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第二主题,由《茉莉花》音调变奏而成。这首乐曲感人之处,就在这段中那种热情、大方、妩媚而柔情、非常优美而动听的旋律。民歌《茉莉花》的音调在流动的音型中隐约可儿。
音乐由欢快热烈变为轻巧柔美,似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正在翩翩起舞,又似从远方飘来的优美笛声,使人浮想联翩。另外,作为对比,此段继续运用节奏型,则显示了中国民间“锣鼓经”中另有一种表情特色:柔和。它仿佛在倾诉,在安抚。作者用左手轻柔的手鼓节奏在舒适的行板节奏中表现出人民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此处弹奏时,不能只用手指“弹”出来,还要用“心”把它唱出来。
谱例二:
第86-92小节低音部分出现的半音阶的下行进行与功能性和声的半终止式,也十分协调地衬托出旋律音调的柔美婉转。作者把这些外来的写作技法都被融接得非常自然而有效。
第三段(92——138小节):
此段是欢快场面的再现。作者运用复调轮奏的手法再现第一、二段的主题音调。第三段的前24小节,左手在低音区以八度先奏出主题,右手在高音区用第二主题作华彩性装饰伴奏,第三段的第二部分(24小节)右手用八度以极强的音响奏出第一主题,左手以加花的手法奏出第二主题作为装饰音伴奏,整个乐曲在两个主题的交相辉映中将乐曲推向高潮。
尾奏(139——149小节):
尾奏用更快的速度再现锣鼓掀天的热闹场面,仿佛演员在鼓声、歌声中谢幕退场。
音乐作品是时代的产物,不同时代的作品具有不同的历史意义。钢琴曲《花鼓》创作在我国艰难的20世纪40年代,填补了这一时期钢琴创作的空白。它不仅继承了《牧童短笛》优秀的创作经验,又给以后钢琴创作以有益的启迪。它那热情洋溢、朝气蓬勃的音乐风格,又预示着建国以后钢琴创作的风格特点,特别是20世纪50、60年代的许多以表现新生活的钢琴作品中,都不难发现与《花鼓》的某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