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以意逆志”:从儒道佛对《西游记》渗透臆测(2)

2013-12-06 01:06
导读:第三,玄奘取经故事的儒家化还表现在佛教故事中却以儒家的伦理是非为评判事物的准则。佛教自有是非功过,如行善、打坐、化缘等,但《西游记》故事
    第三,玄奘取经故事的儒家化还表现在佛教故事中却以儒家的伦理是非为评判事物的准则。佛教自有是非功过,如行善、打坐、化缘等,但《西游记》故事中却同样崇尚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如同上文所说在元人吴昌龄的杂剧中,主要表现了唐僧对唐王的忠心;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还以“遇”、“入”、“过”、“到”为标目,如“行程遇猴行者处”、“入香山寺”、“过狮子林及树人国”等,还具有明显的游记特征,即猎奇、尚奇的痕迹。到明人杨景贤的杂剧《西游记》中,却开始转化为猴行者降妖伏怪故事了。由此,玄奘取经故事与英雄侠义故事相结合,孙行者在其中的主人公地位更显主要。如果说杂剧中的降妖故事宗教色彩还很浓厚的话,到百回本小说中,许多降妖伏怪故事已经变成了出于“仁义”之心的援手相助。最为明显的是以“仁义礼智信”来评判人物的是非曲直。如,常常评价孙悟空是“有仁有义”的美猴王。给唐僧也冠之以“忠心赤胆大阐法师”。孙悟空斥责“南山大王”说:“这个大胆的毛团!你能有多少的年纪,敢称南山二字?李老君乃开天辟地之祖,尚坐于太清之右;佛如来是治世之尊,还坐于大鹏之下;孔圣人是儒教之尊,亦仅呼为夫子。你这个孽畜,敢称什么南山大王,数百年之放荡!”(八十六回)正如拙作《试论〈西游记〉中的三教合一》所说,《西游记》虽然具有明显的三教合一倾向,但其中儒、释、道三家并非平分秋色,而是“儒为立本”,其中无处不渗透了儒家的文化精神。儒家的是非标准也就是《西游记》中评判人、事的是非标准。(注:兰拉成.《西游记》“三教合一”思想分析,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J]2004年3期。)P29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总而言之,玄奘取经故事在流传过程中,文人的染指使其与猴子的故事联系在一起,使得情节更加丰富热闹;同时,也是他们将佛教教义、儒家的政治与文化诸因素带了进来,使它赋有了“主义”,更好地发挥说教作用。至此,玄奘取经故事已发展为“西游记”故事,也文人化了。


        三、“三教圆润”与道教教义的渗入


    明人袁于令《西游记题词》中说:“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生之处而引伸之,何境不通?何通不洽?而必问玄机于玉匮,探禅于龙藏,乃始有得于心哉?”(注: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P223清人张含章在《西游正旨后跋》中也说“窃拟我祖师托相作《西游》之大意,乃明示三教一源”(注:朱一玄、刘毓忱.西游记资料汇编[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2。)P339说明清人早就提出《西游记》表现“三教圆润”或者“三教合一”的说法。但在清代,人们一度把《西游记》的著作权归于邱处机,到今天还有许多人极力证明它是道士之作。从而出现了邱处机的徒弟说;“华阳洞天主人”考证出来的陕西籍道士说等等。(注:分别参见李安纲相关论著;胡义成.全真道士闫希言师徒是今本《西游记》定稿人[J]新疆:昌吉学院学报,2003。)总之,许多人认为《西游记》的最后作者肯定是道门中人。他们似乎都考证严密,言之凿凿。事实上,所谓考证也都不过是以意逆志。我们认为《西游记》中一切道教人物与故事都是猴子故事带来的。当然,最早的猴子故事似乎也与道教没有多少关系。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记述很简单:
    行经一国已来,偶于一日午时,见一白衣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否?”法师合掌曰:“贫僧奉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秀才曰:“和尚生前两回去取经,中路遭难;此回若去,千死万死。”法师云:“你如何得知?”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我今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法师应曰:“果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当便改呼为猴行者。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对猴行者的经历语焉不详,只说他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下文也只说“历过世代万千”,再就是《入王母池之处第十一》有:“我因八十年代百风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年定是不敢偷吃也。”有偷蟠桃的事,却无具体经过。但已与道教人物发生了联系。在《二郎神锁齐天大圣》杂剧中,“大闹天宫”的内容则更加具体:“我听知的太上老君,炼九转金丹,食之者延年益寿。吾神想来,我摇身一变,化作一个看药炉的仙童,扳倒药炉,先偷去金丹数颗,后去天厨御酒局中,再盗了仙酒数十馀瓶,回到于花果山水帘洞中,大排@(14)会,庆赏金丹御酒,岂不乐哉!不怕天符玉帝差,吾身忿怒夯胸怀。”在此剧中,除了主角二郎神外,还提到了元始天尊、乾天大仙、驱邪院主、巨灵神、梅山七圣、天丁神、鬼力等道教神仙。即是说,该剧完全是一部道教故事。相同之处仅仅是猴行者和齐天大圣都是猴子精。
    正如上文所说,说书艺人或染指玄奘故事的文人为了丰富故事情节、吸引听众读者,将两个不相干的故事嫁接在一起,逐渐成为一个故事。从而,它就与道教人物、道教故事联系在一起了。猴子及其相关的道教故事也就成为玄奘收取经故事的一部分。不一定要作者是道士才能加入道教人物与故事。
    接下来要解决的问题却比较棘手,即百回本《西游记》中所出现的大量道教术语及部分诗词是从哪里来的?小说的最后编定者为什么要在佛教故事中加进道教的教义?这位编定者莫非真是道士?
