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富创新精神的唯物主(6)
2013-06-04 01:56
导读:以上我们剖析了荀子的人性学说,分析了荀子人性改造的几条途径,荀子的人性学说,在先秦人性思想发展史上达到了最高峰,它触及到人性中两个最基本
以上我们剖析了荀子的人性学说,分析了荀子人性改造的几条途径,荀子的人性学说,在先秦人性思想发展史上达到了最高峰,它触及到人性中两个最基本的属性,一一即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荀子得出的一些结论与现代行为科学所理解的人性有某些相似之处,荀子认为,在人性的自然构成上,不论智愚、贤不肖都是相同的,这是人的最普遍的基本人性,是人性中不变的一面;同时,他还认为,在人性的社会构成上,人性经由社会环境、文化历史和传统习俗的熏陶,是可以改变的,不同时代有极不同的人性表现,这是荀子“化性起伪”中的人性,人性本身便是不变性与可变性的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统一整体,荀子用自己独特的理论方式(性伪之分和化性起伪)表达了这一思想主题。
荀子的人性学说是其整个体系得以建构的基石,荀子所有理论观点都可从其人性学说中得到说明,荀子试图从人性转化的角度来解释历史的某些现象及礼义规范的起源问题,这种观察问题的方式虽具有非科学性,但在人类思维演化史上,仍不啻为一种极有理论价值的尝试,因为,无论是社会制度,国家,历史,还是其他一切问题,若忽视了“人”的问题,就不能从本质上得到很好说明,荀子的尝试,正好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人类本性与社会历史现象之间有着密切的、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整个历史也无非是人类本性的不断改变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四卷,第174页)。而所谓历史,也“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人的活动而已”。(《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卷;第118~119页)。但不可否认,荀子的人性学说,与其他剥削阶段所主张的人性论一样,仍然是抽象的人性论,他脱离了人的社会关系来论述人性,没有看到人就其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根本性的问题,其人性学说的目的仍然是为封建等级制度和道德做辨护的。
(科教范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荀子继承了先秦以来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并把它纳入自己的历史哲学体系中,大大丰富了自己的历史哲学理论,荀子在许多不同领域中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取得了十分有价值的学术成果。荀子的历史哲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战国末年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为即将来临的大一统的社会提供理论上的依据,其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这与荀子思想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现实主义态度是紧密不可分的,譬如说,孔孟在其社会政治主张中,重礼不重法,重王不重霸,重义不重利,因而他们的理论往往有脱离实际的感觉,法家思想则彻底抛弃那种温情脉脉的面纱,走向另一极端,重法轻礼,重霸轻王,重利轻义,采取赤裸裸的镇压手段,显然,这两种方式都不可能治理好一个国家,荀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就在于,他把礼法、王霸、义利等融合在一起,并较成功地运用于社会政治领域,使荀子在理论上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荀子的历名哲学有着较高的理论思维水平,他从理论的高度对一些具体的历史现象进行了概括,用理性的眼光对甸史上和现实社会中复杂的问题做了认真的探讨和研究,使其历史哲学理论达到了先秦时代的最高峰。荀子的历史哲学对秦汉以后的思想发展有很大影响,历史思想家对荀子思想的褒贬毁誉十分不同,从荀子的历史命运,我们也可看出荀子对中国后世思想界的影响。
但荀子毕竟是封建时代的思想家,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使他不可能科学地解决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他把社会从自然手中挣脱出来,这是他的历史贡献,但他又在社会中重新树立一个圣人的形象,又给自己的理论套上了新的枷锁,因而,荀子的历史哲学理论往往有自相矛盾之处,这一观念限制了荀子历史哲学理论的充分展开,然而我们不能因此而苛此于荀子。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在对中国传统思想深刻反思的今于,我们应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用科学的态度分析,把握荀子的历史哲学理论,还其历史本来面貌,认真汲取其理论经验教训,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职责。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