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二、重生轻物的生命本位观和无欲无争的养生论
“道”和自然赋予生命的是生与死的统一,天命固然,无法绝对控制。人应该做的是顺其自然保持生命的本来面目,不可为追求外物迷失自我甚或失去生命。、等人宣扬重身、贵生的生命意识,珍重人的自然生命力和生命特质。
从自然生命的价值观出发,老子提出“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的命题,“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没有生命本身,还谈何忧患荣辱?在他看来,与生命相比,一切声名、货利都是身外之物,生命才是最宝贵的和无价的,不要为追求声名、财利而损害甚至丧失自己的生命。远离声色货利的纵欲生活,安于顺应自然的自足生活,是真正的贵身和重生。以自然、无为的观点,认为在原初里,人们非常淳朴;而在现实社会中,人们被自私多欲的思想诱惑,使本来纯朴的人性受到损害,现实的人要获取宁静,应该“见素抱扑,少私寡欲”,复归到无知无欲的婴孩状和自然纯朴状态;提倡“不尚闲,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外物和过分的感官追求会伤性害生,损害人的朴素本性,使人迷失方向,也会造成社会追逐争夺和混乱伤残,“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告诫人们应当“知足”,“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在现实生活中,只有常常保持“知足”、善于柔弱处下的心境,不随物迁和沉溺,才能守护生命的本真和“道”体。老子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章水甘居下流,其性柔弱,而攻坚时莫之能比,能怀山襄陵,穿石销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章纯真的德性就像水一样,柔弱处下,与万物不争,所以能泰然自若。“江海之所以能为百古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以少私寡欲、柔弱不争的修养论提诫为官者应该尊重普通百姓,把自己的利益置于百姓的利益之后,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通达生命久远之道。
庄子等人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生命本位和“重生轻物”思想,确立了贵生、尊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庄子认为名利、家国、天下均是身外之物,真正内在于人的、人能真正拥有并应该珍重的只有生命本身,而不是身外之物。在《养生主》篇中,提出“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的养生方法和目标,是要在人世间“遵循自然之中道而安其常法”,这样才可以保全天性,保全生命,享尽天年。在《让王篇》中,庄子借用寓言故事批评“今世俗之君子多危身弃生以殉物”,“今世之人,居高官厚爵者,皆重失之,见利轻亡其身,岂不祸哉!”主张以生命为贵、以名位利禄为轻的人生,“能尊生者,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庄子继承了老子守柔处弱的思想,在《天下篇》中指出:“坚则毁矣,锐则挫矣。”柔弱不争的思想,是调节人我、个人和社会关系的重要原则,是保存力量因而成为刚强的方法,是道家独特的取胜之道和生存之道;“不争”是以退为进,养精蓄锐,厚积薄发,后发制人。庄子提出了“无用之用”的全生法,“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人间世"。“无用之用”便是“顺物自然”。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以善待生命,尽其天年,达到生命“大用”。为实现贵生、养身,维护生命的大全价值,庄子提出了包括养形、养神、节食、寡欲等一整套养生方法。以“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而著名的杨朱也提出过“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的思想,两者结合起来看,杨朱的思想是将个体生命置于高于一切的位置,真正值得珍重的仅仅是生命本身,天下虽大,与生命本身若无相关故不取。生命本身是目的,而天下是用来保养生命的手段和凭借,相对于外在事物而言,虽爵为天子、富有天下,仍不足以与吾生相比,贵贱、轻重、安危,均应以生命为评判标准,应该重生而轻物、轻利。黄老道家集大成之作《淮南子》继承了先秦道家看重个体生命价值这一思想传统,提出“大己而小天下”、“身得则万物备”、“生尊于天下”等观点,认为只有生命本身才是最值得珍贵的,主张全其身、尽天年。
三、普遍的社会生命关怀
人的生命往往表现为在某种特定社会关系中的存在。道家诸子认为,个体生命的持存和完善需要社会的安宁、平等和公平,需要社会成员共同遵守自然之道,和平相处。老庄等人怀着深切的救世心情,设计了无为而治的救世之方,表现出普世化的生命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