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论文关键词:土族 民歌 种类与曲目 区域性特征
论文摘要:本文在已有土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基础上,从种类与曲目、唱词语言两方面对土族民歌的特点进行系统论述,并对其“互助”、“民和”两大色彩区土族民歌的区域性特征作了进一步深入分析与研究。
土族在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内部各聚居地之间逐渐在语言、民俗等方面产生差异的同时,民间音乐方面的差异也日益显现,其民歌在具有较多共性的前提下,出现了相异、变化因素,形成了某些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与相对稳定的区域性特征。依据其差别程度大致可分为“互助”和“民和”两大区,也即土族民歌的两大色彩区。“民和色彩区”(以下简称“民区”)主要包括地处青海省东部的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三川地区,东与甘肃省交界。其音乐受汉族音乐的影响较大,有明显汉化迹象。“互助色彩区”(以下简称“互区”)主要分布于青海省东北部的互助、大通两地,以及它们北部甘肃省境内的天祝县、南部青海省境内的黄南藏族自治州等地区。下面就流传种类及曲目、音乐形态、唱词语言三方面对两区土族民歌共性特点及两区区域性特征进行概括性论述与比较研究。
一、丰富的种类及曲目
土族民歌特点及其区域性特征首先表现在“互、民”两区在流行民歌种类和曲目的异同上(表1),目前已发现和搜集的土族民歌品种主要有“花儿”、婚礼仪式曲、赞歌、问答歌、安召、宗教歌曲、传统情歌、儿歌、叙事长诗曲、劳动号子、卡西等十余种,但不仅流传品种在各聚居区有所不同,且相同品种在各区流传的典型曲目亦有差异。有些种类或曲目只在其中一区流传,虽有一些种类在两区都有流传,但曲目绝对数量及在该区土族民歌中所占比重却不尽相同。如:土族民歌中比例最大的“花儿”在“互区”各类土族民歌中所占比例最大,“互区”“花儿”虽在歌词内容演唱方法上同当地汉族“花儿”相差甚微,但在音乐(即曲调)上却迥然不同。而“民区”“花儿”与当地汉族“花儿”不论是在内容、风格还是在音乐上均已无太大区别,具有典型土族“花儿”特征的曲调也已为数不多,在笔者所收集近百首土族“花儿”中,仅有寥寥几首出自“民区”。
从两区现今都有传统情歌流传来看,似乎土族传统情歌应是两区相对分离之前就已经形成的旧有品种,但目前“民区”流传数量极少,搜集到曲谱的只有《你盘我来我盘你(库库加)》(青733s)一首,“互区”则相对较多。
当然,由于搜集资料的庞杂性、土族民歌的特殊社会性使其归类相对困难,此表统计必定还存在某些不尽完善之处。比如,“互区”早前最为流行的土族叙事长诗曲《格萨尔》已失传多年,现今只能见到其诗词(即唱词)内容,却无法看到曲谱,作为纯音乐形态学研究似乎已失去实际意义,但其对音乐民俗学、音乐美学等仍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再如,在现有的资料中“民区”没有哭丧调,但笔者从当地老者及笔者在该区的土族朋友处获悉,当地旧时有此种音调流行,现今除少数年长女性在丧礼仪式中偶尔演唱外,青年女性已基本不再演唱。遗憾的是由于其演唱场合及演唱者的特殊限制,笔者与其他研究者均未能搜集到,因此表中暂示未详。但这毕竟为个别现象,并不影响我们得出“互区”不仅在品种上比“民区”丰富,而且曲目数量上也比其多的基本结论来,下文所述多项土族民歌区域性特征的形成就与此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