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博简《中弓》札记四则(1)学毕业论文
2013-10-29 01:33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读上博简《中弓》札记四则(1)学毕业论文怎么写,格式要求,写法技巧,科教论文网展示的这篇文章是很好的参考:
一
第三简,李朝远先生读作“子又(有)臣 (万)人,道女(汝)思老,丌(其) (家),夫”。解释说:“‘道’,从,由也。《管子·禁藏》:‘故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尹知章注:‘道,从也。’‘思老’,‘思’有考虑之义,‘思老’当近乎下简的‘老老’。‘丌 ’,疑即‘齐家’,虽然上古音‘丌’、‘齐’并不直通。”[1]P265
李先生的考释和句读似可商榷。
一,这个“从”是介词,是“自、由”的意思,“从汝思老”语意难通;且依李释,“道汝”是介宾结构,做“思老”的状语,那么“思老”的主语是什么?我们找不出隐性的或显性的主语,这在语法上说不过去。如果认为“道”的宾语是“女(汝)思老丌(其) (家)”,则后面应该还有主句,但下文是一“夫”字,显然“道女(汝)思老丌(其) (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不是一个做状语的介宾结构。这种矛盾只能促使人考虑:“道”当另行解释。
二,上古音“齐”从纽脂部,“丌(其)”见纽之部,作代词时为群纽之部,读音相差极远,似无相通可能。李先生用一“疑”字,是自己也不能肯定。
三,如果李先生的这两处考释有误,则“‘思老’当近乎下简的‘老老’”的说法也值得怀疑,“道女(汝)思老,丌(其) (家)”的句读问题也可另行考虑。
笔者以为,“道”当读为“導”,“辅助”之意。《尔雅·释诂·下》:“導、左、右、助,勴也。”邢疏:“教导即赞勉,故又为勴,《说文》云:‘勴,助也。’不以力助以心助也。”[2]P2573今本《说文》作“ ”:“助也。从力从非,慮声。”[3]P292《段注》:“力去其非也。”[4]P699《集韵·御韵》:“ ,或从慮。”[5]P114则是“导”由“教导”义引申为“赞勉”义,再由“赞勉”义引申为“助”义。本简文句应为孔子答中弓之言,“子”应当是 “夫子”之残,指“季桓子”。《论语·卫灵公》“今由與求也,相夫子”,[6]P2520孔子即称季氏为“夫子”。第十六简有“含(今)女(汝)相夫”,“夫”当是“夫子”之残。附简也有“夫子唯又(有)與(舉)”一语。“臣”指的是家臣、臣子。《礼记·礼运》“君位危,则大臣倍,小臣窃。”孔疏:“大臣谓大夫以上……小臣士以下。”[7]P1418这里是指季氏的家臣。“万人”是泛数,不是实指,是说季氏的家臣很多,而非实有上万人。第二简云:“夫季氏,河东之盛家也”。既为盛家,家臣很多是很自然的。“汝”称代“中弓”。“思”当从李释。“老”是“终老”的意思,这里是指毕生效命。“丌(其) (家)”之“丌(其)”为代词,称代季氏,“丌(其) (家)”为偏正短语,不是“齐家”(动宾短语)。“家”即《论语·卫灵公》“有国有家者”[8]P2520之“家”。 “丌(其) (家)”是“老”的宾语,构成动宾结构,“老其家”又是“思”的宾语。那么简文的意思是说:季氏有许多家臣,他们辅助你谋划终生效命于季氏。本简应读为:“子又(有)臣 (万)人,道(導)女(汝)思老丌(其) (家),夫……”
二
第七简有“惑 辠”一语,李朝远先生读作“赦过与罪”,说:“‘惑’通‘赦’,宽免。‘赦’,铎部书纽;‘惑’,职部匣纽,职、铎对转。”[9]P268此说似可商榷。
首先,职、铎没有对转关系。对转是指同一类的阴、阳、入三个韵部(它们的主要韵腹相同,韵尾不同)可以相互转化。“职”是与阴声韵“之”部和阳声韵“蒸”部相配的入声韵,“铎”是与阴声韵“鱼”部和阳声韵“阳”部相配的入声韵,二者同为入声韵,何得对转?当为旁转关系。上古汉语语音中,对转是比较常见的,“至于旁转、旁对转、通转,都比较少见。”[10]P17仅据职、铎旁转的关系定“惑”通“赦”条件并不充分,“赦”,“书”纽,“惑”,匣纽,声母并不相近。据黄焯先生《古今声类通转表》,从文献上来看,“书”纽与“匣”纽相通,仅有五例,现抄录于下:
“夾:《玉篇》胡颊切,又音闪;郝:《类篇》曷各切,又施双切; :胡甘切,又舒瞻切;挟:檄颊切,又尸牒切(又即协切);眴:黄絢切,《史记·项羽本纪·索隐》音舜。”[11]P37
第一例似乎是误合两字所致。《说文·大部》:“夾,持也,从大侠二人。”小篆作“ ”《唐韵》古狎切。[12]P213同页《亦部》:“夾:盗窃褱物也,从亦,有所持。俗谓蔽人俾夾是也。弘农陝字从此。”小篆作“ ”。《唐韵》失冉切。隶定后二字同形。《玉篇》虽分收“大”部之“夾”与“亦”部之“夾”,但释“大”部之“夾”为“古洽切,近西廂也,又古恊切”[13]P80;释“亦”部之“夾”为“胡頰切,《说文》:‘盗竊也,物也,亦持也。’又音閃”[14]P82。知《玉篇》“亦”部之“夾”为合二字为一字。
若上例推断不误,则第四例为第一例类推所致。
剩下三例的两个音,虽然分属匣纽,书纽,但韵部相同。与“赦”、“惑”情况不类。
从谐声偏旁来看,似未见匣纽,书纽字相谐的。
综上,读“惑”为“赦”不可信。笔者以为,“惑”当读为“宥”,“ ”读为“赦”。“惑”疑纽职部,“宥”疑纽之部,双声,之职对转,语音极近。从谐声上看,“惑”读为“宥”也是可信的。《说文·宀部》:“宥,宽也,从宀有声。”[15]P151“惑”从“心”“或”声,据刘兴均先生研究,“有”、“或”本为同源词。[16]P102-104“有”古籍中常与“或”通用。《诗经·商颂·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毛传:“九有,九州也。”[17]P623《说文通训定声·颐部》:“有,假借为或,即域字。”[18]P198《广雅·释言》:“宥,赦也。”[19]P145《左传·成公三年》:“各惩其忿,以相宥也。”杜注:“宥,赦也。”[20]P1900
《说文·心部》有“ ”字:“趣步 也,从心与声。”[21]P219这里当是借字。若依李释读为“与”,语意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语言具有对称机制,古汉语讲究结构对称,同义并举是古汉语里常见的结构。出于这个考虑,“ ”当读为“赦”。“ ”上古音以母(喻四)鱼部,“赦”书纽铎部,“以”、“书”旁纽,“鱼”、“铎”对转。且“赦”从“赤”声,《说文》或体作“ ”,从“亦”声,“亦”为“以”纽。
《周易·解卦》:“君子以赦過宥罪。”孔疏:“赦,謂放免,過,謂誤失,宥,謂寛宥,罪謂故犯,過輕則赦,罪重則宥,皆解緩之義也。”[22]P52本简文“惑 辠”若读为“宥过赦罪”,与之大致吻合。
综上,“惑 辠”当读为“宥过赦罪”。
共3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