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模式研
2017-11-04 04:06
导读:经济论文毕业论文,安徽省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模式研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论文是很好的参考: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本文从安徽省省情出发,通过对我省城镇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模式,从而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进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镇化 问题 模式 协调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的城镇化建设是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农村城镇化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长期以来受产业发展与布局、城镇建设、农民素质、观念和认识障碍、政策不配套、制度障碍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安徽又是一个经济基础薄弱、农村人口占绝大比重的农业大省,地处“经济凹地”的中部地区,外部承接着“大梯度”转移问题,内部又存在着“小梯度”发展问题,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任重而道远。经过多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发展,我省经济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工业化水平获得显著提升,与此同时,省内各市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变得十分突出起来,而导致这些市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农村人口占有重大比例,农民人均收入低下,城乡协调发展问题突出,进而使得整体人均收入不高。就近几年全省各地经济增长态势而言,GDP名义增长最快的与增长最慢的相差近22个百分点,实际增长最快的与增长最慢的相差近10个百分点,2008年,人均GDP高者达19000元,低者不足2500元,亳州、池州等农村人口占市总人口近70%的地区的人均GDP不足5000元。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关系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关系到我省城乡协调发展,关系到我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我省农村城镇化速度相对较慢,目前农村城镇化仅为40%,农村城镇化水平滞后已经成为严重制约我省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巨大瓶颈”。因此,从我省省情出发,分析我省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构建正确的农村城镇化模式,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更是我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的迫切要求。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一、安徽省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城镇规划起点低,布局不合理,从而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不平衡
我省一些地方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使得城镇规模小,布局散乱。城镇规划、设置与建设盲目跟随,盲目效仿,没有做到一切从当地实情出发,导致城镇发展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城市人口规模不大、城市首位度低、劳动力素质低。此外,我省城镇化地域反差较大,沿江城市群的马芜铜地区及合肥是城镇化水平较高区域,但安庆、滁州、六安等后撤区并市的地区城镇化水平靠后。
2.各级城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城镇职能体系不够完善、经济中心职能较弱
全省在城镇化过程中普遍存在“把耕地围起来、楼房建起来、农民进城来就是城镇化”的片面认识,没有做到小城镇建设、乡镇企业改造、自然村合并,而且很多县城及其以下的城镇总体外观仍是“一条街、一个集市、几幢机关办公楼”,部分中小城市也仅是“低层次”的政府驻地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忽视了供水、供电、供气、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和忽略了与第二、三产业的配置。因此,从建筑表像看起来是“城镇化”了,但实质没变,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无论是城镇管理者还是居民,都没有在意识上实现从“县”到“市”、从“乡”到“镇”的根本性转变。城镇职能体系不完善甚至得不到任何体现,经济中心职能较弱。安徽省会城市合肥即使是相对处于全省城镇体系核心地位,其城市行政中心职能也要大于经济中心职能,对全省经济的带动力不强,马鞍山等这样的工矿城市经济职能单一,不具备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的条件,其它诸如阜阳、宿州、巢湖、宣城、池州等城市工业职能更显薄弱。
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