今后的改革提供一个重要的标志物和参照系。

     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实质和进程

     所谓经济的市场化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地讲,市场化泛指一国经济中市场产生、发育、成长和成熟的的动态的演进过程,几乎所有的国家或迟或早、或先或后都要经历市场化的过程,发达国家这一过程早已完成,市场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大多数中国家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狭义来说,市场化是指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即市场体制对计划体制不断渗透和替代的过程,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正在经历这样的市场化过程。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实际上面临着双重转轨的任务:一方面是从落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这一转轨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轨有大体一致的意义;另一方面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一转轨与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转轨的含义大体相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市场化实际上是以上双重转轨的综合。本文所的主要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后一方面的转轨。 中国大学排名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建国以来中国模仿“苏联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以计划手段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核心机制。30余年的实践证明,计划体制由于信息不完全、产权不清晰、计划者自身能力的限制等原因,这种经济的交易成本很大,体制运行僵化,效率不高,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沿,不得不进行改革。改革的起初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要改掉传统体制的弊端,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市场化取向的目标是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的。之所以走上市场化道路,实际上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经过自然淘汰不断优化而保留下来的最适合的经济发展道路,发达国家之所以经济发达就是因为较早选择了市场制度。市场机制的优势在于,它以理性的经济人作为出发点,符合了自利的天性,具有内生的激励机制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以此为核心的经济制度,能够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并通过“看不见的手”把利益“加总”为社会利益,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尤其是它能够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发现交易对象,形成价格,传递信息,从而节约交易费用,大大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这既是经济学研究一致的结论,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文明的成果。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道路的选择,不是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显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不属于那种一般的市场改良或形式变革,它表面上解决的似乎只是一个价格形成机制的,但实际上是从传统的计划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向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的转轨,从这一角度讲,市场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过程,是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的道路。纵观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激进的方式,如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在短时期内直接从计划体制强行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一种是渐进的过渡方式,即在计划体制基本保持不动的情况下,通过在旧体制之外引入市场因素来发展新体制,逐步对旧体制进行渗透、替代,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新体制。中国经济改革由于市场化起点太低,加上转轨的双重性特点,市场化改革是十分复杂的,因而走上了渐进式的市场化道路。事实证明这种选择是十分正确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避免了经济大的震荡,改革风险较小,阻力较小,成本较低,推进的速度虽然慢些,但改革的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渐进式推进成为中国经济市场化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实际上得到了两种力量的推动:一种是民间力量等内生因素的自发作用,另一种是政府力量的推动。虽然改革首先发轫于民间部门如土地承包等,但总体上说,政府在整个市场化进程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政府部门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和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为新体制的生成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促进了市场因素的发育和市场机制的形成。这种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模式也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受到世界各国推崇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在现实中表现为计划和市场两种力量相互对峙、相互较量的过程。市场一方要在转轨较量中取得主动,关键是自身力量的发育和增强。这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体系的构建,市场结构的延伸和市场机制的形成,而且还表现在的成熟程度,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在开放经济中还包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等。所有这些方面的综合构成了经济市场化的主体内容,中国现实的改革也是从这些方面入手和不断推进的。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始于1978年,伴随着整个经济改革的推进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曲折历程。总的来说,20余年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效果是显著的。整个市场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这里有必要作以性的回顾。
