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由此看来,若非“致广大”,就不可能“尽精微”;与此同时,若非“极高明”、不高明或一般高明的话,也不可能“道中庸”。反之亦然。于是乎,这里接着又征引《诗•大雅•烝民》中的诗句说,“既明且哲,以保其身”;换句话说,若不“明”不“哲”或只“明”不“哲”的话,则到头来终将不足以保全自身。也就是说,所谓“既明且哲”,就是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亦惟其如此,也才能真正做到“以保自身”。于是乎,这里最后一句才要说:“其此之谓欤!”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的确是太难了。于是乎,也难怪朱熹本人对此要作如是说:“自古以来圣贤讲学,只是要讨这个物事”,但其结果却“从来也只有六、七个圣人把得定”[42];而程颐则亦尝有云:“自古学者众矣,而考其得者盖寡焉”[43]。更何况在一个“没有圣贤的时代”(牟宗三先生语)?
总之,“中”、“道”或“中道”既是“所以然之故”,又是“所当然之则”[44];或者说,它既是其中的原因,又是由此原因而导致的最终而必然之结果。既如此,若不要“中”而只要“和”、不要“礼”而只要“乐”、不要“道”而只要“德”,只知“和谐”而不知何以求“和谐”或者说只要结果而不要原因抑或“以果代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可乎?要知道,结果只是彼岸性的,何以才能到达,才是最本真、最现实也最此岸性的;理想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这一理想可否实现以及如何才能加以实现?而且勾勒和描绘出某种美轮美奂的彼岸性的理想或蓝图显然是粗线条的简单的,就像每个人在其一生当中都可能要做这样或那样的美梦一样;但这个梦最终又何以圆成,无疑却是另外一个问题,一个极其复杂、难以言说的问题。对此,《管子》早就说过,“大道可安而不可说”[45];与此同时,孔子本人则亦有言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46]——否则,到头来,他们很可能将会失望的,甚至会不断地失望乃至于绝望——就像他们之于“乌托邦”(the Utopia)或“理想国”(the Republic)所曾给予过的万丈豪情那样。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注; 释:
[1][34][37]米继军《“和合学”辨正——与张立文先生商榷》,《学术前沿》(香港)2005.7。
[2]《论语•雍也》。
[3]《论语•里仁》。
[4][27][35]《易经•系辞上》。
[5][美]列奥•施特劳斯(Leo Strauss)著、彭刚译:《自然权利与(Natural Right and History)》13页,三联书店(北京)2003。
[6]《孟子•离娄上》。
[7]胡适《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胡适学术文集•史》,第596页。
[8]参见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1936-1941年版。
[9]《周易•系辞下》。
[10][24]《论语•述而》。
[11][16][36]《中庸》。
[12]《孟子•滕文公上》。
[13][14]《中庸章句》。
[15]《尚书•大禹谟》及《论语R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26;尧曰》之“允执其中”。而这里的“厥”与“其”,本为同意。[17]《论语•雍也》。
[18]《管子•兵法》。
[19]《管子•幼官》。
[20]《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21]《管子•心术上》。
[22]《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六,《中庸章句序》。
[23]参见陈荣捷《西方对朱熹的研究》,《》第5辑,第208页,三联书店,1981年版及其《朱子之创新》,《朱子学新论》第21-22页,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1年版。
[25][德]亨利希•迈尔(Heinrich Meier)著、林国基译《古今之争中的核心问题——施米特的学说与施特劳斯的论题》第248页,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
[26]《论语•颜渊》。
[28]《左传•襄公四年》。
[29]《礼记•乐记》。
[30]《礼记•礼器》。
[31]杨向奎《宗周与礼乐文明》,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32]姜广辉主编《中国经学思想史》(第一卷)第18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33]《论语•学而》。
[38][美]阿兰布鲁姆(Allan Bloom)著,张辉选编,秦露、林国荣、严蓓雯等译《巨人与侏儒(Giants and Dwarfs)——布鲁姆文集》第266,3-8和311页,华夏出版社(北京),2003年1月版。
[39]《二程集•河南程氏文集》卷五,中华书局1981年版。
[40]《韩非子•初见秦》。
[41][42][44]《朱子语类》卷十四,六十三,十七。
[43]程颐:《上仁宗皇帝书•二程•河南程氏文集》卷五,中华书局,1981年版。
[45]《管子•心术上》。
[46]《论语•泰伯》。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