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西游记》百年研究:回视与超越(1)学毕业论

2013-12-10 01:06
导读:文学论文论文,《西游记》百年研究:回视与超越(1)学毕业论在线阅读,教你怎么写,格式什么样,科教论文网提供各种参考范例: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外宗教史、交通史上的一大奇迹,在

  玄奘西行取经是中外宗教史、交通史上的一大奇迹,在这一“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的奇迹身后,既产生了诸如《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这样的纪实性作品,也催生出了《西游记》这样的虚构性小说。伴随着其传播与接受,《西游记》研究渐成风气,现存最早的版本明金陵世德堂本的陈元之序堪称第一篇对《西游记》作出比较精到分析的文章。自明至今,薪尽火传,《西游记》研究成为古典文学研究中一块丰厚的园地,但有明及清一代,始终以序跋、评点为主,个别论述虽不乏真知灼见,但就整体而言缺乏系统性与理论深度。历史演进至二十世纪,随着西学东渐的浪潮以及文学界、小说界革命的逐步推进,《西游记》得到许多现代学术先驱者的关注,从此步入其现代学术研究的进程。百年以来,学者们在《西游记》研究这片沃土上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的成绩。前有古人,后有来者,站在二十一世纪新的起点上,返观上一百年的《西游记》研究历程,瞻望今后的研究前景,是我们在这个世纪之初所应进行的一项继往开来的迫切工作。
  

                                                        一
  二十世纪《西游记》研究的百年历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自二十世纪初至中叶,是《西游记》现代学术研究的开创期,以鲁迅、胡适、郑振铎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以新的价值观念与批评标准对《西游记》进行阐释与定位,筚路蓝缕,功不可没。第二期自二十世纪中叶至七十年代末,是《西游记》研究的单一化时期,由于受特定政治气氛影响,研究偏重于思想主题的探寻,且多以社会学批评甚至阶级斗争学说图解《西游记》,成果相对较少。第三期为八十年代初至世纪末,是《西游记》研究走向全面繁荣的时期,其特征有二:一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反思与质疑,提出了许多新见;二是走向多元化,涉及到多个角度多个方面,且多有争鸣之作,时闻辩驳之声,在良好的学术氛围中把《西游记》研究推进到了新的学术高度。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编辑发布)
  在第一个时期中,代表性的学者及论著有: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及《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有关论述,胡适《西游记考证》与郑振铎《西游记的演化》等文章,及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日本东京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有关部分,另外还有陈寅恪、袁珂、汪浚等学者也对《西游记》作了一定论述。他们从作者、版本、人物、情节、主题、艺术等各个方面,对《西游记》进行阐释与研究,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如鲁迅与胡适共同确定了《西游记》的作者为明淮安人吴承恩;鲁迅提出《西游记》的祖本为杨本,郑振铎则提出永乐本说,孙楷第对现存的《西游记》版本作了详尽而精到的鉴别与著录,提出了许多创见;鲁迅与胡适分别提出了孙悟空原型的“国货说”与“进口说”;郑振铎则对西游故事的演化作了详细的归纳与论述;陈寅恪从比较文学的视角对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物的原型作了新的探讨;等等。当然,由于当时资料限制,他们在一些问题上的论述难免有片面甚至错误之处,但瑕不掩瑜,他们垦拓了《西游记》现代学术研究的处女地,为以后研究的逐步走向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至二十世纪中叶,《西游记》研究进入第二阶段。1957年作家出版社编辑出版的《西游记研究论文集》集中代表了1949-1957年这一段时间的研究成果,从其中所收的文章可以看出,最明显的变化是研究方法,这一时期更多地是从社会历史批评的视角对《西游记》进行解读。1954年张天翼发表《“西游记”札记》一文,首次把《西游记》中的神魔斗争与现实社会中的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斗争联系起来,并提出孙悟空大闹天宫象征农民起义以及孙悟空后来成为投降派的观点。这一研究方法被誉为“撇开了一切玄虚、歪曲的旧说,用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西游记》的客观因素”,“应该是研究《西游记》以至其他一切神话小说的准则”。自此,唯物主义的社会学批评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研究方法,在此方法指导下,研究者们对诸如吴承恩的思想性质、孙悟空的阶段属性、小说主题的进步意义等问题作了较有意义的探讨,从发表文章的数量看,是相当可观的,这也从一个方面表明了《西游记》研究队伍的发展与壮大。但相对而言,由于受特定政治环境的影响,此时的研究范围较为狭窄,方法也较为单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时的研究,并对后来产生了不良影响。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整理)

