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音乐审美趣味差异

2014-06-02 01:11
导读:音乐学论文论文,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音乐审美趣味差异论文样本,在线游览或下载,科教论文网海量论文供你参考:毕业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音乐审美趣味差异
毕业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音乐审美趣味差异

温杰珊 郑倩茹 刘艳花

内容摘要:主观性、自由性、封闭性、保守性,同时又具有开放性和可转移性是音乐审美趣味的特点,这些特点的形成不是简单的感觉和单1的情感因素构成,而是1个复杂的心理系统运作后的产物。时代、民族、阶级和群体的差异,使这种社会条件背景的不同构成了音乐审美趣味的不同。人类的1切审美活动,总是在1定的社会条件下进行的,本文主要是从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看待这1问题,从不同的生存环境、时代背景,不同的民族习惯、宗教信仰,以及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背景等角度,分析人的审美活动,以及因而形成的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念和不同的审美趣味。

关键字:审美趣味、时代、民族、阶级、群体、差异

什么是音乐审美趣味?从音乐审美受众者的角度来讲,听众是聆听音乐、欣赏音乐的最终归宿,在进行音乐鉴赏的同时,必然有1个重要的审美心理概念对他进行支配,这便是音乐审美趣味。换言之,音乐受众对不同音乐的选择,往往来自他们对不同音乐艺术的偏爱。若没有这种偏爱,就不会有对音乐艺术的忘我投入,更不可能进入到兴味盎然的音乐审美活动中去。

趣味,事实上是由生理味觉,发展到非生理味觉上来的,那么我们现在所指的是已延伸发展表现为对某种生活方式,对某种艺术对象,对某种工作和事业的兴趣爱好及眷恋。如果我们把这种偏爱的情怀溶入到音乐审美活动中去,那么这种兴趣就成为了音乐审美趣味。音乐审美趣味作为1种偏爱与选择,1种审美评价能力和倾向,它总是表现出它独到的特性,即艺术趣味的主观性和自由性。正如具有不同音乐审美趣味的人往往对音乐的偏好也各有不同1样,有的人可能喜爱西方音乐的小提琴、钢琴、咏叹调;有的人则喜爱中国民族音乐中的2胡、古琴、民歌;有的人偏爱通俗音乐,也有人偏爱交响音乐等。而这种发自内心的审美趣味的自觉又总是受到接受主体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年龄、职业、性格的差异,以及人的审美观,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不同影响。

音乐审美趣味特点的生成结构是作为1种经过长期的审美体验、感知并带有强烈个性嗜好特点的音乐审美趣味,我们认为,它绝不是由浅显的感觉和单1的情感因素构成的,而是由1个庞大而完整的结构系统支配着它,不同的社会条件背景和社会心理对音乐审美趣味的差异产生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其审美差异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时代性差异:

历史、时代、社会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而每1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各个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习惯也大不1样。这就给人们的音乐审美经验和音乐审美趣味划上了时代的烙印,并赋予它们时代的特色。例如:中世纪的欧洲,由于政治生活受到基督教的统治和影响,1切文化、艺术、教育都纳入教会的统摄之下,教会也就成为文化艺术的中心。在音乐上,宗教音乐占据了统治地位,而世俗民间音乐则受到排斥。经院哲学家们认为,“被人声感动是自然的,而被乐器感动是不道德的。”在他们看来,民间乐器与异教是有关联的,被认为是魔鬼的工具。因此,基督教会提倡用纯人声净化会众并举行仪式,竭力反对在礼拜仪式中使用乐器。在这样1种宗教社会的心理作用和影响下, 作曲家的创作仅限于宗教声乐体裁上,而人们的音乐审美趣味也自然地被限制在这单1的宗教音乐形式内。到了文艺复兴晚期和巴洛克时期,随着人文主义精神和理性主义的兴起,世俗音乐和器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这种社会心理的影响和作用下,人们的音乐审美趣味又转向了歌剧和器乐领域。到了古典主义时期,由于受到启蒙运动和狂飙突进思潮的影响,作曲家的创作又逐渐摆脱了教会的束缚,而转入到宫廷和世俗领域,创作情趣上更倾向于器乐体裁。

这1切都说明,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并通过社会心理对作曲家的审美情趣与创作思绪产生影响,使得不同时代的作曲家倾心于不同音乐体裁的创作。同时,也培育出了不同时代听众的审美趣味。例如: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热衷于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等纯音乐的创作;浪漫主义时期的作曲家则倾心于艺术歌曲和钢琴特性小品等领域。可以说,由于同1时代的听众与作曲家受到同样的社会心理的影响,也就培育出了相同音乐体载的音乐审美趣味。这样,社会心理既为主体创造了对象,又为对象创造了主体。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某1时代在产生了某1音乐体裁的大批作曲家的同时,必然会产生大量该体裁的听众群体的这1现象。

2.    民族性差异:

民族作为1个社会文化实体,它往往以地理生态、民俗习惯、语言传统为社会心理媒介,深刻地影响着该民族群体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我们认为,民族与音乐文化有着10分密切的关系。音乐作为各民族文化中的1个艺术门类,它是民族心态在音乐艺术中的体现。1般说来,每1个民族都有区别于他民族的音乐文化传统,正是这些不同之处,才构成了各民族音乐艺术的不同特点,从而也培植了各民族的不同的音乐审美趣味。例如,从音乐体系上看,中国人喜爱听5声音阶的旋律,日本人爱听民谣调式和琉球音阶的曲调,而欧洲人则喜欢听大、小音阶和教会调式的旋律。从体裁上看,汉民族爱听山歌、小曲,藏族和蒙古族爱听牧歌和长调,回族、土族则对花儿有兴趣。再从乐器上看,中国人偏爱使用琴类和弓弦类乐器,日本人偏向于筝和尺8,阿拉伯人则爱听拉巴卜(Rabab),朝鲜人则对玄琴和伽倻琴感兴趣等等。

可以说人类1切审美活动总是渗透着民族精神,体现出民族特色的。由于不同民族的地理生态、人文背景、宗教信仰的不同,往往具有不同的音乐审美习惯和审美情趣。有的偏质朴(中国),有的偏抒情(意大利),有的偏华丽(法国),而有的则偏厚重(德国)等。正是由于各民族的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和不同的社会心理才构成了各民族音乐审美趣味的差异。

3.    阶级性差异:

在阶级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处于1定的阶级地位之中,属于1定的阶级、阶层、集团。而不同的阶级地位和不同的阶层社会生活,往往构成了个体之间不同的审美价值观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因此,1个人的阶级地位和政治信仰会直接影响他对音乐作品的评价、喜好和反应。尤其是在音乐作品的主题思想、政治倾向上,听众的反应与评价更是主要以阶级、阶层、集团来划分的。因为,音乐艺术作为1定时代、1种意识形态和1定社会审美心理结构的对应物,在阶级社会中,最鲜明的就是显示出其阶级性。例如:我国古代历史上形成的雅、郑之音的争辩。封建统治阶级把维护、歌颂其统治地位和思想的雅乐称之为礼乐,而把反映广大群众生活和愿望的郑音斥之为淫声,但平民百姓却把郑声视为自己的心声而歌之。这就是因为阶级地位的不同所导致的趣味差异。

4.    群体性差异:

所谓群体是“通过1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而产生相互作用的集体,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具体单位。”由于群体是1种现实存在的、聚集在1起的1群人,往往生活在1个相似或相近的环境中。因此,他们有着共同的需求或相近的情趣,而这种需求和情趣总是与他们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密切相关。群体由于不同的职业、年龄和不同的性别差异,往往容易形成他们不同的实践经验、不同的情感经历、不同的心理结构和不同的价值倾向。这些因素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审美视野、审美心理、审美需求以及影响到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反应和评价。因此,每当聆听到反映与自己职业生活相近的音乐作品时,往往容易缩短他们与音乐作品的心理距离,激起他们对作品的认同感,从而与作品产生共鸣。而不同职业的群体往往又有着各自独特的价值取向和情感特点。比如军人崇尚坚毅、勇敢、视死如归;知识分子则倡导博学、善思、勇于创新。他们在选择、评价音乐作品时,往往倾注和指向于音乐作品的题材和风格。例如:歌颂、赞美军人的相关音乐题材内容的音乐作品,1定会赢得军人的赞赏。而抒情、深邃并带有哲学意味的音乐风格作品又倍受知识分子的喜爱。

另外,以年龄划分的听众群体。由于年龄的不同,必然导致社会经验多寡的不同,以及生理、心理发育的不同阶段所造成的情绪特点与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不同。而这些不同会在不同年龄的人们的审美需求上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并由此造成不同年龄段的听众在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评价上的不1致。青少年的心理情感特点是重理想、好幻想、感情充沛并富有浪漫色彩。因此,抒情通俗歌曲、甜歌、劲歌,倍受他们的青睐。而成人的心态则较为现实,因此,歌剧、戏剧性音乐作品和纯器乐音乐更为他们所喜爱。这是由于音乐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和深刻性的加大,而驱使他们需要相应深切丰富的情感体验和相应理性因素的介入造成的。

综上所述,音乐审美趣味作为1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和社会心理的表现,归根到底是为审美主体所处的社会背景条件所决定的。不同的时代、民族,不同的阶级、群体之所以会有不同的音乐审美趣味,根本上取决于它们的不同的社会意识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我们认为,音乐审美趣味和人的整个审美意识都不是孤立地产生的,它是与复杂的社会观念和社会思想发展的过程密切联系在1起的,并且由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经济环境作用支配下的社会心理所决定的。所以,音乐审美趣味虽然是通过个人主观爱好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个人的审美经验和音乐趣味实质上都不能脱离1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心理的制约。反过来,不同时代、民族、阶级、群体的音乐审美趣味又正是通过个人的审美偏爱表现出来,并渗透在个人的审美经验中,从而又使个人审美经验在1定程度上反映出审美趣味的时代、民族、阶级、群体的差异。总之,在听众的审美意识中,社会心理现象的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音乐审美趣味,而人们的音乐审美趣味也时时刻刻影响着他们对美妙音乐的选择。

[1]列·斯托洛维奇. 审美价值的本质[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列夫·托尔斯泰. 艺术论[M]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普列汉诺夫. 论艺术 [M] . 北京:3联书店,1963.

[4]黑格尔. 美学:第1 卷[M] . 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周晓虹. 现代社会心理学[M] .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1. 

    上一篇:对剧场声场环境设计的评价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