     第一阶段(1978~1984):这是市场化的起始阶段或者说初期阶段。随着农村改革的率先启动,国家逐步放开和发展了集市贸易,放开了个体经营,消费品市场最先得到较快发展,并带动了生产资料市场的萌芽和产生。这一阶段的市场化基本上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态势下展开的,计划机制仍占主导地位,市场发育刚刚开始,虽在某些方面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基本上是在“体制外”展开,因此有人把这一阶段的市场化称作“体制外市场化阶段”(常修泽、高明华,1998),是有一定道理的。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第二阶段(1985~1991):这是市场化的展开阶段。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确认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国家调整了生产资料购销政策,生产资料开始进入市场,生产资料价格开始实行“双轨制”,生产资料市场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尤其是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概念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模式后,生产要素市场开始启动,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相继起步和迅速发展。另外,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市场化也获得进展,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到实行两步“利改税”,从推行承包制到试行股份制,从乡镇企业崛起到国有企业改革,都穿插在整个市场化的进程之中。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市场化已经进入“体制内”,市场体系的框架开始显现,市场的力量和计划的力量开始抗衡,突出表现在“双轨制”并存的体制模式上。“双轨制”这一市场化必经的阶段,在我国经济改革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它同时带来了“寻租”现象和腐败行为的滋生,致使市场化进程受挫,加上这一阶段两次严重通货膨胀(1984和1988)的发生及其他经济社会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总之,在这一阶段,市场化改革已全面展开,市场力量迅速成长,并开始与计划机制相抗衡,是市场化获得重大进展的阶段,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也进入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第三阶段(1992~现在):这是市场化的深化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以及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市场化进程驶入“快车道”。要素市场发展明显加快,明确提出发展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股票交易所正式设立,劳动力全国性的流动势不可挡;企业市场化由以前的“放权让利”进入到深层次的“制度创新”,股份制改革大面积推广,资产重组、资本运营、结构调整浪潮涌现,民营经济登上经济舞台;政府适应市场的程度增强,宏观调控方式开始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同时政府退出微观经济活动的步伐加快;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市场化的对外开放程度扩大,尤其是加入WTO的日程临近,更增大了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压力。总之,这一阶段的市场化进程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体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市场化进入了纵深推进阶段,正向着成熟阶段迈进。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综上所述,经过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规模明显扩大,市场结构得到延伸,市场主体开始成熟,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市场机制基本形成,市场调控效果显现。一句话,市场力量已经从总体上占据优势,在经济的主要领域替代计划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但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并没有完成,离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并且越到后来难度越大,市场化改革尚需继续付出艰辛努力。 二、市场化程度的定量

     如果从上把纯粹的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设定为0%,把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设定为100%,那么,实际上世界各国都位列这两个极端之间,按市场化程度由低到高的次序从左到右排列,并从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右偏的正态分布。中国在改革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位于这一分布的左端,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位置不断右移的过程,即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经历20余年改革后的今天,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到底达到什么程度?需要在以上质的分析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定量分析。对此,国内一些学者如常修泽、高明华(1998),陈宗胜等(1999)已经进行了大量的,本文拟在吸收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
     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定量分析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它首先面临以下几个棘手的:一是市场化的终极目标值的确定。尽管理论上存在100%的市场化终极目标,但现实中这种国家根本不存在,即使是欧美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市场化程度也不可能达到这一绝对数值。中国是一个主义的中国家,市场经济基础较差,即使将来发达了,市场化也不可能实际上也没必要达到完全的程度。一般认为,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终极目标确定在85%左右较为合适。二是市场化分析的界定。严格来讲,经济的市场化不仅仅是“交换”领域的市场化变革,而且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再生产各个领域的市场化,经济整体的市场化是这些领域市场化程度的综合。但是,由于领域众多,纷繁复杂,而且各自市场化程度的要求不同,因此,万物巨细地进行测度不仅不可能,而且没必要。只要选择主要领域和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测度,然后按照一定的进行加总,得出整个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的基本判断即可。基于此,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计量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产品市场的成熟程度,包括农产品、品和服务产品的市场化;(2)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的市场化;(3)市场主体——行为的市场化程度,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市场化程度;(4)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包括政府从微观经济领域的退出程度,宏观调控方式的间接化程度等;(5)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包括外贸依存度、资本依存度以及投资结构水平等。三是市场化分析指标的选择。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指标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市场化程度的度量选择正确的经济指标无疑是重要的。基本的原则是,指标的选择和设计要有代表性,既不能过简,也不能过繁,力求避免指标覆盖面的空缺和内涵上的相互重叠。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按照以上原则和想法,这里对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做以下的计量分析和判断:
