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这是《全宋诗》编纂的重点和难点。编者原计划分两步走,首先从今仍传世的宋人诗集及第一批书目中辑集,以为这样“集中搜集”后,“不致有太多的遗漏”。(《全宋诗·编纂说明》)事实上宋诗辑佚的难度和复杂性,散佚诗人及其作品之多,远超出编者的想象和估计。首先,现存四部典籍、佛道两藏、方志稗乘、金石碑志、出土文献、书画题跋中多存有宋人的零诗佚句,其中有些是已有别集传世诗人的佚作,更多则是无集传世作者的作品。其中还存在大量的误收重出,检核十分困难。或诗题不同,或从原诗中截取数句,改题篇名和作者,这种情况所在多有。即使本书正编已用过的书目,其错、漏现象亦颇严重,其中,有些是承袭前人疏误,有些则是编者粗率造成新的舛误。《全宋诗》之补编则远非编委会一家之力可以胜任,亦难以计日程功,检书当数以万计(有些孤本、善本尚存海外),需要海内外学术界的通力合作。当务之急应是编制《全宋诗》正编的篇目索引及引用书目,这是补编启动的基础工作之一。单篇零句的搜集,更难的是辨析。除上文已及外,这里再举一些补遗辑佚方面错、漏的例证。导致错漏的重要原因之一,乃这些宋代散佚诗人多以字、号等而不是以姓名出现,学养不足,尤其是对宋代史料缺乏基本的常识,也会因失考而出现错漏。
(43)漏辑本人文集中诗 宋人的散文中,也附有一些本人的诗,编者多未留意及此。如刘弇《龙云集》卷25有《送盛大夫仲孙归朝序并诗》及《送杜然中序并诗》二首(四库本),《全宋诗》卷1051刘弇失收。又如卷2858(55/34117~34133)收高翥诗107首,而四库本《信天巢遗稿》收诗108首,经检核,页34129《下塘》只收二首之二,漏录二首之一。当据四库本1170-170下补其第一首,而诗题正作《下塘二首》,是。
(44)漏辑宋人文集中附录交游之诗 其例甚夥。如《全宋诗》卷167(3/1901)范仲淹录有其《怀庆朔堂》诗一首,卷170、卷229又分别收录魏兼(3/1921)、毕京(3/1930)、陈希亮(4/2685)和韵各一首。编者分据《舆地纪胜》卷23及《宋诗纪事》卷12辑入,其实《范文正公文集》附录陈贻范《鄱阳遗事录·庆朔堂》早就收有此三诗,作者小传也可据此书补正。另有曹泾(时为同提点坑冶)的一首同题和诗,《全宋诗》失收。可据《范集》附录补辑并补撰曹泾小传。苏颂《苏魏公文集》卷64《锡山唱和诗石刻记》附录其父苏绅(时知无锡县)与县尉窦总之交游诗《贺窦尉生子》二联,《全宋诗》失收,可据以补入卷226苏绅诗。
(45)宋人文集中附录他人诗漏辑 又如《王十朋全集·文集》卷16《会稽风俗赋》页836引齐唐《退居少微山》:“直当山面开三径,平截波心种绿杨”;此联可补卷163齐唐诗之缺。此外,如李纲《梁溪集》、陈东《少阳集》等宋人文集中,多附有其交游或后学的悼诗,《全宋诗》往往失收。
(46)漏辑误收宋代方志中诗 《宋元方志丛刊》及《舆地纪胜》、《方舆胜览》等乃宋诗辑佚的渊薮。这几部方志、总志中有大量宋诗及佚句可辑,有些均需考辨,方可确证为宋诗,有些则属编者粗疏漏录误收。今仅以《至元嘉禾志》卷27~32所收宋诗为例看《全宋诗》编者的辑佚补遗是何等草率!这6卷《题咏》共收诗词370馀首,除少量唐、五代人诗及宋词外,约存宋诗360首左右。其中除张尧同《嘉禾百咏》(录78首)、许尚《华亭百咏》(存85首)、唐询、王安石、梅尧臣《华亭十咏》各10首唱酬诗《全宋诗》已收入外,其馀约170首零篇诗,涉及作主130馀人,多为可供辑佚补遗诗。今将检核情况归纳于下:其一,失收其人其诗。有林亿、秦玠、宋释·契元、俞希白、刘仙伦、徐绎、袁倅(秀州通判)各1首,陆周、赵汝龙各2首,涉及作主9人,诗凡11首。9人生平多可考,并可补小传。其二,已收其人而漏录秀州诗。如漏收吴潜《兴圣寺竹院》、李端民《次唐彦猷顾亭林韵》、陆埈《题莫寺丞足闲堂》、何执中《寄题慧云大士夜讲堂》、张阐《风月堂》、曾幾《湖光亭》(仅据《云间志》卷上辑入一联)、李正民《天宁灵山堂示住山祖仁》、赵善应《闻虏归我河南地喜而作》各1首,张伯玉《月波楼》3首、周邠《和陆元中嘉禾百咏》8首,涉及作主10人,诗19首。其三,误收重出。范镇与张掞各有一首《静照堂》诗,编者已将范诗(“堂构虚闲处”)收入卷345,却又将另一首张诗(“斗牛光芒下”)误收入卷346(6/4264)范镇诗。《嘉禾志》卷27、《宋诗拾遗》卷7均署张掞,是;已收入《全宋诗》卷178。这是辑佚中的误收重出之例。