  进入八十年代后,《西游记》研究呈现出全面复兴与繁荣的景象。1982年10月第一届《西游记》学术讨论会在江苏淮安——连云港举行,会议议题涵盖了《西游记》研究中的诸多方面,如思想倾向、艺术成就、版本流变、故事来源以及吴承恩的生平、思想、创作等,次年编选出版的《西游记研究》是这次大会成果的集中展示,代表了本时期取得的初步成绩,昭示了《西游记》研究突破前一时期的狭小格局,走向全面、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随后全国性的学术研讨会在各地持续不定期召开。与此同时,港台及海外的研究成果被大量介绍进来,台静农、糜文开、张静二、柳存仁、夏志清、余国藩、杜德桥等对《西游记》的版本、人物、本源等方面都作了富有意义的研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学者,从三、四十年代的长泽规矩也、小川环树一直到八九十年代的矶部彰、中野美代子,几代学者在《西游记》研究上付出了大量心血,其中如太田辰夫对《西游记》成书过程及版本源流的追索,矶部彰对孙悟空及猪八戒形象的形成过程的考察,都显示出深厚的学术素养和扎实的文献功底,有力地刺激和促进了国内研究的发展。对《西游记》译介与传播情况的研究也陆续得到许多学者的注意,其中王丽娜成绩较著。
  这一时期发表的《西游记》论文数量及质量均非前两个时期可比,并涌现出许多有见地、有思想的优秀文章,如章培恒、张锦池、赵国华、吴圣昔等学者的一系列文章,同时专著出版增多,较有影响的如胡光舟《吴承恩和西游记》、朱一玄等《〈西游记〉资料汇编》、苏兴《吴承恩年谱》及《吴承恩小传》、张静二《西游记人物研究》、余国藩《西游记论集》、李时人《西游记考论》、张锦池《西游记考论》等。综观八十年代以来的《西游记》研究,明显呈现出两个相辅相成的特征:一是反思性。在涉及小说的作者、版本、主题、宗教意识等各个方面都对前人的成果重新进行思索,并提出许多反拨性的观点,如八十年代初由章培恒发端的作者讨论,版本研究的重新得到重视,八十年代后期兴起的主题探讨等,都对已有的成果作了新的评价和认识。二是多元化。不仅在前人已涉足的领域中有了新的收获,也开拓出了一些新的学术领地,如从比较文学和跨文化的角度加以观照,运用神话学、人类学等新理论与方法进行批评,等等。这样,《西游记》研究借思想解放之东风,得文化交流之便利,逐渐形成了中西打通、内外融汇之势,互通有无,互相启迪,在开放的对话环境中大步走向二十一世纪更高的学术境界。

(科教作文网http://zw.ΝsΕac.cOM编辑)


  

