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要
自里昂惕夫之谜提出后,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重大发展,一系列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构成了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主要内容。本文主要针对里昂惕夫之谜的两个“释谜”——波斯纳(M.V.Posner)提出的技术差距论和弗农(R.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进行研评。一方面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回顾分别介绍了两位理论提出者的生平贡献,他们是如何提出该理论的,并阐述了技术差距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后人对该理论的发展、学术价值及其不足;另一方面将两个理论同中国进出口贸易实践相结合,指导中国企业在当代国际分工中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注意灵活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企业引进外资和跨国经营的决策。
关键词:里昂惕夫之谜;技术差距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中国
一前言
(一)里昂惕夫之谜的内容及逻辑体系
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Vassily W.Leontief),1906年在俄国出生,1930年定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由于他的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经济学的杰出贡献,获得了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主要著作有《投入-产出经济学》、《生产要素比例和美国的贸易结构:进一步的理论和经济分析》等。
1.里昂惕夫之谜产生的理论基础:赫-俄要素禀赋学说
瑞典经济学家俄林(Beltil Gotthard Ohlin,1899~1979)在他1933年出版的《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一书中指出,一个国家或地区总是趋向于生产并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最丰裕生产要素的商品,而进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国最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以此通过国际分工,取得比较利益。由于俄林的这一理论采用了其师赫克歇尔(Eil FlipHeckscher,1879~1952)的主要观点,创立了比较完整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FactorEndowment Theory),因此又叫做赫克歇尔-俄林原理(The Heckscher—OhlinTheorem)。这一理论一经提出,即被西方经济学界所接受,它和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共同构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核心。
根据商品所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不同,大致可以把商品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自然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不同的类别。按照要素禀赋学说,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资本,就应该生产和输出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输入在本国生产中需要较多使用国内比较稀缺的劳动力要素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一般认为,美国和西欧是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和地区,它们应集中生产和出口机器设备和钢铁等资本密集型产品,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代写网
2.里昂惕夫之谜的提出
基于上述认识,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分别在1953年和1956年,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具体计算,其目的是对赫-俄原理进行验证。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对200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出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1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量,从而得出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中所含的资本和劳动的密集程度。其计算结果见表1:
即美国需要进口国内又自己生产的产品,之所以以这类商品为分析对象,而不是直接以进口商品为分析对象,是由于外国商品生产提供的数据与美国出口商品的数据不易进行比较。另外里昂惕夫在研究过程中,还剔除了美国本身无法生产的进口商品如茶叶、咖啡、黄麻等。
表1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的需要量
从表1中可以看出,1947年平均每人进口替代商品的资本量与出口商品的资本量相比是18 184/13 991=1.30,高出30%。而1951年比率为(13726/12 977),高出6%。这两个比率表明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替代商品具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验证结论正好与赫-俄要素禀赋理论得出的结论相反。
根据验算结果,里昂惕夫得出结论:“这些数字表明,当我们以平均价值100万美元的国内出口去置换相同数额的竞争性进口品的时候,出口品含有的资本要少得多,而劳动则相对多一些。因此,美国参与国际分工是以劳动密集型高而不是以资本密集型高的生产专业化为基础的。换句话说,这个国家进行对外贸易是为了节约他的资本并解决其劳动力过剩问题。许多人都认为,同世界其他国家比较,美国经济的特点是资本的相对过剩和劳动力的不足,现在证明这种看法是错误的”。2这一结论与赫-俄要素禀赋模型所推导出来的结论大相径庭,使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称之为“里昂惕夫之谜”。
(二)对里昂惕夫之谜的相关文献探索
为了解开里昂惕夫之谜,西方经济学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许多理论,从不同角度对赫-俄的要素禀赋说进行补充和解释。这些补充和解释归纳起来有两个方面:一是对要素禀赋理论前提条件进行修正。例如里昂惕夫本人就提出了劳动效率差异论,修改了要素禀赋学说认为各国土地、劳动力和资本三种生产要素之中每一种要素本身都是同一的假定,通过认定美国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是其他国家的三倍而进行释谜;二是对贸易格局及其变动的新的要素进行解释。例如美国经济学家凯恩(P.B.Kenen)等人提出的人力资本说和英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V.Posner)提出的技术差距论等。
另外,以“里昂惕夫之谜”为先导,相继涌现了一大批国际贸易的新理论,这些新理论突破了原有理论的模式,从新的角度对有关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战后国际贸易出现的新问题、新特点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主要的理论成果有美国经济学家弗农(R.Vernon)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美国经济学家格鲁贝尔(H.G..Grubel)克鲁格曼(P.Krugman)等人提出的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基辛(D.Keesing)等人提出的需求偏好理论等等。
(三)本文意图
本文意图阐述技术差距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分别描述了两种理论的产生和主要内容、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学术价值及其不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以分析和整理。其中,产品生命周期理论作为对技术差距论的继承和发展,在战后国际贸易新理论中所占位置尤为重要,因此本文对其进行了着重阐述。本文是作为正在编写的《国际经贸汇编通鉴》的“里昂惕夫之谜与释谜”课题部分的浓缩。目的之一是为广大国际贸易理论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提供借鉴,之二是为以后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对外贸易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二技术差距论对里昂惕夫之谜的解释
(一)技术差距论的思想渊源
早在1956年,克拉维斯(I.B.Klarvis)就在其发表的一项经验研究中提出了有关“技术差距”的概念。他在对赫-俄模型进行研究时,想证明劳动密集型商品都是由低工资国家产生的,但结果却出乎意料,他发现他考察的国家的出口行业的工资几乎都是其国内最高的。为了对此做出解释,他考察了这些出口商品生产者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要求,认为一国可能由于技术创新而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获得垄断地位,与其他国家形成“技术差距”,它就可以凭借这种技术差距的优势来大量生产并出口这种商品,而高工资正是对体现于其中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以及熟练劳动力的报酬。
后来许多经济学家如波斯纳等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认为各国为了获得技术上的优势会投入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资本。如美国就拥有世界上最雄厚的研发资本,从而在贸易上获得技术优势,使它总是与其他国家存在技术差距,所以美国出口的商品应当是技术密集型。 代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