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误入歧途的资本主义萌芽探讨

2017-09-29 04:30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误入歧途的资本主义萌芽探讨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   摘要:资本主义萌芽,应当是能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但全世界
   摘要:资本主义萌芽,应当是能够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现象,但全世界只有西欧自发发展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在西欧的崛起,完全根源于那里有适合于商品市场发展的地理条件,小范围内产品差异大,大范围内运输费用低;地理条件与西欧几乎"相反",大范围内产品差异小,小范围内运输费用高,基本物品的交换无利可图,所以只能维持自给自足。商品市场难以发展,导致社会结构也一直维持小农状态。中国不可能自发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对所谓资本主义萌芽的,完全是误入歧途。
一、的提出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说: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已经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关于资本主义萌芽何时产生的问题,有人认为,早在唐代天宝年间,安徽寿县就有200多人共同劳动的茶叶作坊,作坊中的生产就具有简单协作的性质,应是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①。另一种看法认为,南宋年间,在苏州、杭州一带那些发达的丝织业部门,资本主义萌芽已稀疏出现。 但是多数学者认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代中叶,苏杭地区一些从事丝织业的"大户",织机发展到20多张,雇用没有织机的"小户"为其生产,他们之间是"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劳动力买卖关系②,明显是资本主义萌芽。
对资本主义萌芽何以萌而不发的问题,有人从经济上,认为主要是因为中国"市场狭小、产品单一";另有人从上分析,认为主要是由于历代统治者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所致(专制制度的阻碍);还有人从意识形态方面分析原因,归咎为儒家保守思想和农民固守土地的传统观念。
"市场狭小、产品单一"当然是资本主义萌芽萌而不发的"原因",不过这一"原因"太过浅显,几乎是同一问题的不同表述,它本身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至于"专制制度"和"保守意识",都产生于社会结构和经济生活,用它们来解释社会经济状况就陷入了循环论证的怪圈。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西方社会的迅速崛起,使中国人的头脑中产生了许多疑问:中国封建社会何以长期发展缓慢乃至停滞?中国小农社会结构何以具有超稳定性?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何以萌而不发?近代中国为何大大落后于西方?这些问题都成了无法破解的"之谜"。现在看来,这些问题都产生于信念和事实的冲突,即"社会总要发展"的信念与"中国没有自发发展起来"的事实的冲突,可以说,它们是人们从不同方面认识同一对象产生的疑问。只要搞清了中国何以未能发展起来,一系列的中国历史之谜就都能够破解了。
二、误入歧途的探讨
传统观点认为,技术突破引起生产力发展,导致剩余产品增加,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引起了市场的兴起。例如现行中学教材谈到,十四、十五世纪时,西欧出现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促进了生产 力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分工,加速了市场形成,促进了资本主义兴起 。
即 技术突破      生产力发展        社会分工       市场扩大         资本主义兴起  
根据这一原理,中国市场不发展是因为生产力不够发展,而生产力不发展是因为未出现技术突破。那么,为什么中世纪后期的西欧出现了那么多技术突破,而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中国的生产技术却几乎没有出现任何重大突破,传统观点就无法解释了。
一个简单的道理是,受经济利益驱使,只有那些预期收益显然超过预期成本的发明项目,才会有人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研制。如果发明成本太高而且发明成果容易被人仿制,发明人的收益低于他所付出的代价,便不会有人去进行研制。受"搭便车"利益的驱使,人们都想等待别人发明出来以后去进行仿制,所以在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中,只可能出现一些象鲁班发明锯子那样的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的简单的或偶然性的发明创造。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大都具有这样偶然的性质 。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编辑发布)


中世纪后期西欧出现那么多技术突破,肯定是经济利益刺激的结果。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人在1973年出版的《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了西欧技术突破的具体原因。