                                                   二
  百年《西游记》研究之所以一脉相承,不绝如缕,即使在曲折行途中依然显示出向前推进的态势,乃是因为在研究进程中不仅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合奏,更有立场相左针锋相对之争鸣,思想与观点的切磋与撞击激发了《西游记》研究的活力,并使其一直保持了自我纠正、自我更新的能力。由于小说内涵的丰富性、形式的奇幻性以及解读的多元性,在百年研究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经久不息的论争热点,概而言之,约有以下四点:
  一是作者之争。二十世纪的《西游记》作者研究是以吴承恩作者地位的确立为肇端的。《西游记》明刊本不题撰人,至清初汪象旭《西游证道书》始以为丘处机作,后吴玉搢据明天启《淮安府志》及小说中的淮安方言推断作者为吴承恩。二十年代初鲁迅据历代《淮安府志》及钱大昕、纪昀、丁晏、吴玉搢等的记载,确定吴承恩为《西游记》的最后加工者。应该说,鲁迅勾索古籍,排比众说,所下的结论还是相当谨慎的,也因此得到了当时大多数学者的认同,自此国内学术界基本上接受了这一说法。在当时虽有人提出不同看法,如1933年俞平伯在《驳〈跋销释真空宝卷〉》中即对此提出质疑,然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但在海外及台湾学者中,如田中严、太田辰夫、矶部彰、杜德桥、余国藩、张静二、郑明娳等,则对吴承恩著《西游记》一说持保留、怀疑甚至否定态度。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章培恒率先发表《百回本〈西游记〉是否吴承恩所作》一文,提出现有材料并不能证明吴承恩确为《西游记》的作者,打破了国内学术界多年以来在这一问题上的沉默,引发了一场关于作者问题的大讨论。按诸学者争论的出发点并结合其研究方法,可把有关讨论概括为吴承恩说、丘处机说、陈元之说三大说。否定吴承恩著作权的有章培恒、杨秉祺、李安纲、黄霖诸人,维护者则有苏兴、刘怀玉、钟扬、杨子坚、陈澉、刘振农、蔡铁鹰等。重提丘处机说的主要是海外及台湾学者,如张易克、柳存仁、陈敦甫、陈志滨,国内倡此说者有金有景,吴圣昔则大力反驳。陈元之说的提出是伴随着对“华阳洞天主人”的研究而出现的,九十年代以后,有些研究者在否吴、否丘的基础上,把作者人选的范围转向陈元之,重新审视华阳洞天主人、陈元之、作者三者的关系,提出陈元之即华阳洞天主人即作者三位一体的观点。首倡此说者为陈君谋,对之作了更深刻论述的是张锦池,但此说在提出新论的同时,也面临着反驳,如廉旭、吴圣昔、宋克夫等都对此提出驳议。在这三大说中,吴承恩说仍不易轻易否定,丘处机说与小说文本有凿枘不合且难以自圆其说之处,陈元之说富有创见,但陈元之显非真名,其人究竟为谁,仍是一个谜。可见,作者问题的真正解决还有待于学者们更深入地思考与研究。 (科教作文网http://zw.nseAc.com)
  二是祖本之争。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郑振铎、孙楷第等就对《西游记》的祖本问题作过初步探索,虽得出了一定结论,但限于当时资料,未能作出详细分析与论证。1949年以后至八十年代以前,《西游记》版本研究几乎停步,但海外汉学界却成绩卓然,如杜德桥、柳存仁、太田辰夫等都为此付出了心血,其成就于八十年代后介绍进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国内学术界在这一研究上的缺陷。八十年代后,国内学者在祖本问题上的讨论也热烈起来,迄今为止,形成了以下七种代表性说法:1、杨本说。首倡者为鲁迅,赞同者有陈新、赵伯英,持不同意见者有胡适、郑振铎、小川环树、黄永年、陈澉、吴圣昔等。2、永乐本(平话本)说。首倡者为郑振铎,赞同者有杜德桥、胡光舟、邢治平、曹炳建、苏兴等,持不同意见者有吴圣昔。3、朱本说。首倡者为长泽规矩也,赞同者有柳存仁、陈君谋、朱德慈,持不同意见者有胡适、孙楷第、杜德桥、黄永年、李时人、吴圣昔。4、“前世本”说。首倡者为吴圣昔,李时人认为在世本之前有一个吴本流传,与该说类似。5、《西游原旨》说。首倡者为金有景,持不同意见者有吴圣昔。6、《西游释厄传》说。首倡者为王辉斌,持不同意见者有吴圣昔。7、词话本说。首倡者张锦池,赞同者有程毅中。相比之下,前三说虽历经数十年,仍不失其生命力;前世本说较为模棱两可;《西游原旨》说与《西游释厄传》说存在明显的附会处;词话本说有新见,也有较大可信度。但显然,其中任何一说想获得普遍认同都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这一问题学者们仍需付出更大努力。
