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随着后世《易》学的兴盛,阴阳相济的观念得到进一步强化,体现得最典型的,便是阐述爻位关系的“乘、承、比、应”之说。每卦六爻,初与四、二与五、三与上互相感应,感应的二爻中,如一阴一阳则表示阴阳和合,称为“有应”,否则为“无应”;“乘、承、比”三者,则分别解释相邻两爻之间的关系。而各爻关系的相合与否、预期的吉凶祸福,都取决于阴阳是否和谐。由于在《周易》学说中,万事万物及其相互关系,均存在阴、阳二元,所以阴阳相济的观念具有普遍意义。它实质上表达的是一种事物和谐共存,以求状态均衡的哲学诉求。
《周易》的和谐均衡理论,既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伦理的总纲,也是古代艺术理论和创作所遵循的总则。八音克谐之于音乐、温柔敦厚之于诗歌、结构匀称之于建筑、布局均衡之于绘画和书法,无不体现出和谐均衡的美学追求,而崇高、狞厉、怪奇等风格,总是受到主流艺术的排斥。
其三是“执两用中”,也就是在事物的两端之间,不偏不倚,惟取中正。《易传》阐释“古经”义理,多以“中正”为说,而“中道”、“中行”、“得中”等术语,亦屡屡出现。按照爻位说,每卦六爻分内卦、外卦,故二、五爻为“得中”;阳爻居奇位、阴爻居偶位“得正”,反之不得正。凡得中得正者,无不吉祥多福。
中正原则不仅贯穿于《易传》释义的始终,也体现在对颜色的取舍上。在所有色彩中,《周易》最推崇黄色。《坤》卦六五爻辞曰:“黄裳,元吉”。《鼎》卦六五爻辞曰:“鼎黄耳金铉,利贞。”此二爻均居外卦中位,故得“吉”“利”。黄色在“五色”里介于黑与白的中间,在东、南、西、北、中之位置上,则与“中央”相配,所以《汉书·律历志》说:“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黄色之所以在《周易》中得到推崇,就在于它涵有中和、中央、中正的意蕴,并由此而使黄色在后世成为正色和帝王之色。
执两用中,以中正为贵,既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中正与两端保持等距离,是最完美的均衡状态,无论偏向任何一端,都将破坏均衡,导致偏斜而使原有结构崩塌;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中正意味着处事不偏不邪,追求适中与合度,任何的“过度”或“不及”,都无法保持事物的善美状态。《周易》强调“中正”的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
“执两用中”同时也是后世艺术遵循的美学原则。例如两两对称的美学理念,就贯彻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舞蹈编排、绘画构图、文章修辞、诗歌用韵等几乎所有的艺术形式之中;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更成为儒家诗论的核心主张。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