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吴承恩著《西游记》新证(1)学毕业论文(2)

2013-12-11 01:16
导读:二、《赠张乐一》与明代心学思潮 关于《赠张乐一》诗的写作时间,未有确切记载,张乐一当为吴承恩之一友人。诗中处处反映了作者反对放纵主体,要

二、《赠张乐一》与明代心学思潮
  关于《赠张乐一》诗的写作时间,未有确切记载,张乐一当为吴承恩之一友人。诗中处处反映了作者反对放纵主体,要求明心见性,强调以自省的方式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的伦理思想。这种思想基调是阳明心学“心即理”、“心外无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等哲学思想。因此,全诗所透露出来的作者思想与明代心学思潮存在着明显的一致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对“猿惊象醉”、放纵主体的批判。阳明心学认为,“君子之所谓洒落者,非旷荡放逸、纵情肆意之谓也,乃其心体不累于欲,无人而不自得之谓耳。”(注:《答舒国用》,《王阳明全集》19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儒家传统中被肯定的“洒落”不是指肆意放荡,无所顾忌,而是指在道德完善前提下心灵自由的一种特征,是摆脱了一切声色货利的占有欲和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而达到的超越限制、牵扰、束缚的人生境界。因此,王学诸子一方面追求洒落自得、无滞无碍的境界,强调主体人格;另一方面也主张戒慎恐惧,注重伦理精神,反对放纵主体和脱离道德修养的洒落,希望在伦理道德的规范下达到一种超脱一切得失荣辱的人生境界。阳明心学这一特点在《赠张乐一》诗中得到较为清晰的体现。吴承恩对张乐一“所乐在于一”、“平生无他长”之以平常心求乐表示肯定和赞扬,同时很自然地联想到“世人嗜好苦不常,纷纷逐物何颠狂”的社会现状。在作者看来,主体意识和自私欲念是一对形影不分的孪生兄弟,“张君”与“世人”的思想和行为都体现了一种对主体意识的呼唤,都要求按照自我心中之“所乐”去处物行事,以达到一种任心而为,率性而行的人生境界。但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张君”能够“所乐在于一”,而“世人逐物”却达到了“何颠狂”的程度,走向了放纵的极端。这种放纵主体的倾向,必然引起私欲的膨胀,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对功名利禄、富贵荣华的狂热追求。这一点却是作者极力批判的。吴承恩对芸芸众生颠狂逐物而引发的“猿惊象醉无束缚,心如飞鸟云中翔”的状态表示否定,认为主体意识不应脱离道德的轨道任意驰骋,而应将其纳入伦理的规范,才能避免“多歧自古能亡羊”的结局。而吴承恩在这几句诗中所流露出来的一方面肯定主体意识,一方面又反对主体毫无限制地放纵的思想,正是《赠张乐一》诗与明代心学思潮相契合的一个层面。 大学排名
  第二,对“灵台拂拭”、人格自我完善的强调。根据阳明心学,“君子之学以明其心。其心本无昧也,而欲为之蔽,习为之害。故去蔽与害而复明,非自外得。心犹水也,污入之而流浊;犹鉴也,垢积之而光昧。”(注:《别黄宗贤归天台序》,《王阳明全集》23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人心本然之体如水如镜,但现实的人心因受物欲之蔽,产生了私我的意识。那么,怎样才能去除私欲,达到人格的完善呢?从理论上讲,人格的道德完善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伦理束缚的方式达到道德的强制完善,一是以伦理自省的方式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这正是程朱理学与明代心学在伦理观上的主要分歧。阳明心学认为,“心外无理”,强调“良知”的主观性,在道德修养上主张不应向外求理,而应反求诸心,用加强内心修养的方法去体认天理。只要“明心见性”(注:《答顾东桥书》,《王阳明全集》4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反身而诚”,复得本体明净,就能实现主体意识与伦理意识的和谐统一,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在本心固有的伦理观念规范下最大限度地弘扬主体人格。吴承恩在批判了“猿惊象醉”“心如飞鸟”的主体放纵意识之后,自然会让我们感到迷惑,怎样才能在发挥主体意识的同时又能避免自私欲念的膨胀?因此,诗中紧接着又提出“清宁天地合方寸,妙含太极生阴阳。灵台拂拭居中央,殊形异状难遮藏”,认为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的高扬所带来的私欲膨胀,必须通过不断的自我修炼,完养此身,才能达到自身人格的完善。诗中作者以“方寸”之“小”而喻人心,认为心之于人,当如“方寸地”之于“天地”,却能“妙含太极生阴阳”,包含着天地万物之理,包含着阴阳交替的宇宙根本规律,进而也包含人类社会上下、君臣、父子、夫妻间仁、义、礼、智的伦理观念。也就是说,宇宙的本体,伦理道德观念都存在于“心”。所谓“灵台拂拭居中央”,“灵台”即“灵府”,《庄子·德充符》:“不可入于灵府”(注:[清]王先谦集解《庄子集解》35页,上海书店,1986年版。),灵府,指心灵。“郭云:‘灵府,精神之宅也’”(注:[清]王先谦集解《庄子集解》35页,上海书店,1986年版。)。这句诗隐括着人必须时刻运用“心”中所固有的是非准则、道德标准去规范和约束自己,“拂拭”私欲之昏蔽,去其心之不正以归于正。只有这样,才能使“殊形异状难遮藏”,使形形色色的邪恶无藏身之地,最终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与洒落,达到“吉凶倚伏视诸掌,指挥进退知存亡”的人生境界。这便是《赠张乐一》一诗受明代心学思潮影响的第二个层面。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三、《赠张乐一》与《西游记》
  明确了《赠张乐一》与明代心学思潮的关系以后,我们再从思想和语言上来考察《赠张乐一》与《西游记》之间的一致性。
  在思想上,《赠张乐一》与《西游记》的一致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第一,这种一致性表现为对“猿惊象醉”的批判与“心猿意马”的否定。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叙及《西游记》主旨时指出:“假欲勉求其大旨,则谢肇淛(《五杂俎》十五)之‘《西游记》曼衍虚诞,而其纵横变化,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其始之放纵,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归于紧箍一咒,能使心猿驯服,至死靡他,盖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数语,已足尽之。”(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133页,齐鲁书社,1997年版。)“求放心”语本《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求,哀哉!”(注:《孟子·告子章句上》,《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十一·孟子注疏》310-3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注:《孟子·告子章句上》,《十三经注疏》整理委员会整理,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十一·孟子注疏》310-3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所谓“求放心,”大致相当于王守仁的“致良知”(注:《传习录中·答陆原静书》,《王阳明全集》6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实质上强调的是把失落的“仁”、“义”等伦理观念纳入主体意识,以实现人格的道德完善。在《西游记》中“马猿合作心和意,紧缚牢拴莫外寻”(注:《西游记》45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紧闭牢拴休旷荡,须臾懈怠见参差”(注:《西游记》706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表达的也就是这个意思。《西游记》主张对“心猿意马”“紧缚牢拴”,与《赠张乐一》中对“颠狂逐物”所导致的“猿惊象醉”的批判在思想上是完全吻合的。