九世纪初,当西欧封建制度和庄园结构形成时,庄园之间还有很多空地未加以利用,许多边远地区尚未开垦。稀疏的庄园和广袤的原野,是人口增长的前提。中心地区的人口增长导致边疆地区的开垦,新老地区土壤、气候以及人口密度的差异造成了不同的生产类型,生产了不同的产品。产品差异引起交换的需求,刺激了小范围内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广泛的水路运输运费低廉,粮食、鱼类、木材等大批量的基本物品(低值笨重货物)也能够承受远距离的运输费用,于是西欧逐渐形成了辐射范围广阔的大市场。
靠近市场的地区信息灵通,农业和制造业都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西欧逐步形成了化的生产中心。制造业逐渐把操作过程分解为许多细小的工序,精细的分工使人们只需要重复简单的操作,简单的操作"将人们天生的发明欲集中在 有限的一些难题上",促使人们考虑用机械代替手工,用力(水力和风力)代替人力和畜力。研制从事简单操作的机械,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吸引许多人去进行发明创造活动,于是西欧出现了一系列重大的技术突破。此后,西欧又形成了保护发明者利益的知识产权制度,技术发明和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
可见,技术突破并不是偶然出现的,它们乃是生产活动中精细分工的结果  。分工则来自于市场兴起引起的生产扩大,而市场兴起的原动力是人口增长。即:
人口增长      市场兴起       生产扩大        精细分工      技术创新      生产力       资本主义兴起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从学上看,市场对技术创新的刺激作用是双重的,它在提高创新收益的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创新成本,使预期纯收益大大提高,吸引人们参与发明创造活动。简单地说,西欧出现技术突破的原因是市场兴起。
传统观点把技术突破作为生产力发展和市场兴起的初始原因,结果技术突破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实际上颠倒了市场发展和技术突破的真正关系,使资本主义萌芽的探讨误入了歧途。
不过,诺思把人口增长作为市场兴起的原动力也容易使人产生疑问:人口增长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为什么在西欧以外的其他地区,它却没有引发市场兴起呢?这就需要探讨市场兴起的条件和原理。
三、市场兴起的条件和原理
按照贸易,人们参加交易活动是为了获得比较利益,即以自己耗费劳动较少的产品交换耗费劳动较多的产品。不同地区产品的差异性是比较利益的基础,而产品差异性是由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土壤、气温和降水的差异性决定的。
商品市场在西欧的迅速发展,与西欧产品的差异性密切相关。地球东西自转使得世界上的气候大致呈东西带状分布,东西方向往往没有多大差异,而南北方向上气候普遍存在着差异(地带性差异)。西欧与世界上许多地区不同的是,那里受北大西洋暖流和常年盛行的西风,东西方向上气候差异也较大,结果在不大的地域内自然产品差异较大,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比较利益。
不同地区的比较利益能否实现,还要看它们的空间距离和运输条件。如果空间距离和运输条件使得运输费用超过产品生产成本的差额,不同地区的比较利益就无法实现(严格说来是比较利益并不存在),商品市场也不可能发展起来。
在现代运输条件下,公路、铁路、河道的运费之比是10∶5∶1,即河道运费只等于公路运费的十分之一。在铁路、公路修筑以前,陆路运费大约等于水路运费的30倍。因此,由水路运输形成的市场,辐射距离可以扩大30倍,市场辐射范围(面积)相应地可以扩大900倍。 中国大学排名
西欧河流密布,水量均匀,水路运输广泛,运费低廉。尼德兰位于海上航线和陆上河道运输的中心,西班牙和英国的羊毛、北海和波罗的海的鱼类、波罗的海沿岸的谷物和木材、法国的粮食和酒类,都集中到尼德兰销售,形成了辐射范围广阔的大市场。
      
四、中国商品市场何以长期难以发展
中国和世界上其它地区商品市场之所以难以发展,应当与它们的产品差异小和运输费用高密切相关。下面我们以中国文明本部的黄河流域为例,商品市场发展的环境。
(1)东西方向上气候条件相同,产品无差异。
我们知道,黄河流域属于暖温带的半湿润地区。一月份的零度等温线,七月份的28度等温线,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即中国地理上重要的气候分界线秦岭--淮河),大致是文明本部的南界;而一月份零下6度等温线,七月份24度等温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在这一地区的北界。黄河流域的气温线和降水线都是东西方向,气候区呈典型的东西带状分布,东西方向气候基本相同,这就使得东西方向农作物的品种大致相同,例如夏收作物主要是小麦,而秋粮则主要是菽和粟(近代则是玉米)。如果我们从该地域最西端陕甘交界处一直走到最东端的山东半岛(大约有1500公里),所到之处,物产几乎都是相同的。在这近百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东西方向上基本产品没有多大差异,各地之间不存在比较利益,所以不能刺激商品市场的。
有人立即会想到,在黄河流域的南北之间,气温和降水都有一定差异,因而产品也有一定差异,例如北部基本上都是旱地,产麦粟等旱地作物,往南逐步有少量水田,可以种植水稻。那么,南北方向上基本物品的交换为什么也没有发展起来呢?这就需要制约商品市场发展的第二个条件--运输费用。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2)缺乏南北通航的河流,陆路运费太高。
在中国文明的本部,降水的季节性导致河流的季节性,夏秋两季涨水时河流往往溢出,泛滥成灾,冬春枯水季节则几乎干涸断流,河床伸缩过大,难以建立固定的码头,人们根本无法发展水运生意。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河流均为东西走向,上下游的产品基本相同,利用水路运送产品没有意义;另一方面,虽说南北方向上基本产品稍有差异(同一产品生产成本有差额),但却没有河道可供通航,产品交换只能依赖陆路运输。那么,陆路运输能不能形成基本产品的广阔市场呢?
