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摘要】郭店《乙》与今本《老子》相对应章节(2)

2013-06-02 01:01
导读::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才能“损之或损,以至亡为也”。 以“道”修身,除了自我贬损、顺其自然之外,十分重要的便是爱身自重。郭店《乙》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才能“损之或损,以至亡为也”。

以“道”修身,除了自我贬损、顺其自然之外,十分重要的便是爱身自重。郭店《乙》指出“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世人以侮辱为恩宠,受宠若惊,患得患失,重视恩宠得失若自身一样),在这里严肃批判了在大变动的春秋时期的这种奴才性格,指出“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亡身,或何患?”(我之所以有极度的忧虑,是因为我有私己之心。如果我没有私己之心,哪有什么可忧虑的?)有私己之心的人,甘心做奴才,恃宠傲人,患得患失,“得之若惊,失之若惊”,从表面看起来,似乎很重视自身,实际上是“倚人之宠以为重,而适以自轻”(魏源《老子本义》)。如果一个人能丢掉私己之心,则全然没有什么忧虑了,也不会患得患失,更不会以侮辱为恩宠了。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真正爱身自重。

郭店《老子乙》爱身自重的思想,在今本《老子》中却变成了消极保守贵生重己的思想。郭店《老子乙》要求“为道者”通过“日损”而修身,“损之或损,以至亡为也”,使自己合于“道”。今本《老子》通过“为学”与“为道”对比,“反对知识来源于实践,要认识‘道’,只能靠神秘主义的直观,即‘减’的方法。”(任继愈《老子新译》)主张“尽量摒除从感官经验得来的知识,摒除到最后,达到‘无为’的境地”(任继愈语)。郭店《老子乙》反对上对下施行教化,主张顺其自然,认为顺其自然,人人平等,清静自守,便可天下太平。今本《老子》却以得“道”标榜自己,“把众人看得卑鄙庸俗,把自己看得比谁都高明”(任继愈语);他认为众人卑鄙庸俗是没有得“道”,他的高明在于得到了“道”(“贵食母”)。今本《老子》这种自以为高明的表白,正是消极、“无为”、退守思想的反映。郭店《老子乙》认为以“道”修身,除了自我贬损之外,十分重要的便是爱身自重。今本《老子》面对复杂的社会矛盾,一切从“私己”考虑,企图取消矛盾,用抹杀矛盾的方法来对待矛盾。“他认为有许多麻烦,是由自己这个人的存在而引起的,为了避免给自己招来忧患,最好不要身体,身体都不存在了,还有什么忧患呢?”(任继愈语)今本《老子》第13章最后一句将郭店《老子乙》第4章的“举”改为“讬”,正是“为私己”处世态度的具体表现。

3、反对贪欲,主张体道以成其德

以“道”修身,通过自我贬损而达到清静自守而合于道的境界。修身重要,体道、守道更为重要。

如何体“道”?郭店《老子乙》指出象一般学习道艺的士民那样,是不可能认识“道”的。即使上等士民,其闻道也只“仅能行于其中”,而不能真正认识“道”。至于下等士民,他们根本不可能认识“道”。“道”往往显现在矛盾的现象之中,明显的“道”,反而好似言乱而不明;平易的“道”,反而好似偏颇而不平;前进的“道”,反而好似后退而不进。以“道”修身应在这矛盾的现象之中认真体道,以成其德。

