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店《老子乙》的“清静”与天下大治——从郭(2)
2013-08-12 01:03
导读:三、郭店《老子乙》主张为道者以“清静”大治天下 郭店《老子乙》“清静为天下定”的思想是以反对贪欲为核心内容的,反对贪欲是“破”,有“破”
三、郭店《老子乙》主张为道者以“清静”大治天下
郭店《老子乙》“清静为天下定”的思想是以反对贪欲为核心内容的,反对贪欲是“破”,有“破”还得有“立”。如何“立”?老莱子提出了“积德”、“无忧”、“无身”、“清静”四项的主张。这是以道修身的四个层次,也是为道者大治天下的四种精神境界。“清静”为最高境界。
郭店《老子乙》曰:“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以早[备]。是以早备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治人事天”是春秋道家积极入世、大治天下的哲学概括。“早备”,《字汇·日部》:“早,先也。”《说文》:“备,慎也。”“积德”,《广雅·释诂三》:“德,得也。”《说文》:“得,行有所得也。”郭店《老子乙》以农夫治田务(啬)为譬,指出大治天下的第一要务(“早备”)就是要积累行之所得(“积德”)。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曰:“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此“有得”乃得之于天的“天德”也。“积德”, 就是要积累得之于天的“天德”, 使之具有柔弱冲和之德。“积德”乃大治天下的第一要务。具有柔弱冲和之德是以道修身的第一个层次。
郭店《老子乙》曰:“绝学亡忧。唯与呵,相去几何?美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学”,通“教”,教化。《集韵·效韵》:“教,《说文》:‘上所施下所效也。’或作学。”“亡”,通“无”,“无忧”,像赤子一样无忧无虑。“绝教”,绝弃上对下的教化,而使其顺应自然。因为有教化就有尊卑,有尊卑就有唯权势是从的“唯与呵”,就有权势者的“美与恶”。只有绝弃上对下的教化,才能达到像赤子一样无忧无虑的境界。“绝教”乃大治天下的第二要务。像赤子一样无忧无虑是以道修身的第二个层次。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郭店《老子乙》曰:“人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亡身,或何患?”“宠辱”,宠,用为以动;辱,作“宠”的宾语。世人不知辱之为辱,反以辱为宠。“贵”,重视。“患”,忧虑。“大患”,极度的忧虑。所忧虑者,乃恩宠之得失也。“贵大患”,犹重视恩宠之得失,乃患得患失之义。“身”,自身。“有身”,有自身。有自身,则必私其身,私其身则有欲。“有身”,乃有私己之心之义。“亡”,通“无”,“无身”,无私己之心。克服私己之心乃大治天下的第三要务。无私己之心是以道修身的第三个层次。
郭店《老子乙》曰:“燥胜凔,清胜热,清静为天下定。”“清静为天下定”,清廉恬淡能克服贪欲使天下安定。“清静为天下定”乃大治天下的最高目标。“清静”是以道修身的最高层次。要达到“清静为天下定”这一最高目标,统治者必须首先能以“道”修身,以清廉恬淡自守,多积累行之所得,使自己具有柔弱冲和之德;绝弃上对下的教化,使自己达到像赤子一样无忧无虑的境界;克服私己之心,为无为、味无味、事无事,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真正为“民之父母”。
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无法真正接受郭店《老子乙》“清静为天下定”的思想,春秋晚期代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们没有接受,秦皇、汉武没有接受,唐宗、宋祖没有接受,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以及康熙大帝也没有接受。然而“清静为天下定”的思想却在老百姓的身上扎下了根,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宝贵的思想财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历代清官们无不以清廉恬淡为修身治国之要,写下了无数美好的历史篇章。历朝历代的统治者虽然都无法真正接受“清静为天下定”的思想,但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以反对贪欲为核心内容的“反腐倡廉”活动从来没有停止过。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参考文献]
[1]任继愈.老子新译[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湖北省考古学会.楚章华台学术讨论论文集[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