    事实上,今天人作出道士猜测的依据主要是作者的知识结构。即只有道士才熟悉道教相关知识,并推崇道教的神仙。但是,知识结构并不能说明一个人的身份,在明清之际三教合一思想盛行的时代,尤其是这样。翻阅道教史,我们很容易注意到明代龙门派的柳华阳。如果最初还是由“华阳洞天主人”联想,再进一步细究他的思想,也会发现:柳华阳原是僧人,后拜伍冲虚为师,著有《金仙证论》、《慧命经》。他提倡仙佛合宗,曾以道释佛,以金丹释禅宗。(注:参见孔令宏.中国道教史话.[M].石家庄: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P345这些的确还符合《西游记》作者的知识结构及思想的要求。但是,在没有其它确证的情况下,我们还不能如此轻率地下结论说柳华阳就是《西游记》的最后改定者。相反,柳存仁等使用《西游记》中的道教术语来考证它与全真教的关系的推理(注:参看柳存仁.全真教和小说西游记[J]香港:明报月刊,1985;王国光.西游记别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0。),我们却能找出许多反证。试举一二例说明: 本文来自中国科教评价网
      1.前三三与后三三
    的确,这是《周易参同契》、《悟真篇》等道教经典中的常用术语。但是,就宋元明三朝的文人、僧侣著作中也十分常见。如宋人邹浩诗云:“红柿鸟残无此意,前三三与后三三。”(注:宋邹浩.示仁仲,道经乡集卷十四[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叶梦得诗云:“平生术九九,晚识前三三。”(注:叶梦得.游南峰寺诗并序.曹学quán@⑦.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二十八[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释真净诗云:“未能真与佛同龛,且向途中息草庵。勿谓无心便休去,前三三有后三三。”(注:释真净.滁州全椒塔院鉴上人邀宿草庵,曹学quán@⑦.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二十八[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耶律楚材诗云:“抛梁南底个,因缘@(15)好参,试问助缘多少众,前三三与后三三。”(注:耶律楚材.万寿寺创建厨室浪著上梁文六首.其二,湛然居士集卷十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僧圆胜诗云:“抛梁南瓶钵,生涯共一龛。试问龙蛇今几种?前三三与后三三。”(注:僧圆胜.崇安寺重修三门上梁文,金李俊民。@⑩靖集卷十一[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外,《东坡全集》、《五灯会元》等都多次使用过“前三三与后三三”。这些诗人都非道士,我们由此可以说该术语并非道教专用术语。
      2.铅汞龙虎
    它们是道教内丹术的核心术语。同样,它也出现在宋元明三朝的文人、僧侣著作中。《朱子语类》就有“譬如修养家之铅汞龙虎,皆是我身内之物,非外在也。”(注: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九[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鹤林集》卷二十七《答游景仁书》中说:“读谷神赋如龙虎要诀、铅汞密旨。”(注:宋吴泳.答游景仁书,鹤林集卷二十七[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最像道教之作的是《东坡全集》中的一段话:“知此则知铅汞龙虎之说矣。何@⑨铅?凡气之谓铅。或趋或蹶或呼或吸或执或击,凡动者皆铅也。肺实出纳之肺为金、为白虎,故曰铅,又曰虎。何@⑨汞?凡水之@⑨汞。唾、涕、浓、血、精、汗、便利,凡湿者皆汞也。肝实宿藏之肝为木、为青龙,故曰汞,又曰龙。古之真人论内丹者曰:‘五行颠倒术,龙从火里出,五行不顺行,虎向水中生,世未有知其说者也。’方五行之顺行也,则龙出於水,虎出於火,皆死之道也。”(注:苏轼.续养生论,东坡全集[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元人陈栎说:“坎离水火铅汞龙虎,虽互换有异名,实只精气二者而已。”(注:元陈栎.月鼎衍义,定宇集卷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龚@⑤诗曰:“泥途久甲子,铅汞方既济。”(注:元龚@⑤.赋圆荷分韵得细字,存悔斋稿[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明人郑善夫诗云:“爵服既不情,铅汞亦我诬。”(注:明郑明善.须溪除日,曹学quán@⑦.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八十三[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元释念常在《佛祖通载》对龙虎、婴儿、姹女、铅汞、丹炉等都有自己的解释。难道这些著作都是道教著作?这些文人、和尚都是道士?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发布)

