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一、; 在先秦各家学说中,对于知识和智慧一直就(2)

2013-05-19 01:08
导读:聪明其至矣乎。不聪,是无耳也。不明,是无目也。(《法言·问明》) 长耳朵的目的就是为了能灵敏的听取,长眼睛的目的就是为了清晰的看视,人有感

聪明其至矣乎。不聪,是无耳也。不明,是无目也。(《法言·问明》)

长耳朵的目的就是为了能灵敏的听取,长眼睛的目的就是为了清晰的看视,人有感官的目的即是为了求取知识。对知识的求取则是人生的一种极至境界。所谓智还应是对事物的一种细致深入的认识:

或问“明”,曰“微”。或曰:“微如何其明也?”曰:“微而见之,明其悖乎。”(《法言·问明》)

但人们通常只喜欢诸子近人的言说,而对圣人的圣人的远见卓识,则不感兴趣,所以他说:

吾寡见人之好徦者也。迩文之视,迩言之听,偭则徦焉。(《法言·寡见》)

为了知幽见微,就必须掌握越多越好的知识。扬雄个人的知识范围极为广泛,无论是、、,还是天文、历法、文字、等无不旁搜博采。

多闻见而识乎至道者,至识也。(《法言·寡见》)

然而,仅仅是对具体事物的知识尚还不是智者的最高目标:在扬雄看来,知识的重要程度是有高下之别的。从认识上来说,扬雄注重事物的根本性规律,认为这是小知与大知的区别。

或问:“小每知之,可谓师乎?”曰:“是何师与?是何师与?天下小事为不少矣,每知之,是谓师乎?师之贵也,知大知也,小知之师,亦贱矣。”(《法言·问明》)

《法言·寡见》篇云:“鹪明冲天,不在六翮乎?拔而傅尸鸠,其累矣乎。”李轨注曰:“拔鹪明之翼以傅尸鸠,不能冲天,适足为累耳。谕授小人以大位而不能成大功也。又言学小说不能成大儒。”

通天地人曰儒,通天地而不通人曰伎。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法言·重黎》)

圣人存神索至,成天下之大顺,致天下之大利,和同天人之际,使之无间也。(《法言·问神》)

只有贯通天人,才是智的真正体现。这正是《四行》篇所谓的"知天道曰圣"的具体化。也就是在这一目的的驱使之下,扬雄才构拟《太玄》,试图为自然与人事寻找出一个根本性的规律。

对于理论中一个普遍的观念──即知识与智慧反而会害及自身,扬雄进行了旗帜鲜明的驳斥。在扬雄看来,不能保身的智只能称之为小慧,真正的大智完全能够做到避害全身:“或问:‘人何尚?'曰:‘尚智。'曰:‘多以智杀身者,何其尚?'曰:‘昔乎,皋陶以其智为帝谟,杀身者远矣;箕子以其智为武王陈洪范,杀身者远矣。'”( 《法言·问明》)

这种观点当是受到董仲舒的影响,在董仲舒那里,所谓智即有预见性、有判断力,行为得当、简约不可更易,而最终的表现乃是能够保身无患,福及子孙:

何谓之智?先言而后当。凡人欲舍行为,皆以其智先规而后为之。其规是者,其所为得,其所事当,其行遂,其名荣,其身故利而无患,福及子孙,德加万民,汤武是也。其规非者,其所为不得,其所事不当,其行不遂,其名辱,害及其身,绝世无复,残类灭宗亡国是也。故曰莫急于智。智者见祸福远,其知利害蚤,物动而知其化,事兴而知其归,见始而知其终,言之而无敢哗,立之而不可废,取之而不可舍,前后不相悖,终始有类,思之而有复,及之而不可厌,其言寡而足,约而喻,简而达,省而具,少而不可益,多而不可损。其动中伦,其言当务。如是者谓智。(《春秋繁露·必仁且智》)

就认识论而言,有一个根本问题,即知识的来源问题,“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将知识的获取分为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两种,由此也就开启了知识论的两条发展线索。不过实际上,那种不待学而能知的“生知”,在只是虚悬一格。它给以后孟子先验主义的“良知良能”说预开了门户,但总的说来客观上在前期的思想中并不占重要的位置。在知识的起源问题上,早期儒家更多的是经验主义的,即知识起源于经验。扬雄完全否认了有生而知之者,即有可以不接触经验生来就有正确知识的天才。扬雄也仿照孔子把人分为四等:“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法言·学行》)但在他的四等分类中,完全没有可以不学而知者的地位。扬雄又说:

“先知其几于神乎!敢问先知。”曰:“不知。知其道者其如视,忽、眇、绵作昞。”(《法言·先知》)

圣人所以能先知如神者,非有异术也,见微知著而已。这就像眼睛视物一样,善于观察的人,能够看到秋毫之末;善于运用智慧的人,能够看到几微之萌。并不存在可以不接触事物而天生知之的先知。;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三、;

在知识的获取如何可能这一点上,扬雄显然也接受了荀子认识论的影响。荀子的认识论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乃是先秦认识论上的最高成就.荀子极其重视“心”的作用:“心也者,道之工宰也。”(《正名》)“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出令而无所受令。”(《解蔽》)知识的获取如何可能,通过什么途径呢?同样是“心”在起作用。荀子说:“故治之要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解蔽》)“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解蔽》)在这一点上,扬雄的知识论受荀子的影响最大。知识的获取、尤其是隐微幽奥的、规律性的、有关“天”的知识的获取,是由于心的作用。扬雄认为心灵具有穷神知化、深入事物内部认识其规律和法则的能力:

或问神。曰:“心”。请问之。曰:“潜天而天,潜地而地。天地,神明而不可测也,心之潜也,犹将测之,况于人乎!况于事伦乎!”(《法言·问神》)

认识的主体──心具有认识事物的能力,但是知识的获取必须还借助于耳目等感官普遍地接触客观的对象,“目上于天,耳入于渊”(《太玄·睟首·次三》)。如果耳目塞闭,那就断绝了心的认知能力,“割其耳目,及其心腹”(《割首·初一》),“冥断否,在塞耳”(《断首· 次二》),就不会有明白、正确的认识。扬雄还特别强调心对于认识的作用,认为内心清明、通达,就可以视无不见,无所不晓,“内其明,目窥深也”(《太玄·视首·次二测辞》),“中冥独达,内晓无方也”(《达首·初一测辞》)。相反,内心昏暗,就会耳目错乱,视而不见。这是对荀子认识论思想的继承。

上一篇: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综合前人对本章“束脩”一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