(科教作文网 zw.nseac.com整理)

  第二,这种一致性还表现为要求“灵台拂拭”与主张“明心见性”。《西游记》作者的本意就是通过唐僧师徒西行取经的形象化故事,敷衍“明心见性”、“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注:《西游记》91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的微言大义。这一点正是作者寻找的一种既能发挥主体意识,又能避免自私欲念的方式。书中写道,“灵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注:《西游记》1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注:《西游记》651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这些思想表明孙悟空、猪八戒、唐僧分别从猴王、野猪精、玄奘到斗战胜佛、净坛使者、旃檀功德佛,正是他们修心向善,格物致知的结果。唐僧师徒取经的主要目的,就是“求放心”,把已经失落的“仁”“义”等伦理观念及善良本心重新纳入主体意识,就是在普救众生的同时达到自身人格的完善。《赠张乐一》中“清宁天地合方寸,妙含太极生阴阳。灵台拂拭居中央,殊形异状难遮藏”表达的也正是这个思想。
  在语言上,《赠张乐一》与《西游记》的一致性也主要体现为两个层面。
  第一,在语言的运用上,《赠张乐一》与《西游记》有颇多相似之处。如《西游记》中有孙悟空求仙学道的“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注:《西游记》7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赠张乐一》中有“清宁天地合方寸,……灵台拂拭居中央,……”;《西游记》中孙悟空“心猿意马”,“逐日家无拘无束,自在逍遥”(注:《西游记》12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赠张乐一》中有“猿惊象醉无束缚,心如飞鸟云中翔”;《西游记》中有“得清凉,光皎洁,好向丹台赏明月”(注:《西游记》10页,岳麓书社,1987年版。),《赠张乐一》中有“举头忽见天上月,金波一片□流光,散彩皎皎分千江”等等。类似这样的似出一人之手的语句在两者中还可找到一些。
内容来自www.nseac.com

  第二,在语言风格上,《赠张乐一》与《西游记》中的诗歌都具有清雅流丽、酣畅自然、如行云流水的语言特点。吴承恩的诗歌风格,据天启《淮安府志》:“吴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清雅流丽,有秦少游之风。”(注:刘荫伯《西游记研究资料》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陈文烛《吴射阳先生存稿叙》也论其诗歌曰:“今观汝忠之作,缘情而绮丽,体物而浏亮,其词微而显,其旨情而深。……沉辞渊深,浮藻云峻,文潜之后,一人而已。”(注:刘荫伯《西游记研究资料》13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赠张乐一》就较为典型地体现了吴承恩诗歌的这样一种语言风格,而《西游记》中的诗歌清雅流丽,酣畅自然,与《赠张乐一》一诗的语言风格十分类似。
  综上所述,既然《赠张乐一》是受明代心学思潮影响的结果,《赠张乐一》与《西游记》在思想及语言上存在着多方面的一致性,而《西游记》与明代心学思潮的密切关系又是学术界公认的,那么,我们就不难推断二者极有可能出自一人之手。在此基础上,结合《淮安府志》等相关文献,我们还是应该确认《西游记》的著作权当属吴承恩。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西游记》百年研究:回视与超越(1)学毕业论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