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动力学与文化传统变革的三类契机学毕业(2)
2014-08-04 01:54
导读:另一方面,也如叔本华在批评康德时指出过的,‘理解’不是概念抽象,不 应当被理解为静态的完备的柏拉图式的‘共相(Idea)’,正相反,与‘概念
另一方面,也如叔本华在批评康德时指出过的,‘理解’不是概念抽象,不 应当被理解为静态的完备的柏拉图式的‘共相(Idea)’,正相反,与‘概念 (conception)’不同,‘理解’的结果是达到直觉的、活生生的、基于切实感 受的统觉(perception)。因此,‘理解’是随着主体在生活世界的体验而演变 的过程,是康德所论的动态的‘经验的综合’(empirical synthesis,参阅Kant ,1800,《
逻辑学》),是我所谓的“知识过程”(汪丁丁,1998c)。
这样,我下面所讨论的‘传统’将是基于理解的演变的知识传统,这一演变 的知识传统包含生物的、社会的、与个人的三个层次。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存在交 互,例如,简单的动物行为学的‘条件反射’原理可以影响大脑皮层与这一 条件反射相关的‘概念’的神经的结构(各神经元的传导能力的差异)。又 例如,文化和精神层次关于日常生活的行为导向(减肥及锻炼身体)可以改变遗 传特征(降低以致完全消除体内的某些酶和增加其它种类的酶,并经由‘疾病’ 和‘死亡’机制的选择遗传给后代),而我评论美国‘新精神运动’的那篇 文章提供了一个更加极端的例子(汪丁丁,1998d)。
最后在这一‘引言’的结尾处应当探究的是:‘知识传统’、‘历史’、和 通常所说的‘文化传统’,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假如读者接受我上面 表述的看法,那么我们通常说的‘历史’其实必须作为伽达墨尔的‘有效历史’ 才可以对我们发生作用。同样,文化传统不是一个抽象的语词,我们的心灵必须 对之有所共鸣而不是无动于衷,因此,当我们说自己的‘文化传统’时,其实是 指每个人自己的心灵与之发生共鸣的并且被我们理解的历史。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这样,我不妨将所论的这三个概念排列如下:(1)历史,这是一个无所不包 的概念。如我曾考察过的(汪丁丁2000c),古代希腊人把一切知识只划分为两类 ---物理世界的和心理世界的,然后他们加上‘历史’---即关于物理过程 和心理过程的全部记录;(2)文化传统,这是‘历史’的一个‘子概念’。它指 称那些与特定人群的感情、理智、精神和物质生活有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历史’ ,尽管这里使用的语词‘密切’意味着一切文化都可以按不同的密切程度而与所 论特定人群发生‘交互作用’;(3)知识传统,这是‘历史’的另一个‘子概念 ’,它与‘文化传统’的交集绝不是空集,但也绝不重合。在文化传统中存在大 量不被我们理解的东西,诸如‘图腾’和‘上帝’,而在知识传统中存在大量不 会引起文化感情的东西,诸如建造游泳池的知识和‘三权分立’的知识对于 文化而言。
在知识传统里面积累和演变着的,是传统的认识主体所理解的历史,或者严 格说,是处于不断被理解的过程的历史。理解要求于理解的主体的,是‘注意力 ’,虽然引起我们注意的东西未必是我们理解的东西(例如‘上帝’与‘天道’ )。从而主体在理解的过程中必须将注意力不断重新加以配置。由于注意力是一 种稀缺资源,因此在重新配置注意力资源时,主体会受到方面考虑的影响, 也受到
政治的、文化的、技术的等方面格局的影响(参见汪丁丁2000a)。通过这 些方面的影响,前述的两个概念所代表的力量,‘历史’和‘文化传统’便对‘ 知识传统’发生了塑型作用。
虽然有如上的区分,我下面的讨论仍要侧重于‘知识’而非‘文化’的演变 。因为文化传统中那部分无法被‘知识化’的必定无法被‘理解’,从而无 法进入‘学术’的范围。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二.
知识演变的三个维度
叔本华(1813)在论及低等动物例如海星的‘理解力’时实际上是把动物感 觉器官的神经元和神经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形成的突触间相互的连接方 式及传导系数当作了‘知识’---理解力作用于环境的结果(汪丁丁,2001a) 。自然结构是最低等级的知识,如同人工智能一样,后者的定义是:机表现 出来的任何行为,只要我们无法把这些行为与人类的行为区分开来,我们就说这 些行为是‘智能’型的(Gardner,1985)。物自体,一切存在于认识主体之外的 事物,如果它们在主体的意识中呈现为某种‘结构’---各个部分之间相对稳 定的关系,那么,休谟告诉我们:这是我们感觉到的事物在我们心理世界里引发 的‘因果性联想’。而叔本华再一次令人信服地指出:休谟的‘因果性联想’是 我们判断事物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意识的幻觉的唯一根据(第一类充足 理由律)。我在另一论文中论述了 ‘稳定性’ 在叔本华这一判断中的核心作用 (汪丁丁,1996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