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郭店《老子乙》的“清静”与天下大治——从郭

2013-08-12 01:03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郭店《老子乙》的“清静”与天下大治——从郭应该怎么写,有什么格式要求,科教论文网提供的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摘要】《老子乙》主张“清静为天下定”。“清静”是一种
【摘要】《老子乙》主张“清静为天下定”。“清静”是一种作人和治人的原则,也是为道者以“道”治国的最高境界。《老子乙》希望因贪欲而异化的人,能复归人之本性;统治者能以“道”修身,以清廉恬淡自守,为无为、味无味、事无事,真正为“民之父母”。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安定,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关键词】积德;无忧;无身;清静;天下定
 
春秋时期,由于土地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最后夺取权利而登上政治舞台,他们的权利欲和财产占有欲也随之膨胀起来。新贵族取得了对奴隶主贵族夺权斗争的胜利,天下并未太平,在代表封建地主阶级利益的新贵族取得政权之后,新的兼并战争又在积极准备之中。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春秋道家提出了以“道”治国的方略,主张“为无为”(郭店《老子甲》第14简)、“以亡事取天下”(郭店《老子甲》第29-30简)。同时提出了以“道”修身的方略,主张“清静为天下定”(郭店《老子乙》第15简)。
 
一、郭店《老子乙》“清静”的社会内涵
 
什么是“清静”?“清静”是两个词。“清”,廉洁,不贪求。《楚辞·招魂》:“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王逸注:“不求曰清。”《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西门豹为鄴令,清剋洁慤,秋毫之端无私利也。”“静”,《增韵·劲韵》:“静,澹也。”又《静韵》:“静,无为也。”《吕氏春秋·审分》:“得道者必静,静者无知。”(五代)齐己《荆门寄沈彬》诗云:“道有静君堪托迹,诗无贤子拟传谁。”所谓“静者”,指得道而恬静无为的人;所谓“静君”,指屏除尘念、超然恬静的人。郭店《老子乙》第15简“燥胜凔,清胜热,清静为天下定”(燥热能克服寒冷,清凉能克服暑热,清廉恬淡能克服贪欲使天下安定),用取譬的方法,强调了“清静”的社会作用,表明了春秋道家的政治主张。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清静”(清廉恬淡)是一种作人和治人的原则,也是为道者以“道”治国的最高境界。为政者若能自甘淡泊,清静(清廉恬淡)自守,便可治理好一县、一郡、一国(诸侯国)乃至天下。郭店《老子乙》第14至15简“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紧接“清静为天下定”,“善建”、“善保”承前省略宾语(“清静”这一原则)。意思是:善于建立清静这一原则的,不可动摇;善于保持清静这一原则的,不会脱落。如果善于建立、善于保持清静这一原则,“子孙以其祭祀不屯”。如果运用这一原则,“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子孙以其祭祀不屯”,《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说文》:“祀,祭无已也。”(清)张文虎《舒艺室随笔》:“祭无已,语简未达。定公八年《公羊传》解诂云:‘言祀者无已,长久之辞。’疏云:‘见其相嗣不已,长久常然。’此盖汉儒相传之训,谓子孙世祀不绝也。”“屯”,困屯,艰难。《广韵·諄韵》:“屯,难也。”意思是说只要能善于建立和保持清静(清廉恬淡)这一原则,可以子孙世祀相继而不困屯。“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修”,实行。《国语·晉语五》:“晉为盟主,而不修天罚,将惧及焉。”韦昭注:“修,行也。”“真”,《字汇·目部》:“真,淳也。”“长”,借为“张”,张扬。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长,假借为张。”“丰”,《周易·丰·彖》:“丰,大也。”意为扩大。“溥”,《玉篇·水部》:“溥,遍也,普也。”意思是说个人实行清静这一原则,其德于是更加纯真;一家实行清静这一原则,其德于是更加丰足有馀;一乡实行清静这一原则,其德于是更加得到张扬;一邦实行清静这一原则,其德于是更加得到扩大;在天下实行清静这一原则,其德于是可以普遍。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清静为天下定”,是在春秋晚期、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的权利欲和财产占有欲恶性膨胀、贪欲横流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是以反对新贵族的权利欲和财产占有欲为其社会内涵的。疯狂的权利欲和财产占有欲,是天下大乱的罪恶根源。春秋道家认为,要想安定,必须遏制贪欲,“清静”乃反“贪欲”之“德”。以反“贪欲”之“清静”修其身,其德于是更加纯真;以反“贪欲”之“清静”治其家,其德于是更加丰足有馀;以反“贪欲”之“清静”治其乡(周制:万二千五百家为乡),其德于是更加得到张扬;以反“贪欲”之“清静”治其邦(诸侯国),其德于是更加得到扩大;以反“贪欲”之“清静”治天下,其德于是可以普遍,天下便可得到安定。
郭店《老子乙》“言道家之用”提出“清静”这一原则,与今本《老子》有关“清静”的表述有别。其一,所处的结构位置不同:郭店《老子乙》第14简“若屈”之后,有一分章号,“大成若缺……大直若屈”自成一章;“……清静为天下定”与“善建者不拔,善保者不脱……” 合为一章。今本《老子》“大成若缺……大直若屈”与“……清静为天下定”合为第四十五章(王弼本)。其二,所使用的语词有异:郭店《老子乙》为“清静为天下定”。今本《老子》为“清静为天下正”。因此所表达的意思是不相同的。任継愈《老子新译》将“清静为天下正”译为“清静无为可以做天下的首领。”指出“老子(按:战国老子后学)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却又是另一种情况。表面情况和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只有贯彻了‘无为’的原则,才能取得成功。”[1]P157郭店《老子乙》所表达的是春秋道家的观点,所提出的“清静”(清廉恬淡)原则,是积极进取的,没有“在政治上不要有为”的意思,而是希望不仅个人实行清静这一原则,而且一家、一乡、一邦以至天下都实行这一原则,从而克服贪欲,使天下得到安定。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郭店《老子乙》对天下大治的哲学思考
 