一个身强力壮的农民,肩挑背扛最多能把四、五十公斤的农产品运到10公里外,交换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后于当天返回家里。手推独轮车较为省力,但由于仍然依靠步行,当天也不能往返更远的路程。由农民自产自销形成的陆路市场,辐射半径大都不超过10公里。在相距10公里的两地之间,自然产品很难有什么差别(即不存在比较利益),所以依靠陆路运输根本不可能形成大规模的基本物品的交易市场。
  按照农民在陆路上运输货物的能力,陆路市场的覆盖面积不到400平方公里,按上华北平原的大致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50人计算,市场辐射范围内约有20000人。如果从事手的人口占十分之一,并且都集中于中心集镇,集镇也最多有2000人。一个这样规模的系统,如果不与其它经济系统交往,是不可能自发发展起来的。
实际上,在中国文明本部的黄河流域,直至清末民初,专门从事手工业的集镇还没有形成。由农民自发交换产品形成的集镇市场,辐射范围还远没有我们设想的模型大。例如笔者家乡所在的县,全部位于平原地带,面积约800平方公里,直到清末和民国时期,才形成了几个集镇,但其辐射半径都不到5公里。这里的广大农户常年男耕女织, 不同村庄之间很少交往。直至现在,全县还可以区分出五个不同的方言区,而方言区之间却并无山河阻隔。
(转载自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中国产品差异小,陆路运费高,任何两地之间,农林牧渔基本产品(低值笨重货物)生产成本的差额都补偿不了运输费用,从事基本物品的交换无利可图。历史上中国一直没有形成大范围的基本物品的交易市场,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东西方向上产品无差异和缺乏南北走向的河流,是两千多年来商品经济不能够发展的根本原因(条件)。
从更广阔的范围看,世界上那些商品市场没有自发发展起来的地区,与中国的情况是类似的,或者产品差异小,或者运输费用高,或者二者兼而有之。中国商品市场发展的不利条件比其它地区更为明显:产品差异与河流方向正好是垂直的,因而无法利用价格低廉的水路运输。
自从进入农业定居以来,人们获得产品的大致有三种,一是自己生产,二是与人交换,三是偷来抢来。作为群体,农民当然不能依赖偷盗或抢劫,这就只有通过生产或者交换。但在的环境条件下,用交换方法获得产品,比生产它们付出的代价更高,于是农民的"理性选择"只能是自己需要什么就调整产品结构直接生产什么,所以必然长期维持自给自足的小农状态。
五、结论
长期以来,人们在解释商品市场何以不能时往往归咎于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农民固守土地的保守意识。在我们看来,尽管"重农抑商"政策和小农保守意识确实对商品市场的发展不利,但把它们作为中国商品市场难以发展的根本原因却太显肤浅,因为它们都根源于社会经济生活,都应该用社会状况予以说明。
由于不同地区基本物品(粮食、蔬菜、水果、鱼类、木材)生产成本的差额,都补偿不了运输费用,所以古代中国市场上,交易物品主要是茶叶、丝绸、瓷器、珠宝等贵重物品,也正因为它们贵重,对普通百姓来说都是消费不起的奢侈品,所以这些产品的交换对市场发展的刺激作用不大。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是盐、铁这两种特殊物品,它们产地有限,又是普通百姓的生活必需品,经销这些物品可以有很高的利润。但从汉武帝起,国家就对盐、铁实行垄断经营(垄断利润实际上是一种税收,国家几乎攫取了全部消费者剩余),对私自制造或贩卖者实行严厉制裁。商贩没有正常发财渠道,只好行奸弄巧或者贩卖违禁物品,俗语"无商不奸、无奸不商",就反映了普通百姓对商人实际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在统治者看来,商人对社会的积极作用也抵偿不了他们给统治秩序增添的麻烦(税收弥补不了管理费用),所以都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直到毛泽东时代,国家还严厉打击农民弃农经商行为。抑商政策当然会对市场发展更为不利。不过,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即使 不采取抑商政策,中国的商品市场也不可能自发发展起来。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把中国商品经济不发展归咎于农民固守土地的传统意识也是不得要领的。假如商业活动有较高利润,再严厉的抑商政策也难以遏止人们"选择"商业活动。反面的例证或许更能说明这一原理:古代贩卖私盐,盗版印书、复制光盘和海关走私等活动,在国家严厉打击下仍然十分猖獗,都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大量事实表明,只要有适当利润,不少人是甘冒风险的。因此,古代中国农民之所以固守土地而不从事商业,并不是由于保守意识阻止他们外出经商,而是因为地理条件不能吸引他们从事商业活动。从选择的观点来看,中国的客观条件给予人们的"选择"项目中,就没有发展商品市场这一"选项"。
由于商品市场难以发展,所以中国社会不可能自发发展到资本主义,陷于长期停滞是必然的。近代以后中国社会基础的缓慢演变导致结构的急速突变,是由西方资本主义的扩散效应引起的。假如没有"外部因素"掺入,很难设想古老的中国社会将怎样自发发展起来。   
过去人们认为,"封建社会总要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以这一信念为基础,人们认为中国手中的"简单协作"、"雇佣劳动"等情况与西欧工场手工业的情况大致类似,于是认为"中国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实际上,由于市场狭小,手工产品无销路,中国的手坊不可能发展为工场手工业,所以也不是资本主义的"萌芽"。过去对"萌而不发"原因的探讨,建立在错误论断的基础上,必然成为无法解答的"之谜"。(正文6000字)

①   参阅詹子 庆主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北京:高等出版社 ,1987年版  第566页。
②  参阅 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下册,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第156页。
    上一篇:明清江南地区与其他区域的经济交流及影响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