  三是孙悟空原型之争。这一问题的提出与试图解答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的,延续至今而仍然聚讼纷纭。综观近百年研究,可归纳为“国货”说、“进口”说、“混血”说、“佛典”说四种主要观点。二十年代,鲁迅最早提出孙悟空与《古岳渎经》中的无支祁有渊源关系,胡适则认为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的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这两者后来分别被称作“国货”说与“进口”说。在二三十年代,“进口”说占绝对优势,陈寅恪、林培志等也持此说。五十年代以后,由于受政治的影响,“进口”说被作为民族虚无主义观点受批判,“国货”说则被机械沿袭下来,除吴晓铃《西游记和罗摩延书》一文外,几无人对这一问题作认真研究。七十年代后期,季羡林重提哈奴曼说,以此为起点,孙悟空原型讨论又热烈起来。综观这二十多年来的研究,由鲁迅和胡适首倡的“国华”说和“进口”说仍有人坚持并作了新的补充、论证甚至一定程度的修订,此时的“国华”说已不限于无支祁,“进口”说也不限于哈奴曼,二者范围扩展到中国古典文学和印度文学中与孙悟空形象有关连的其他形象,如张锦池《论孙悟空的血统问题》提出孙悟空形象孕育于道教的“听经猿”,赵国华《论孙司空神猴形象的来历》则提出孙悟空形象来源于《六度集经》中《国王本生》中的小猕猴,这两篇文章堪称是主张“国货”说与“进口”说的力作。“国货”说的代表人物还有刘毓忱、李时人、萧相恺、陈应祥等,“进口”说的代表人物还有季羡林、顾子欣、巴人、陈邵群等。此外,又出现了两种新的重要观点,一是“混血”说,代表人物有蔡国梁、萧兵等,认为孙悟空是既继承无支祁形象,又接受哈奴曼影响的“混血猴”;一是“佛典”说,由日本学者矶部彰首先提出,认为孙悟空形象来自于密教佛典中的护法神将。另外,还有的研究者提出其他原型“人选”,如夔、夏启、释悟空、《穆天子传》中的猿猴、钱塘君、目连等,都可聊备一说。应该说,孙悟空原型问题是一个多层面而需要逐步核理的学术难题,它涉及到孙悟空与百回本之前的取经故事中的猴行者的关系,也涉及到猴行者与其原型的关系,然后才是孙悟空与这一原型的关系,在这一问题上,思想的层次清晰条理与论证的严密逻辑是不可或缺的,而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只有李时人、赵国华、矶部彰等极少数学者注意到这一点,我们期待着研究者能从这一方面作出更精确的论述。

(科教范文网http://fw.nseac.com)

  四是主题之争。这是《西游记》研究中持续时间最长、也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热点,就总体性质而言,可归纳为哲理性主题说、宗教性主题说、社会性主题说三类。明清时期的评论者主要是从哲学、宗教两个角度进行论述,至二十世纪初,许多学者开始否认《西游记》有明确主题,这一看法至鲁迅、胡适作了系统论证与发挥,二者都批判了宗教视角的阐释,认为《西游记》实出于游戏,并无微言大义,这些观点在八十年代以后得到了遥远的回应。五六十年代,随着历史唯物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主导地位的确立,研究者几乎毫无二致地认为《西游记》具有一个社会性甚至政治性主题,这一研究方法与结论至八十年代以后都有学者在坚持,但作了更深入论述,且注重从更为广泛的社会背景、时代思潮等方面来探讨。八十年代以后,《西游记》主题研究又出现了向哲理与宗教回归的双重趋向,从研究思路和观点的演变看,它是明清《西游记》主题研究的发展,也是对五六十年代以来社会性主题充斥学界的反拨,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主题研究现状的反思。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上一篇:“大闹天宫”非吴承恩创作考--《西游记》成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