      3.黄婆与刀圭
    在《西游记》中,黄婆与刀圭都代表沙僧。它们也都是道教炼丹术语。但是,在宋元明的著作中同样常见。《竹友集》卷二有:“玉石落落不满房,黄婆居中补四方。”(注:宋谢迈.吴民载弃意堂,竹友集卷二[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陈渊诗云:“阳明连络四友中,胃气由来处处通。但使黄婆能饱饭,客邪端的不须改。”(注:宋陈渊.三绝句寄几先,默堂集卷七[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元人吴澄《寄题医士陈氏意齐》诗云:“百千万变十三科,泥古方书柰病何?看取慈亲求赤子,有如姹女籍黄婆。重轻按举精思巧,加减称停居法多。此妙不传君独得,可能纸外觅机佗。”(注:元吴澄.寄题医士陈氏意齐,吴文正集卷九十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要是没有题目的提醒,这几句诗的确容易被当成道教炼丹诗。事实上,黄婆与刀圭在医书中使用更普遍,无须一一引证。还是在文人和佛家著作中进行举证。沈周《白云山樵歌》:“…凡火不能@(16),却使火龙水虎相煅炼,黄婆鼎中七七始成齐。”(注:明沈周.白云山樵歌,石田诗选卷四[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李梦阳《寿见图歌》有云:“丹砂我炼寻黄婆。”(注:李梦阳.寿见图歌,空同集卷二十二[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王志庆《殷尧藩中元日看诸道士步虚诗》云:“倘若赐刀圭药,还留不死名。”(注:王志庆.殷尧藩中元日看诸道士步虚诗,古俪府卷八[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宋释赞宁《进高僧传表》中有:“或示刀圭,执南箕而簸扬。”(注:宋释赞宁.进高僧传表,宋高僧传[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这些诗文也说明了黄婆、刀圭并非道教所独有的专用术语。
    我们以上列举当然也不能直接说明《西游记》的最后改定者就不是道士,但是,它们却能够说明宋元明时的文人的知识结构。即,在“三教合一”已成为当时显眼的文化思潮时,无论是文人还是和尚来改编《西游记》,都不会出现对道教内丹术知识欠缺的现象。因而,在玄奘取经故事与猴子的故事联姻,道教故事已成为它的一部分后,受“三教合一”思潮影响,这位改写者按照中国古典小说的习惯,对玄奘取经故事使用道教某些术语评论是很自然的;有时还直接引用道教诗歌来作小说的留文或回首回末诗,这都不应有所奇怪。这些文字有时明显牵强附会,与正文故事不相容,它们也不能改变《西游记》故事的性质——以和尚取经故事为主的佛教小说。因此,我们认为《西游记》中的道教内容是最后附加上去的。它应该是对《西游记》的最后的加工。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结语
    《西游记》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演义成为故事,又在民间长期广泛流传最后才定型成书的。因为它的故事原形正是一个宗教行为,它从开始就蕴涵着丰富的宗教文化。所以,这个历史事实在故事化的过程中,不断有宗教教义渗透。它们渗透的轨迹正好与小说的成书过程相对应。也就是说,小说原形玄奘取经故事本是佛教事迹,它被故事化以后,它本身所已孕涵了佛教的教义被有意识的突现。尤其是文人染指,强化说教意图,儒家文化全方位地渗透。道教故事的加盟是从玄奘取经故事与猴子故事联姻开始的,道教教义的渗透却是三教圆润思潮的结果,应当最晚。因此,佛、儒两家文化与小说故事已是水乳交融,不露痕迹,道教教义却只在留文与回首回末出现,与故事不大相容,往往穿凿附会,附加的痕迹明显。它便呈现为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百回本。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礻右韦
    @②原字左山右上免去儿中比下兔
    @③原字左山右佥
    @④原字左忄右宗
    @⑤原字左王右肃的繁体
    @⑥原字左日右句
    @⑦原字左亻右全
    @⑧原字左刺去刂右攵
    @⑨原字左言右胃
    @⑩原字上艹下壮
    @(11)原字左王右禹
    @(12)原字上罗去夕下外厂内剡
    @(13)原字左忄右西
    @(14)原字上竹下廷
    @(15)原字上冖下取
    @(16)原字左火右气的繁体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西游记》:从小说向影视的转型(1)学毕业论文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