    (一)产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产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是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首要标志。中国经济市场化首先是从产品市场开始的,产品市场也是国内市场最发达、发育程度最好的市场。产品主要包括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由这几方面综合构成。资料显示,1993年农产品中国家定价部分已经下降到15%,轻纺工业品国家定价部分由原来的41种减少到9种,工业消费品国家定价部分只占10%,其余产品基本上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定价。1998年产品市场普遍出现了全国性的“买方市场”态势,标志着产品的市场化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如果依据这些产品流通方式的变化以及各自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的程度,可以估算出1999年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分别为85%、84%和42.27%。然后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分别占该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进行加权平均,结果得出1999年中国产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大约为71.16%。
     (二)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要素市场是市场体系的主体,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依托,它的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成熟程度。要素市场由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构成,改革以来这些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而言,发育滞后。
     1、资本的市场化程度。资本的市场化程度一般采用两种指标来测量:一是有价证券占资产的比重,用来测量直接融资的发展程度;一是浮动利率贷款占全部贷款总额的比重,用来测量整个社会货币供应的结构和规模。运用这两项指标进行测量,1999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大致为20.9%。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2、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测量土地的市场化程度一般采用的指标是土地市场交易量占全部土地出让量的比例,据此测算,1999年中国土地市场的市场化程度约为26.7%。
     3、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劳动力市场的情况较为复杂,包括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程度、城镇职工的自由择业行为、下岗职工的再难易、生的分配渠道、新劳动力的状况等方面的市场化。据估计,1999年中国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约为77.1%。
对以上三项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进行平均,可以得出1999年中国要素市场的整体市场化程度大致为41.58%。
     (三)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程度。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市场是企业生存的环境,企业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和适应程度是决定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程度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测量:(1)企业制度的自主选择度;(2)企业经营者的市场选择率;(3)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落实率;(4)利润最大化作为第一目标的企业比重;(5)企业产权主体到位率;(6)企业破产法制化程度;(7)企业的履约率;(8)民营企业的比重。有学者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有关数据,对1997年以上8项指标进行测算的数据分别是60%、47.4%、85.5%、68.5%、60%、2.3%、38.5%和45.6%,并据此计算出1997年我国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为51%(常修泽、高明华,1998)。我们估计1999年这一程度没有太大的变化,也在51%左右。
     (四)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是衡量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主要方面。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是宏观调控者,运用“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然而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既是市场的调控者,又是市场的参与者,同时还是市场化改革的推动者,这种多重角色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必须逐步改变。政府行为的市场化程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角色由市场参与者向市场调控者转化的程度;二是政府从微观经济领域退出程度;三是政府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化向间接化转变的程度。根据调查和估算,1999年中国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约为40%。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五)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表现在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程度。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也是对外开放的过程,目前国际化程度大为改变,没有一个质的提高。衡量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的指标一般有:外贸依存度、资本依存度和投资结构水平。运用有关数据,1999年中国上述三项指标的数值分别为:外贸依存度40%,资本依存度15%,投资结构水平14.9%,通过平均计算,可以得出1999年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大约为23.3%。
     为了清晰起见,这里把以上五大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列表如下: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年 份指 标  1978 1980 1984 1987 1990 1993 1997 1999
产品市场化程度 2.56 11.1 22.27 40.57 45.08 55.42 61.71 71.16
要素市场化程度 0.0  2.17  7.88 11.79 14.69 22.15 36.57 41.58
企业市场化程度 0.0  3.0 16.1 23.0 26.7 334.7 51.0 51.0
政府对市场适应程度   -   -   -   -   -   - 36.6 40.0
