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我们这里要指出的是,商代的神职与政职相比,神职更重要,地位更显赫。《尚书·君奭》:“我闻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在太甲,时则有若保衡;在大戊,时则有若伊陟、臣扈,格于上帝,巫咸乂王家;在祖乙,时则有若巫贤;在武丁,时则有若甘盘。率惟兹有陈,保乂有殷。”在周公述及的这批商代重臣中,绝大多数“格于皇天”、“格于上帝”,因而至关重要。后世文献中把伊尹称为“相”,这不确切。后世的“相”与商代的辅政大臣很不相同。再看《尚书·酒诰》:“汝劼毖殷献臣:侯、甸、男 、卫,矧太史友、内史友,越献臣百宗工……”侯、甸、男、卫是指殷人的许多邦国,太史友、内史友、百宗工是王国政府机构的官职僚属。“百宗工”位于“太史友”、“内史友”之后,足见“史”类职官更重要19。总之,商王国后期确已建立起一套政府机构,负责管理各方面事务。大略地说,可以分为神职系统和政职系统。但在高级辅政大臣身上,分职并不太明
:科教论文网毕业论文论文网
显,往往是身兼神职与政职,并且以神职为重要。商代后期,政职系统有从神务与政务不分的状态中独立出来的倾向。周人推翻殷人的统治,由小邦一跃而为天下共主,百废待兴,亟需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旧史认为周公制礼作乐,建立了一套制度。随着周代的发展,官吏体制日益庞大和完善20。西周时期,与商代神职重于政职的情形不同,政职机构迅速发展起来。有学者提出,西周的中央政权机构有两大官署,一为卿事寮,一为大史寮21。毛公鼎铭文:“彶兹卿事寮、大史寮,于父即尹。命女n司公族n参有司、小子、师氏、虎臣n朕褺事。”这一段铭文资料明确地显示了“卿事”和“大史”两寮的存在。番生簋铭文也记录说:“王命:n司公族、卿事、大史寮。 ”这里虽说多了个“公族寮”,“卿事寮”和“大史寮”仍然是共存的。“寮”是僚属、机构的意思。
卿事机构的职能,是辖制王国的政务系统。令彝铭文:“惟八月,辰才甲申,王令周公子明保,尹三事四方,受卿事寮。丁亥,令n告于周公宫。公令:出同卿事寮。惟十月吉癸未,明公朝至于成周。出令,舍三事令:眔卿事寮、眔诸尹、眔里君、眔百工;眔诸侯:侯、田、男,舍四方令。 ”这段铭文记录了周公明的身分(保)、受命的日期(八月甲申)、辖理的机构(卿事寮)、权能(尹三事、四方)。周公明受命之后,不久就到成周赴任,向官署下达了指令。所谓“三事”,一般认为是司徒、司马、司空(或谓任人、准夫、牧),这里是泛指诸尹、里君、百工等朝内百官;所谓“四方”,铭文中明确提到侯、甸、男,实际上指邦外的诸侯国家。根据张亚初、刘雨的研究,卿事机构的僚属很多,层层辖制, 达几十种22。
大史机构的职能,是王国的神务系统,包括天文星历、祭祀占卜、图籍册命、记录等。关于大史机构的属员,铜器铭文中未见直接的交待和说明,但散见于铭文中的此类官职有大史、史、省史、作册尹、大祝、祝、五邑祝等23。在文献中,我们几乎任何时候都会感受到大史系统的存在:国家举行每一件大事都要占卜蓍筮,不断祈福禳灾,册封离不开史官,生产离不开史官(如籍田礼)。一句话,在神文政治下,一切政治活动都信赖神,一切涉及神的事务都有神职人员参加。所以,周初周人提到殷人的邦国机构中有“太史友”、“内史友”,显然周人自己的邦国内也应当有大史机构。大史机构可能比卿事机构更古老、更传统。
综观西周中央政府机构,最高统治者是天子,其下是辅政大臣。辅政大臣总理朝政,兼辖神职系统和政职系统以及其他部门。
诸侯政权同样具有王室政权的结构性特征。春秋上承西周,春秋旧制与西周有一致性,程度上有差异而已,大格局应相同。所以,透过春秋旧制,仍可窥见当时诸侯国官制概貌。
