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首页哲学论文经济论文法学论文教育论文文学论文历史论文理学论文工学论文医学论文管理论文艺术论文 |
【内容提要】
《周易》讨论语言问题,虽然往往是零散的只言片语,但其涉及语言问题方方面面。由于中国古典文论素有“宗经”传统,因而《周易》语言观对其影响深远,尤其是“修辞立其诚”“辞文”“立象以尽意”等思想,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 《周易》;古典文论;语言功用;言语表达;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百家争鸣,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先秦诸子不仅意识到了语言的重要性,老子、孔子、荀子、庄子等还探幽极赜,发表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见解。“群经之首”《周易》的语言观尤其丰富深刻,值得深入探讨。
一、语言功用的两面性
每个民族语言意识的萌发阶段,都会不厌其烦地讨论语言的功能与价值,我国先秦时期也不例外。《尚书·尧典》提到“诗言志,歌永言”,已然点明语言具有表情功能;孔子说“不言,谁知其志”,这其实是说语言具有表意功能与交流功能;孔子又说“晋为伯,郑入陈,非文辞不为动”,这虽然有点夸大语言功能,但也可见孔子对语言功能与价值的重视。就语言功能之大端而言,无非表情与表意两种功能。
《周易》高度重视语言的功能与价值,《系辞传上》甚至把言辞与象征宇宙奥秘的卦象相提并论,声称“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言辞为什么能够与象征宇宙奥秘的卦象相提并论?因为言辞具有强大的社会感染力,可以使远者近者都产生强烈的内心感应。《系辞传上》又说:“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对于语言社会感染力之根源,后世刘勰在《文心雕龙·原道》篇解释说:“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二、言语表达的正确态度
诸子百家中,儒家、法家都比较重视社会规范与秩序,而唯有儒家对社会规范与秩序的重视深入到人们思想言语层面。先秦儒家几位大师,如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曾发表过许多规范语言使用的重要意见。《周易》包含了儒家先哲们的意见,提出言语表达应该持有“诚”“信”“慎”等正确态度。
“诚”指内心真切,不虚伪。“诚”这个观念起源比较早,《尚书·康诰》说:“天畏棐忱。”《洛诰》说:“作周孚先。”《周易·中孚》卦辞也称:“中孚,豚鱼吉。”所谓“中孚,豚鱼吉”,就是说只要心中真诚,微物祭神也会吉利,以此说明真诚之重要性。将“诚”这个重要观念与语言规范性相联系,始自《乾》卦之《文言》。《文言》在“剧谈者以谲讹为宗,利口者以寓言为主”的时代里提出“修辞立其诚”,明确主张立论要真诚。“真诚”意又可引申出“确实”“实在”意,与“信”相通。所以朱熹说:“所谓修辞立诚以居业者,欲吾之谨夫所发以致其实,而尤先于言语之易发而难收也。”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如果说“诚”侧重于内心状态,那么“信”则强调言语要与外在世界、事实相一致,尤其是言行要一致。据《论语·为政》记载:“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什么要先做后说呢?就是为了避免言行不一致。《乾》卦之《文言》倡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认为正确的言语就是永远守信的言语,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言语表达之诚信原则,尤其是“修辞立其诚”思想对中国古典文论产生了很大影响,它为古典文学理论家认识到真诚之美,提供了思想资源。
“慎言”思想起源也比较早,《诗经·大雅》之《抑》篇就有句影响深远的名言:“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言之玷,不可为也。”儒家向来强调慎言,《论语·为政》篇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子张》篇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周易》讲“慎言”的地方也比较多,如《坤》卦爻辞“六四”说:“括囊,无咎无誉。”高亨解释说:“括,束结也。束结囊口,则内无所出,外无所入。比喻遇事缄口不言,塞耳不听,如此则无咎亦无誉。”《系辞传上》说:“言行,君子之枢机……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颐》卦《象》说:“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先哲们为什么如此提倡“慎言”呢,有人认为先哲们身逢乱世,而言语容易生乱致祸,慎言可以全身避害。此论有一定道理,但我们认为,慎言也许是出于对语言社会功用之危险性潜意识地警惕。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