市场对外开放程度 3.3  4.2  7.7 13.7 15.4 19.1 21.3 23.3
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②常修泽、高明华,1998:《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推进程度及发展思路》,《经济研究》第11期;③1999年数据为估算值。

    可以看出,在我们选择分析的五个领域中,市场化程度是各不相同的。考虑到这些指标的实际内涵、各自在中国经济市场化中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格局,可以从总体上判断:1999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60%左右。与经济市场化程度最终目标值85%比较,目前已经走过了七成的距离,这一方面显示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预示着今后的路程还很遥远和艰难。 三、结论和改革方向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通过以上的定性和计量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市场化的过程,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制度变迁过程,计划成分的退让和市场机制的生成是一个发育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演进过程。经过20余年的改革历程,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到令人欣慰的60%的水平,市场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并从总体上替代计划机制占据绝对优势,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成为经济体制的主体。可以说,中国已有相对发达的商品市场(市场化程度70%以上),发育中度的要素市场(市场化程度40%以上),一个种类齐全、作用灵活的市场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并正朝着统一的、开放的、竞争有序的、调控灵活的市场体系的目标模式迈进。但是,在市场化总体进程令人乐观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市场结构不平衡,尤其是要素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国有改革难以突破,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的职能虽在改变,正在退出不该介入的微观经济领域,但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程度尚不能令人满意。这些方面是中国经济市场化总体进程的主要因素和障碍,也是今后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为此,在新的世纪中国经济市场化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方面:
     (一)要素市场化的重点推进。鉴于要素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市场化程度目前仅达到40%左右,是整个市场化进程的薄弱环节;而要素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又处于基础和关键地位,是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依托,因此,今后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必须由产品市场转移到要素市场上来,与此相适应,价格改革的重心也应由商品价格转化到要素价格改革上来。具体来说,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传统要素市场的培育应重点推进,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新经济要素市场的发展也不能忽视。只要要素市场发达了,整个经济市场化程度就会大大提高。
     (二)产品市场的继续完善。产品市场是前期市场化进程的排头兵,发育最快,程度最高,对整个经济市场化的贡献最大,已经告别“短缺”时代呈现显著的买方市场态势,因此,今后不再作为总体市场化改革的重点。但是,不作为重点并不意味着不要继续深化。不过,产品市场今后深化的策略应该从政府推动为主改变为市场的自我完善为主。另外,由于其中服务产品的市场化程较低(仅为42.27%),因此,应成为今后产品市场深化的重点,特别是运输、民航、邮电、电信等行业的市场化改革速度应该加快,由官办垄断为主向民办竞争为主过渡,价格由国家定价向市场定价转化。通过努力,使产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再提高一步,争取率先达到或超过85%的目标程度。
      (三)企业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关键在于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仍是重中之重。当然,国有企业的改革要由表层关系的梳理进展到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尤其是产权改革的步伐要加快,推进以股份制为主的企业制度建设,争取早日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另一方面,应着力发展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形成新的市场主体,从外围上促进国有企业适应市场能力的提高,从而在整体上加快企业市场化的进程。
     (四)政府适应市场能力的提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原则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注重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尽量把可为可不为的事情交给市场去办,坚决退出不必要的微观经济领域,重点履行好社会管理者的职责,尤其要实现宏观调控的间接化,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大方向,为市场的正常运转和深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使政府适应市场的能力有显著提高。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五)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是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是中国加入WTO的压力所迫。今后中国市场的国际化应在重视商品的进出口,积极扩大国际贸易,引进国际资本、技术和项目,不断提高外贸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的同时,重点提高国内企业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大型的、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很强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国际生存空间,从而加快国内外市场接轨的步伐,提高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带动国内经济的整体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继续沿着市场化的道路前进,努力推进和搞好以上这些重点和难点方面的综合配套性改革,中国在新世纪的前二三十年里达到中度发达的市场化程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
常修泽、高明华,1998:《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推进程度及发展思路》,《经济研究》第11期;
陈宗胜,1999:《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达60%》,《证券时报》8月3日;
任兴洲,1998:《中国市场化进程》,《经济与信息》第8期;
张卓元(主编),1996:《新价格模式的建立与市场发育的关系》,经济管理出版社;
牛福增,1998:《要素市场发育与政府效率》,经济出版社;
徐明棋,1996:《市场深化中的重构》,上海财经出版社。
    上一篇:加入WTO以后中国零售业态的合理变迁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