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摘 要:存在主义作为一种现代西方哲学思潮,对文学领域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本文拟从存在主义的视角,分析艾米莉·狄金森诗中的存在主义思想,使我们能从更广的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地解释和欣赏狄金森的诗。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存在主义;诗歌
Abstract: Existentialism is a modern philosophical doctrine in the west. It had a widespread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western writers. Emily Dickinson, one of the greatest poetesses in American, was also influenced by it. The paper, by giving an analysis of her poems, uncovers how her existential ideas are reflected in her poems.
Key words: Emily Dickinson, existentialism, poem
抒情诗人艾米莉·狄金森(1830-1836)是19世纪美国文坛上的一朵奇葩。她生于马萨诸塞州阿姆赫斯特的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严格的清教徒思想熏陶。她才华出众,特立独行,终生未嫁。她自25岁起便摒弃社交深居简出,潜心创作一千七百多首诗歌,所表现的题材主要为孤独、自然、爱情、死亡、宗教等观点。她生前默默无闻,仅发表过几首诗歌,而死后却声誉鹊起,在美国诗坛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影响了20世纪的庞德、艾米·罗威尔、威廉斯、桑德堡、斯蒂文斯、弗罗斯特、肯明斯、哈特·克莱恩、艾略特等一大批诗人,她的诗标志着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江枫,1997)评论家威廉斯曾说:“迄今为止,在诗歌这个人迹罕至的精神领域里,狄金森和惠特曼代表了19世纪美国心灵拓荒最高的才智”(Williams, 1972)。
近年来,我国学者也从多个视角对狄金森的诗进行了研究,“但对狄金森诗歌研究范围较狭窄,主要集中地研究了狄金森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双关、省略、精炼、破折号、书写、语法、韵律、诗歌形式以及特殊的修辞风格,而对她诗歌的其它艺术特色如悖论性、哲理性、复义性、象征性或研究不够深入或几乎尚未涉及到。”(刘保安,2004)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视角——存在主义——分析狄氏的诗,使我们能从更广的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地探索、解释和欣赏狄金森的诗。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他们我再没有找到过
自从那伟大的秋天的午后
我在地底下离开他们。
这三节诗,通过独白的方式,反映了诗人对于基督所许诺的来生的质疑。第一小节:诗人激动地欢呼:去天堂!我实在太惊讶!不知该不该高兴?仿佛诗人平生第一次斗胆质疑天堂的存在。很快,从诗中知道,诗人是在参加朋友的葬礼,人们都安慰她说她死去的朋友正在通往天堂的路上;第二小节:诗人的语气由吃惊转为讥讽:如果天堂真是这样一个好地方,你一定已做好准备自己亲身前往了吧!如果这样,在天堂里给我留一小块地方,这应该不成问题,因为我十分矮小,只需一件小号的睡袍。诗人用讽刺的语气把天堂等同于自家的房间,在天堂,诗人穿着家常的睡袍……在诗人的眼中,天堂只不过是个普通的地方,有着实际的空间,不同的灵魂穿着白袍在各自的房间居住;第三小节:诗人的语调由讽刺转向喜悦,不仅表现出对天堂的不信,而且把它等同于自身的毁灭:如果这样荒诞的事真的存在,就意味“在伟大的秋天永远离去”。这首诗中,狄金森通过细腻的描绘,深入地思考、探讨生命的本质和存在的意义。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上帝是不存在的,所以从天国中去寻求人的价值的一切可能性也是不存在的,人对自己行为的自由选择是人的最重要的本性。人有选择自己信仰的自由。1848年5月,还在霍利奥克山女子学院就读的狄金森在写给女友埃比厄·鲁特的信中描述了对宗教信仰的内心挣扎,她意识到自己“应该”皈依基督,但“良知”却强烈地抗拒;她因此无法逼迫自己迎合教义的种种感化和宣扬,去接受自己原本不相信的学说,理由很明确:“因为我无法放弃这个世界”。(Martin, 2004: 99)对“世界”的盲从等同于对“世界”的遗弃,诗人独有的真诚品质表露无遗。这种坚持探寻事实,不为环境所左右,不任人摆布,追求自由正是存在主义世界观的体现。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