国君是诸侯国家的元首,既是首脑,也是宗教领袖,一身而二任。从外在形式看,国君的宗教身分比政治身分更重要,政治事务可委托给辅政大臣处理,主祭之权则不容他人染指。卫献公所谓“政由宁氏,祭则寡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正是这种实情的生动反映。政权未变,宗庙不改。田氏专齐,不改齐国姜姓;三桓弱鲁,不变周公之宗。
同西周中央政府一样,春秋早期诸侯国政府主要也由两套官署组成,一为政务系统,一为神务系统。见于历史文献者,政务系统职官有令尹(右尹、左尹)、相(左相、右相)24、师(右师、左师)、帅、司徒(大司徒)、司马(大司马、右司马、左司马)、司空(司城)、司寇(司败)、司士、司宫、司铎、工尹、连尹、武尹、寝尹、宫尹、乐尹、门尹、鍼尹、厩尹、箴尹、隧正、乡正、工正等,不下二三十种;神务系统职官有史(大史、内史、左史)、祝、宗、卜(卜尹)、占梦等数种。虽然这两大系统的人员规模不平衡,但无论如何,神务系统是中国上古时代诸侯政权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机构。究其原因,正与政府的特性有关。《左传》定公四年述周初分封诸侯,分给鲁公“土田陪敦,祝、宗、卜、史,备物典册, 官司彝器”,并说“祝,社稷之常隶也”。“常隶”,是说它是常设机构,非可有可无。这相当深刻地揭露了当时政权的神授性质25。比如,在鲁国的政务职官中,司徒、司马、司空较为重要。司徒掌握民事,司马掌军务,司空掌工程建设(参见《左传》昭公四年杜泄语)。“三司”中以司徒位尊,称为“冢卿”或“上卿”,司马、司空次之,称“介卿”或“亚卿”( 参见《左传》昭公四年南遗语)。具体说,季孙氏为冢卿,叔孙氏为介卿。“三司”之外还有司寇掌刑罚,秩次“三司”之后(参见《左传》襄公二十一年)。鲁国的神务官职有祝、宗、卜、史(参见《左传》定公四年子鱼语)。祝掌祈祷祭祀,宗(宗人、宗司)掌宗庙礼仪,卜掌占筮,史掌册命、档案、祭祀等。《左传》记昭公十七年夏六月发生日食,“祝、史请所用币”,以便醮神禳灾。《左传》哀公二十四年记哀公欲立公子荆之母为夫人,“使宗人衅夏献其礼”,说:“女为宗司,立夫人,国之大礼也。”鲁桓公时,卜官是楚丘的父亲,他曾为桓公占卜季孙氏的未来;文公时期,卜官是楚丘,曾灼龟占卜齐侯的死期。
此外,大夫政权也具有政职和神职两重特征。大夫统治的方域是封邑。在封邑内,大夫设置宰(或曰室老)为政务官,祝、史、卜为神务官。在鲁国,邑宰权势很大,有时甚至反叛其主。邑内有卜官。施孝叔为鲁国大夫,“施氏卜宰,匡句须吉。……与匡句须邑,使为宰”(《左传》成公十七年)。这段资料表明,施氏既有邑宰,也有卜官。在郑国,“公子黑肱有疾,归邑于公。召室老、宗人立段,而使黜官、薄祭。祭以特羊,殷以少牢,足以共祀,尽归其余邑”(《左传》襄公二十二年)。杨伯峻先生说:“室老即宰,家臣群吏之长; ……宗人亦称宗老……盖掌宗室礼仪者。”其说正是。室老之下若无属员,“黜官”无从缘起;宗人若不是祭司,也不会令其“薄祭”。在晋国,赵武议论范会家政道:“夫子之家事治,言于晋国,竭情无私。其祝、史祭祀,陈信不愧;其家事无猜,其祝、史不祈。”(《左传》昭公二十年)从这一通议论看,应该是有普遍意义的,即是说大夫政权机构中一般都设祝、史一类的神职官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夫政权机构虽小,但其两大机构俱存。大夫政权的这一特征,恰可反映出诸侯国乃至王国政府机构的基本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