“清静为天下定”,是郭店《老子乙》对天下大治的哲学思考。面对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取得对奴隶主贵族夺权斗争胜利之后的社会现实,春秋道家认为社会不安定的根源是无限膨胀的权利欲望和财产占有欲望。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们,在权利再分配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贪婪,影响着整个社会。
春秋前期,在诸侯争霸中,各诸侯国公室攫取了大量财富,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春秋中叶以后,各诸侯国的卿大夫的“私家”势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占有了比公室更多的财富,公室在诸侯国内的统治力量逐步削弱,卿大夫的“私家”势力成为新贵族,他们代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在各诸侯国内夺权,贪婪地聚敛财富。在鲁国,公元前562年,季孙氏、孟孙氏和叔孙氏以扩充军队为名,瓜分了公室的财富。公元前537年,季孙氏又以扩充军队为名,把从公室分得的土地分成四份,季孙氏独得两份,孟孙氏和叔孙氏各得一份。在晋国,公元前560年以后,以国君为首的奴隶主贵族已失去统治力量,赵氏、韩氏、魏氏等,乘机登上政治舞台,后来陆续吞并其他贵族,瓜分其土地,甚至将其“降为皂隶”。这些代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们的权利欲望和财产占有欲望,与奴隶主贵族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楚国,楚灵王十分热心霸政、肆意掠夺小国,是一个贪婪、狂妄、昏瞶的君王。楚灵王六年(公元前535年),章华之宫落成,召鲁君往贺。“章华之宫”又名章华台,台基十五丈见方,台高十丈,砌以石郭,分为三层。台上有楼阁,龙飞凤舞,金碧辉煌。台内藏有数千细腰美女。[2] “章华之宫”时称天下第一大宫殿,是楚灵王炫耀王室的富豪、追求奢侈的个人享受的见证。为了修建章华台,楚灵王大兴土木,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严重影响楚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老百姓疲惫不堪。楚平王是楚灵王幼弟,他仿效灵王发动政变,杀死了灵王的两个儿子,逼死了两位王兄,登上了王位。楚平王篡夺政权后,继续推行霸政,并重用奸侫小人费无极。《左传·昭公十九年》载:“费无极为(太子建)少师,无宠焉。”费无极为了使楚平王疏远太子建,于是精心策划了一个愚弄楚平王“夺媳杀子”的诡计。楚平王七年(公元前522年)太子建奔宋,继又奔郑。楚平王杀太子傅伍奢及子尚,尚弟员奔吴。伍员(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决心借兵伐楚,生啖平王之肉,刀劈无极之尸。楚平王“夺媳杀子”,违背天理人伦,自食天咎,然而却给楚国带来了无穷的灾难。楚昭王十年(公元前506年),吴与蔡、唐联合攻楚,破郢都,昭王逃入云梦泽中,后奔随。十二年(公元前504年),吴再度攻楚,败其舟师,楚惧,迁都于鄀。楚昭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89年),昭王救陈死于军中,楚惠王继位,迁都鄢。楚惠王八年(公元前481年)楚公室又发生“白公之乱”。五十多年来楚王的贪婪和昏瞶,使楚国人民饱经世乱之苦。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楚灵王的疯狂掠夺,历代楚王的贪婪和昏瞶,代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们的权利欲望和财产占有欲望,这一切使春秋道家深刻认识到贪欲对社会的危害,各诸侯国的奴隶主贵族以及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新贵族们的贪欲,是影响天下大治主要因素。贪欲是人异化的突出表现。因为贪欲,那些新老贵族们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操守和德行,掌权的奴隶主贵族楚灵王们是如此,向奴隶主贵族夺权的新贵族季孙氏们也是如此。因为贪欲,那些在新老贵族统治下的人,他们“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他们之中,有的甘心情愿一辈子做奴才;有的奸邪谄媚、损人利己、无恶不作,像费无极一样祸害人民。不管是那些新老贵族们,还是那些在新老贵族统治下的奴才们,他们心中只有权势、只有利禄,“唯与呵”、“美与恶”唯权势是从,权势者认为“是”就是“是”,认为“非”就是“非”,认为“美”就是“美”,认为“恶”就是“恶”。
面对如此混乱的社会现实,应如何使天下大治?郭店《老子乙》提出了“清静为天下定”的主张,希望因贪欲而异化的人,能复归人之本性;统治者能以“道”修身,以清廉恬淡自守,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为无为、味无味、事无事。只有这样,才能使天下安定,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孔子论《诗》与《孔子诗论》之比较(1)学毕业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