如何守“道”?郭店《老子乙》“闭其门,塞其兑” 即是守“道”之要。《淮南子·原道训》:“门,禁要也。”王弼《老子》五十二章注:“门,事欲之所由从也。”“兑”,音duì。耳目鼻口。《淮南子·道应训》:“王若欲久持之,则塞民於兑。”高诱注:“兑,耳目鼻口也。”王弼《老子》五十二章注:“兑,事欲之所由生也。”魏源《老子本义》引张尔岐曰:“心动於内而吾纵焉,是之谓有兑。有兑则心出而交物,塞之则心不出矣。”道家是反对贪欲的,对于春秋时期通过开辟新耕地、争夺和买卖田产而暴发起来的新贵族们的贪婪是批判的。认为贪欲是守“道”的大敌。有了贪欲必然造成思想混乱。“道”与贪欲是誓不两立的。道家认为守“道”,一要防守好事欲对人发生影响的门径,二要堵塞人产生事欲的视听。只有这样才能清静自守。贪欲是怎样产生的?道家认为有客观方面的因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客观方面的是来自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的权利欲望和财产占有欲望。这些新贵族们无时无刻不在为占有更多的财富奔忙,无时无刻不在为如何从奴隶主贵族手中夺取权利谋划。如何发财,如何夺权,成为这些新贵族们生活的全部。在这样的权利转移和财产占有的大动荡中,社会的贪欲通过各种渠道对人们发生影响。主观方面的是生活在这种大动荡中的人,他们都有耳目鼻口,他们都要生活,都要求生存,而且都有一颗希望自己过得比别人好些的“心”。因此,人人都想“发财”,人人都想成“富翁”。人们的这颗想“发财”、想成“富翁” 的“心”就是产生贪欲的主观因素。道家反对贪欲,提出以“道”修身,希望以此扼制社会贪欲的发展。他们认为在贪欲横流的社会中,人如果要清静自守,必须“闭其门,塞其兑”(防守事欲对人发生影响的门径,堵塞产生事欲的视听)。他们告诫人们,“闭其门,塞其兑” ,终身不会思念错乱。如果“启其兑,赛其事,终身不逨”(打开产生事欲的视听,遇事与人相夸胜,终身不可能有成)。

郭店《老子乙》第5章与今本《老子》第41章虽然都分析了“士”的“闻道”情况,但所表达的思想却不尽相同。郭店《老子乙》第5章强调“道[亡名]”难以认识,引古语以说明如何体道;今本《老子》第41章强调只有“上士”能知闻“道”,且能照着实施,引古语“从矛盾的观点来论证退守、柔弱、不争是符合‘道’的原则的。并认为这种原则是‘无为’的”(任继愈语)。今本《老子》第52章将郭店《老子乙》第6章溶入其中,变为坚持“道”(天下万物的根本——母)的一条原则,“这条原则是:闭门塞听,不要知识,不要干什么事业,退居于柔弱的地位。他用退守作为自保的手段,把观察细小事物叫做‘明’,把保持柔弱的姿态叫做‘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灾害”(任继愈语)。郭店《老子乙》积极、应世,主张清静自守,而今本《老子》却认为退守、柔弱、不争是“道”的原则,主张闭门塞听,不要知识,不要干什么事业,退居于柔弱的地位。认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灾害,才能自保。同样是论“道”,因为所处的时代不同,郭店《老子乙》与今本《老子》所得出的结论却完全不同,郭店《老子乙》反对贪欲,主张体道以成其德,今本《老子》退守、不争,主张得道以自保。

(科教范文网 lw.AsEac.com编辑整理)

4、反对上的消极、退守,主张“清静为天下定”

什么是“清静”?“清静”是两个词。“清”,廉洁,不贪求。“静”,《增韵·劲韵》:“静,澹也。”《吕氏春秋·审分》:“得道者必静,静者无知。”(五代)齐己《荆门寄沈彬》诗云:“道有静君堪托迹,诗无贤子拟传谁。”所谓“静者”,指得道而恬静无为的人;所谓“静君”,指屏除尘念、超然恬静的人。郭店《老子乙》“燥胜凔,清胜热,清静为天下定”,用取譬的方法,强调了“清静”的社会作用,表明了春秋道家的政治主张。“清静为天下定”,是春秋道家对天下大治的思考,“清静”(清廉恬淡)是以“道”修身所达到的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修为,一种作人和治人的原则。为政者若能自甘淡泊,清静(清廉恬淡)自守,便可治理好一县、一郡、一国乃至天下。春秋道家以“道”修身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清静”(清廉恬淡)这一作人和治人的原则,并以此治天下,克服贪欲使天下安定。

上一篇:【内容摘要】文中试探讨《论语》中“而”字这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