无独有偶,《嘉禾志》卷29存一组《醉眠亭》诗,其中张先、王观各一首。王观五言诗(“松陵江畔客”)虽已收入卷627,但编者按云,据陆心源《吴兴诗存》卷2作张先诗,又误据《安陆集》将此诗收入张先卷。实际上,此王观诗无疑,《绍熙云间志》卷下已收入。张先诗(“醉翁家有醉眠亭”)乃七律,已收入卷170。亟应删张误收重出一首五古。再如赵汝龙,于《嘉禾志》卷32存诗二首:《和奚宰春风楼即事》及《题崇福寺罗汉阁》,《全宋诗》失收其人及诗,却将第一首《和奚宰》误系于陆埈,应删。其四,何执中诗误收为何昌弼。《嘉禾志》卷32有署何昌弼诗3首:《寄题寿师塔南轩》、《寿公禅老游宴》、《寄题慧云大士夜讲堂呈子仁子渐子智昆仲》。编者将其中第一、二首编入作者生平不详的卷3758,附于书末(72/45321),又漏录第三首。今考这3首诗实乃何执中诗。上揭第三首诗末附有其门人陆周大观二年(1108)跋,指出乃“门下侍郎何公”宰海盐时作。何执中于大观元年已以行中书侍郎加门下侍郎,此诗乃其元祐(1086~1094)间知海盐县时之作。跋尾的陆周,乃邑人,元祐三年(1088)进士及第,故自称门生。且《宋诗拾遗》卷6已收上揭何诗第一首,《全宋诗》卷978已据以收入何执中卷,是。亟应补入二、三两首,并删何昌弼其人其诗。昌弼乃盛世辅弼之意,似为门人陆周对其的尊称。陆跋后又附陆周同题诗《寄题慧云大士夜讲堂》二首,编者无识而失收。从师生间唱酬三诗透露的信息,陆周似即何诗题中所及的子仁昆仲中之一人。这是辑佚补遗中既误收重出又失收的典型之例。关键在于对作者的失考,当然这种考证颇有难度。上述两类误收重出又涉及作主10人,诗作6首。总计以上四类错、漏、重,凡涉及作主29人,诗作36首,失误率分别高达22.3%和21.2%。此外,《嘉禾志》卷11还有闻人安道《碧鲜亭》诗,《全宋诗》卷347失检而漏收;闻人平《题应梦罗汉祠》并其人而失收。《嘉禾志》其它卷次也还有一些漏录诗及失收佚句。
还必须指出:《嘉禾志》卷31收南宋人张尧同《嘉禾百咏》诗78首。经与《全宋诗》卷2952据四库本《两宋名贤小集》卷154所收同题张诗100首检核,有76首同,《嘉禾志》收录的《嘉禾墩》、《徐家庄》2首,《全宋诗》失收;编者据《嘉禾志》补入《徐家庄》,共计为101首,已逾百首。《小集》中所收《谷水》,四库本原校已云:“一作许尚诗”;另一首《读书堆》原校:“一作唐询诗”。经复核,许尚《华亭百咏》及唐询《华亭十咏》中正有此两诗,亟应删除,而据《嘉禾志》补入《嘉禾墩》、《徐家庄》2首后,正为100首。《两宋名贤小集》,原署宋陈思编,《四库提要》卷187已定为“伪托无疑”。实乃清初人据朱彝尊所辑宋人小集40余种,“更掇拾他集”,“伪撰二跋”而成。其说是。抨击四库馆臣不遗余力的《全宋诗·编纂说明》已误认为乃宋人编,书名既有“两宋”二字,决无可能出宋人手编,此乃常识。编者多据《小集》而照抄入《全宋诗》。从张尧同百咏诗而言,不仅误收2首,且脱诗注8条(仅补5条),诗题及文字也颇有可据《嘉禾志》校正者。且《全宋诗》各卷据《小集》收入者,多未据宋元方志及其它书出校,编者引书多署宋陈思《小集》,实大误。
即使是《全宋诗》已经收入的单篇诗,由于不少是据《云间志》和《宋诗拾遗》收入的,前者虽成书于南宋绍熙(1190~1194)间,但仅涉及华亭一县,所收诗远不如《嘉禾志》,且来源不同,故《嘉禾志》所录诗仍有文字校勘价值。《拾遗》成书于元末,而《嘉禾志》成于元初至元二十五年(1288),《拾遗》秀州诗有些就录自《嘉禾志》,就更有校勘之必要。除个别外,编者多未做这种对校工作。
(47)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中的宋人佚诗 文渊阁本《四库全书》,是《全宋诗》据以收录宋人诗最多的书之一。令人费解的是:竟然不用国图收藏的文津阁本《四库全书》作校对。杨纳先生等做了一项颇具学术价值的工作,将文津、文渊两本的集部进行了对校,发现不见于文渊阁本的历代诗文凡4000余篇,其中宋人诗约200余首。1997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影刊《四库全书补遗》(下简称《补遗》)。这200余首宋诗,《全宋诗》多已据其他版本宋人别集或他书收入。经笔者核对,仍有至少53首诗为《全宋诗》失收,涉及作主凡16人。依次为:宋祁13首,宋庠11首,姜夔10首,郑昌龄4首,李光、姜特立各3首,张镃、张致远各2首,于石、方岳、贺允中、李吕、张光各1首。这应是比较可信的佚诗。即使是《全宋诗》已收入之诗,亦可与《补遗》所收宋人诗作版本校。
