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唐代古文大家韩愈在《进学解》中说:“《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葩”指的就是《诗经》的艺术形式上表现方法中的丰富性。历来,人们以“赋、比、兴”作为《诗经》的表现手法。
《诗经》开启运用“赋、比、兴”艺术手法之先端,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周礼·春宫》说:“太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风、雅、颂、赋、比、兴被概括为“六诗”。《毛诗序》则称之为“六义”。唐孔颖达《毛诗正义》中说:“然则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词耳。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诗者,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非别有篇卷也。”
“风”就是乐曲的意思。《诗经》中的“国风”,即当时诸侯国所辖各地域的乐曲。十五国风,共取一百六十篇作品,其中大部分是民歌。
“雅”就是正的意思。“雅乐”就是“正乐”,是相对于地方乐而说的。《诗经》中把周天子建都的王城附近之乐称为正乐。“雅”又有“大雅”、“小雅”之分。“小雅”中的诗在时代上比“大雅”晚,风格上比较接近国风,可能是受了“风”诗的影响而有所变化。它不同于旧的雅乐,因此才做了大、小雅的区分。大、小雅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部分是民歌。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计一百零五篇。
“颂”就是舞容(跳舞的样子),它是古代祭祖、祭神时用的歌舞曲。“颂”诗包括“周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计四十篇。
古代研究《诗经》的学者,如郑众、刘勰、李仲蒙等都试图对赋、比、兴的艺术手法下定义。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简单明了地说出了三者的特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为之下的定义清楚明了,博得后人广泛地采用。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赋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兴者托物兴辞也。”用现在的话来说,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比,就是比喻、比拟;兴,就是起兴、发端,是先用别的事物或眼前所见之景起头儿,然后再引出所要歌咏的事情。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主要指创作时直接写景抒情,铺写诗歌的内容,即写实的手法,相当于今天写作学上的叙述方法。即开诚布公的“直言”,或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作客观的摹写。而不是借助比兴或其它艺术表现手法。赋在《雅》、《颂》中用得最多,《国风》中也不少——风诗中无论是民歌还是文人创作,多半是在民间流传的诗歌。如《卫风·氓》,《魏风·伐檀》,《秦风·小戎》,《豳风·七月》,《邶风·静女》,《郑风·溱洧》,《陈风·株林》等。
如《静女》,通过戏剧性场面和人物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心理和感情。诗中写一对恋人相会,先是那一位挑皮的姑娘躲藏起来故意引逗,害得小伙子心急如焚,抓耳挠腮。接着姑娘出现在小伙子面前并且郑重其事的赠送给对方并不贵重的一株小草,一方面试探对自己的情意,另一方面这也是逗趣的产物。而小伙子早已摸准了姑娘的心思,他凑趣说:“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表面上是在夸小草,实际上在夸送给他礼物的人。然后姑娘又送给他从牧场带回来一株荑草,对此小伙子作了更为直率的表达,“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是说并不是这支草本身有什么美,而是因为它是美人送的,觉得它更加美丽。诗中通过这双关的话语表达情人之间的一片深情,以及一片受人极目的诚挚、挚美之心。这首诗虽短小,却逼真生动地写出了一对情人幽会时,天真活泼有趣的场面,写出了人物的心理和感情,它在一定程度上刻画出了人物性格,表现出了一个天真活泼、聪明美丽的少女形象,憨厚痴情的男子形象。全诗完全使用白描手法,进行直接铺陈描写,诗中的场面人物如亲眼所见,真实形象,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七月》是运用赋的一个典型作品,是一首具有风俗画卷色彩的长诗。它按照季节物候的变化,详细地叙述了奴隶们春耕、秋收、冬猎、养蚕、制衣、酿酒、盖房、筑物、染织——一年到头的劳动。在衣、食、住这方面把奴隶和公子进行比较。奴隶们穿山爬岭去打猎,但上好的皮毛却穿在公子身上;奴隶们春种秋收一年辛苦到头,但所有谷物却堆进了奴隶主的粮仓:严冬将至,奴隶们给奴隶主修好了房子,而自己却住在冰凉破旧的房屋中苦熬岁月。诗中在写男女老幼一齐忙碌下田的同时,用“田畯至喜”勾勒出田官老爷的笑脸。一个接一个的古朴而真实的生活画面和叙述者“我”的深沉叹息,所有这些都有意识地揭露出社会中的严重不平和奴隶们的哀怨情绪。
《七月》的特点是怨而不怒,它采用铺叙的手法,按照季节,详尽地铺写奴隶们从年初到年终的生活内容,具体真实而全面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古代奴隶社会全景图。反映了农民一年到头的繁重劳动,却无衣无食的悲惨命运。这首诗在叙述之中并没有强烈的憎恨色彩,但诗中所写事实却有力地揭示了奴隶主的罪恶。所以我们说它怨而不怒。
《伐檀》则直接向不劳而获的剥削者提出了尖锐的质问;那些从不下地种田、从事收割劳动的人,为什么家里谷物却堆满了仓房?那些从不冒着严寒,上山入林打猎的人,为什么飞禽走兽却挂满了庭院?在这种冷嘲热讽的自问中,不仅反映了人民对现实的清醒认识,而且蕴藏着一种更猛烈的反抗情绪。
《伐檀》的特点是对奴隶主尖锐深刻的斥问,表现了劳动人民对现实的清醒认识,以及他们的正义立场和真理在胸的高大形象。
《东山》中征夫想象的那些生动具体的家乡萧条破败的景象,妻子在室中长叹及他们的新婚场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次来看“比”。就是比喻,它通过对客观事物形象的比况,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深奥的东西变得浅显,隐晦的东西变得明晰,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特点更加突出,更能暴露事物的本质,而且还常常寄寓一定的爱憎感情。总之,作者在于借助一种形象,把诉诸读者的内容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鲜明、突出,增强作品的感染力量。《诗经》中的比,有的是比喻具体的事物。
如《硕鼠》:
莫我肯顾, (却不肯对我照顾,)
逝将去汝, (誓要离开你,)
适彼乐土。 (去到那个乐土。)
乐土乐土, (乐土啊乐土,)
爰得我所。 (于是得到我的安居之此。)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