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四、怎么教
在教学方法上,《论语》中反复强调的一点,就是“因材施教”。孔子有一句至理名言:“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篇》)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颜回上课的时候表现很不活跃,从不说话也不提问题,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如愚”。笔者认为假如我们的学生都像这样的话,像启发式教学或探究式教学都是无法实施的。而孔子检测其学力的方法便是在课后设置一些问题或情景去考察颜回,之后才发现颜回“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所以一个学生课堂活跃与否并不能说明其教学效益的高低,能否迁移灵活运用才是最重要的。就像鲁莽的子路,上课从来就喜欢抢嘴,甚至插嘴。但效益是最低的,对待这样的学生,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很率性直接的。《述而篇》有这样一个例子: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由此可见,孔子对待像子路宰予这样的学生批评是很严厉直接的。然而却有中庸之效。
此外,像公西华,为人谦虚谨慎,少言寡语,孔子发现这一点,常在课堂主动提问他。
而对待曾点这样彬彬有礼的学生,孔子对他的教育便显现出十分的宽松与信任。比如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和学生一起讨论关于以礼治国的政治理想。之前几个人都是想通过入仕来实现抱负,而曾点所述则与主题大相径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表达了自己不愿做官而要过悠然生活的政治理想。其描绘的风清秀美的郊游场景,更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图画。这个脱离主题的答案放于今日的课堂肯定会有同学笑出声来,可孔子却很直接肯定他说:“吾与点也!”像曾点这样知行合一的学生,多给他一点空间,则更有利于他的拓展。
教学有法无定法,孔子深信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教学手法单一化,无法适应个性迥异的学生。在教学中去了解学生个性,又通过对学生个性的了解反作用于教学,如此,教学工作必将在良性循环下处于“彬彬然”。
《论语》,作为一部中华民族的瑰宝,给我们的启示远不止这一些,本文充其量只能作为一个指向。笔者坚信其中的奥秘,将随着教学工作的深化,而被进一步挖掘。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