(48)《石仓历代诗选》中的宋人佚诗及其他 明人曹学佺编有《石仓历代诗选》,其中宋人诗凡107卷,收作主近150人,宋诗凡数千首。这是明人所修总集较好的一种。《全宋诗》却远不如对《诗渊》那样重视,失收之宋人诗至少在100首以上。一般而言,这些宋诗多比较可靠。当然,对这些诗逐首进行核对是一件十分烦琐的工作,笔者拟另文探讨。另外,如刘仙伦(字叔拟,号招山),其在南宋中期以诗名世,与刘过齐名,世称“二刘”。《全宋诗》竟然会失收其人。《江湖小集》卷49、《两宋名贤小集》卷283各存其诗30首,《百家存诗》卷23则更存其诗多达53首,《诗渊》存其诗39首,《千家诗》也存其诗29首,完全可据诸书校其异同,汰其重复,补辑其诗。类似之例还有如林撝(字季谦)等一些人,都在《全宋诗·凡例》规定正编必收之范畴之内。可见其辑佚是何等粗率和无识!
李更和《全宋诗》主编之一陈新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对《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现存各本进行校证,并与《全宋诗》进行了逐首校核,其成果已成《千家诗选校证》(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公开出版。由于《全宋诗》所用乃栋亭本《千家诗》,仅22卷,这是个先天不足、有严重缺陷的版本。为了表示同口径对比,仅据《校证》上册前22卷与《全宋诗》利用《千家诗》一书之失对照进行了统计:除《校证》考定为宋以前人诗及存疑之作不计外,约有宋人诗970首左右,《校证》判定《全宋诗》失收、误收、重出者合计约160首,差错率达15.1%。但《考证》称《全宋诗》已收,又仅见于《千家诗》(不见于《文集》及他书)中者,笔者未予覆核,相信其中一定会有相当数量的误收,今姑以正确计。因此,这个差错率是保守而偏低的;且未及作者小传的失误,如加上这二项,无疑其差错率要高得多。即使这样,已足以引起《全宋诗》编委会的高度重视。应象这样,对每一部使用较多的书逐一覆核。相信其结果会让编者深感震惊,例如《诗渊》,其差错率无疑会更高得多。小传和辑佚补遗乃《全宋诗》失误最多的“重灾区”,无疑也是订补的重中之重。
以上仅随意抽取极少量书就辑佚补遗情况进行复查,已存在令人难以置信的大量错讹和遗漏。如果扩大复查书的范畴,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更重要的是:《全宋诗》正编的补遗辑佚仅收录了极少量佚诗。就其正编所涉及的书目看,相对于现有数以万计的文献资料而言,有待普查的量还极大。而且,零篇散句的搜集和辨别极为烦难。如果进行补编的编纂,建议先进行正编的全面修订,前提是广泛征求海内外学术界匡谬证讹、补遗的成果。再利用电脑编制已成书部分的人名索引(可检索到页)、篇目索引、字串索引(据说《全宋诗》早已有电子版,惟不知何以不能及早公之于学界),在这一基础上再进行补编的修纂。尽管笔者认为,补编的编纂难度远远超过正编,正编的修纂质量又十分糟糕,但还是殷切期望在正编修订的同时,建立卡片档案,反复考辨、核查,假以时日,一部附各种检索功能的文本和电子版《全宋诗》有望同时出版发行。对于目前刊行的《全宋诗》正编,笔者提醒学者和读者使用时一定要检核引用的原书,所幸均附以出处,这不失为《全宋诗》优于清编《全唐诗》的最大特点。
陈寅恪先生早就倡导的“以诗证史”法,实乃治学的不二法门,已被实践证明是“金针度人”的远见卓识。就《全宋诗》的编纂而言,亦亟需“以史证诗”,史、诗互证,这不仅体现在作者小传的撰写上,也体现在误收重出诗的判断上,还体现在辑佚补辑诗的辨析上。因此,宋史研究的功力于编者就尤为重要。如果编者对邓广铭先生提出的治宋史“四把钥匙”(职官制度、历史地理、年代、目录学)的学养更深厚些,关于小学(文字、训诂、音韵)及校勘、避讳、版本学方面的知识更宽泛些,功底更扎实些,工作更细致、严谨些,无疑其中的绝大部分失误是能够避免的。《全宋诗》正编的修订、完善及《补编》的续修,任重而道远,这或许需要几代学人的不懈努力。《全宋诗》编委会应有海纳百川的气度,热忱欢迎学界的批评指正。
共4页: 4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