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博《战国楚竹书(三)》札记数则(1)学毕(2)
2013-11-02 01:02
导读:四、《周易》简45“汬 寒湶飲” 帛书本作“井戾寒湶食”,今本作“井洌寒泉食”。简49“ 丌胤”,帛书本作“戾其 ”,今本作“列其夤”。其中的 ,整
四、《周易》简45“汬 寒湶飲”
帛书本作“井戾寒湶食”,今本作“井洌寒泉食”。简49“ 丌胤”,帛书本作“戾其 ”,今本作“列其夤”。其中的 ,整理者认为从水, 声,疑 为“烈”之或体,或释 为“ ”籀文“锐”。其中的 ,整理者读为“列”。
今按:包山楚简3、10、170等简有此字,右从戈作 。戈、刃义近,当为同字异体。如同侯马盟书“则”,或体从刃,或从戈作 。[14]我们曾疑包山楚简的这个字为“戡”字,如同《说文》湛字古文作 。[15]《周易》简45从“水”,同“洌”,指水洁、水清,很可能就是“湛”字古文或体增从刀作,或者“戡”字增从水作。指“分列”的 ,当同包山楚简,为“戡”字。其与洌、列的关系,当是义近。《说文》:“洌,水清也。从水,列声。《易》曰‘井洌寒泉食’。”《广雅·释诂一》洌,清也。《易·井》:“井洌寒泉食。”王弼注:“洌,洁也。”崔注:“洌,清洁也。”《文选·东京赋》:“玄泉洌清”。薛综注:“洌,清澄貌。”《文选》晋谢叔源《游西池》诗:“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湛亦为“澄清”之意。《淮南·览冥》:“故东风至而湛溢。”高诱注:“东风,木风也。酒湛,清酒也。米物下湛故曰湛。”是洌、湛有某些义近之处。《说文》戡,“刺也。”列,“分解也。”分裂与刺杀义近。
上列诸形似从“炎”。[16]湛、淡音近。湛,定母侵部。炎,匣母谈部。淡,定母谈部。剡,定母谈部。但是,似乎又不能直接将这些字释为“淡”或者从“炎”,更不能直接释为“列”。因为其与目前见到的淡、列毕竟有别。因此,我们还是坚持原来的意见,主张其构形与“湛”字古文有关。然最终如何确定,可能还需要更多的材料。
作为地名或姓氏,当为“湛”,或者“沈”。《说文》:“湛,没也。从水,甚声。”段注:“古书浮沈字多作湛。湛、沈古今字。”[17]其地位于河南南部。《左传·襄公十六年》:“楚公子格帅师,及晋师战于湛阪。”杜注:“襄城昆阳县北有湛水,东入汝。”杨伯峻注:“湛水源出今河南宝丰县东南,东经叶县,至襄城县境入于北汝河。湛水之北山有长阪,即此湛阪,在今平顶山市北。”[18]
五、《周易》简49“礪 心”
今本、帛书本作“厉薰心”。整理者释为“同“,解为痛。或疑为 ,读允,与“薰”音近。[19]
今按:此字作 ,比“同”少一横。若释为 ( ),与薰音近可通,但比 又多一横。
相互比较,也不排除此字是“冋”的可能。[20]冋,匣母耕部。薰,晓母文部。声母相近。薰,
指火焰上出。薰心,义指烧心。炯,也指火光。如《说文》炯,光也。《广韵》炯,火明貌。
唐诗中有“炯心如凝丹”句。
六、《彭祖》简2“舍(余)告女(汝)人纶(伦)曰:戒之毋乔(骄), (慎)冬(终)保 (劳)。大 (匡)之 ,戁易 欲”。
整理者认为 字待考。或认为此字是“要”,并云《仲弓》简13的“孝”也从“要”的另一种写法。[21]
今按:从“要”一说的确值得考虑。我们以为二字可能都是形声字,从 (qian)。《彭祖》简可理解为从“妾”,要省声,妾、要共用“女”旁,似可隶定为 ,不见字书,疑为偠或婹字别体。《仲弓》简13的“孝”字左旁,当是“ ”之变体,与郭店楚简《性自命出》简38 字左旁类似。此字从 ,孝声,也不见字书。《集韵·爻韵》侾,“侾佬,大貌”。简文若读为“侾德”,也可理解为“大德”。《彭祖》简告诫的是“人伦”,结合诸位的意见,其大意似可理解为:要警惕着不要骄傲,要始终谨慎、保持勤劳(或者褒奖劳绩)。要明理“大匡”之细要,知难易,滞贪欲。[22]
共3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