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五、旷达的生死观
人的生死命运的变化也同日升月坠、昼夜更替一样,是自然界中普遍现象,都遵从于“道”,终有一死是人的命运。看到了生死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转化,认为生命现象在“生”出现的同时就已经包含了“死”的潜在因素,而在“死”到来的同时也向着新的生命形态转化。他们以积极态度面对死亡,寻求精神超越途径。
道家以自然主义的眼光还原了人生的本质,认为死生只是天地之气流行的两种形态,彼此相依相存,生死不仅像自然现象一样普遍平常,而且又是相通和融为一体的。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因为生死只是气的聚散离合,生死如此平常,生之不能拒,死亦不能止,并且生死是相通的,死生本是同体。生一死为一过程、轮回、循环,以其客观辩证观点表达超然的生死观。老子提出“归根日静,是谓复命,复命日常”…(章),是说万物最终回到了它的根本,这就是静,静就是回复本性,回复本性也就达到了永恒。“死而不亡者寿”,再高的寿年也是有限的,身体死亡的必然性不可抗拒,但人生如果有道的精神贯注其中,就会获得超越肉体生命有限性的意义,做到“(肉体)死而(精神)不亡”。也认为:“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人的生死是由自然天地来安排的,“生之来不能却,其去不能止” “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舆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的生命是气的聚合,气聚合为生,离散为死;生死之变化本质是气聚散之变化,气化的过程也就是人的生命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无限循环的过程,死亡乃是人回归到宇宙的真气之中。庄子将这充塞于天地问的大道形象地比作“大块”,人只是这个大块的一种载体,所谓“大块载我以形,务我以生,扶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人的生命只是大道的一种假托,“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死生之间没有根本令人困惑、痛苦、难以跨越的鸿沟。无论是生还是死,生命都将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死亡更不会构成对生存的威胁。深刻了解生死的本质,庄子对于自己妻子的死,由原来的痛哭伤心到鼓盆而歌,就是看到妻子的死亡是“俨然寝于巨室”,不应再伤心不止,否则是“不通乎命”。道家把生死看作事物发展的规律,是必然如此,无法改变的,消除了生死的神秘性。既然生死变化像其他事物一样都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道”既是世界万物的根本,也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生死也一样遵从于道,是“大道”运行于宇宙万物必然规律的体现。要求随顺自然之道,居柔、处下、不争、无私无为,主张“恬于生而静于死”,使一己的生命依循着天地的自然流行,而提升了的精神将化人大道中,成为永恒存在的一部分,这样才是善生又善死、善也善终。
道家老子、庄子等人深刻地指明了生命的起源、天人关系以及人的生命本质等问题,以“道法自然”为主旨,提倡虚静恬淡、无欲无为,珍重个体生命并关怀他人生命,以超脱世俗的眼光追求生命超越和精神自由,以旷达的态度对待生死,追求人生不朽。道家的生命思想和智慧,对于处于当下被物质和世俗生活包围的人如何看待生命本真和实现生命价值,具有重要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