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1] 有关目前这场争论的背景情况,可参阅拙文《腐败还是苛求——关于<孟子>中舜的两个案例能否称为腐败的再思考》。另外,本文只讨论刘先生对《孟子》文本理解中存在的问题,而不涉及舜的这两个案例本身。关于舜的这两个案例,我在《<孟子>的误读——与<美德还是腐败>一文商榷》(《江海学刊》,2003年第2期)中有专门的分析,敬请参阅。
[2] 我注意到,尽管刘先生对我的批评进行了反驳,但他在后来的文章(如《儒家与社会公德——论儒家伦理的深度悖论》,《哲学研究》2004年第1期,《从传统儒家走向后儒家》,《哲学动态》,2004年第2期)中已不再以此章作为儒家有滋生腐败的负面作用的证据。这是否代表刘先生已经放弃或修改了先前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还是另有原因,不得而知。
[3] 这只是就一般情况而言,在特殊情况下,家里也会有原则性的冲突。有了原则性的冲突,是亲亲容隐,还是大义灭亲,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方面的情况我在拙文《腐败还是苛求——关于舜的两个案例能否称为腐败的再思考》第4部分有所涉及,可参考。但该文对此也只是初步涉及,研究很不深入,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4] 在拙文《腐败还是苛求——关于舜的两个案例能否称为腐败的再思考》第5部分中,我从三个方面肯定了刘先生近年来研究的理论价值,但也指出了这些实际上是学界自五四以来一直关注的课题,其中有的成果是相当有意义的,似乎不应视之不顾。
参考文献:
[1]刘清平.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J].哲学研究2002(2).
[2]刘清平.儒家伦理与社会公德——论儒家伦理的深度悖论[J].哲学研究2004(1).
[3]刘清平.无根的仁爱——论孔孟儒家的深度悖论[J].哲学评论2002(1),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4]刘清平.再论孔孟儒学滋生腐败的负面效应(下)[J].www.confucius2000.com.
[5]刘清平.后儒家论纲:颠覆传统儒家 弘扬儒家传统[J].www.confucius2000.com.
[6]刘清平.论孔孟儒学的血亲团体性特征[J].www.confucius2000.com.
[7]刘清平.论孔孟德治观的负面内涵——兼析孟子描述的舜的腐败案例[J].www.confucius2000.com.
[8]杨泽波.《孟子》的误读——与《美德还是腐败》一文商榷[J].江海学刊2003(2).
[9]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10]杨泽波.牟宗三道德自律学说的困难及其出路[J].中国社会科学,2003(4).
[11]杨泽波.孟子义利观的三重向度[J].东岳论丛,1993(4).
[12]杨泽波.义利诠释中的串项现象[J].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13]牟宗三.圆善论[M].学生书局,1985.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