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动力学与文化传统变革的三类契机学毕业(5)
2014-08-04 01:54
导读:时装,可以作为例子来说明知识动力学怎样于社会现象。时装本身是‘ 物的秩序’,对多数人而言,起初不具有任何重要意义,典型如我自己保存着的 一
时装,可以作为例子来说明知识动力学怎样于社会现象。时装本身是‘ 物的秩序’,对多数人而言,起初不具有任何重要意义,典型如我自己保存着的 一面大红旗,那是文革红卫兵运动的遗物,现在十几岁的青年人不认识它, 把它当作衣服箱子的衬底。封尘许久,突然间价值观念变了,怀旧、复古、老照 片,把文革遗物都翻腾出来展览。或许是思考一段难于忘怀的历史,或许是消解 一种意识形态危机,总之,为了人际关系中发生的当下的变化而‘怀旧’了。于 是在最新潮的
服装里面出现了红色和军绿色,出现了五角星和镰刀斧头,出现了 纪念章和头像。我那面大红旗,或许会带着它独特的历史意义被裁剪成时装,变 为政治波普,追赶马路时髦。然后,它或许在马路上遇到知音---颓废派、新 左派、前卫家、知识考古学家……,全凭偶然,因为‘机遇’是历史多元性 的理性前提。那知音于是把这面红旗视为‘符号’从里面看出格外的意义,那意 义或许对现存的意义具有颠覆性,足以说服更多的人放弃现存意义---符号的 职能之一便是传递这样的反抗。最后,偏离现存均衡点的社会实践开始了,人群 被符号动员起来,批判的武器转化为武器的批判。……当新的制度确立起来时, 引发了新的意义,新的符号,和新的反抗,……。
三.
文化传统变革的三类契机
我之所以要讨论文化传统而不是知识传统或其它任何传统的变革,是因为如 第一节所论,文化传统是我们生存的条件,于是文化传统的变革可以通过第 二节所论‘知识动力学’的框架被纳入‘社会’的范围。
在我的理解中,当传统发生变革时,变革的力量,按照学原理,总是寻 找传统的薄弱环节实行突破。我把这一看法为“在传统的边缘处创新”。必 须澄清的是,成功的传统创新更主要地来自传统内部,而不是外部。因此,在传 统的边缘处创新应当理解为主要是从传统内部走向边缘,而不是外在于传统。经 济学学术传统的创新是如此,文化传统的创新也是如此。很难设想非经济学 家来实行经济学的创新,或者外国人来从事中国文化传统的转化。
(科教范文网 fw.nseac.com编辑发布) 因此当我们考察传统变革的契机时,必须明确传统的特殊性,明确说明所论 的是什么样的传统,是偏重于哪一个知识维度的传统。显然,宗教信仰的传统比 技术的传统更偏重于知识的‘价值判断’维度,而后者又比收入分配方式的 传统更偏重于知识的‘物的秩序’维度。给定了所论的传统,从知识的三个维度 便导出传统变革的三类契机。下面我仅以文化传统变革的契机为例说明这一知识 动力学原理。
‘文化’,如钱穆先生所论,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组成的人类生活世界里 ,偏重于概括精神生活,对应于偏重概括物质生活的‘文明’。基于这一判断, 文化传统是更偏重于‘价值判断’维度的传统,虽然它绝不能独立于知识演变的 其它两个维度。
文化传统变革的力量或冲动,如果是来自传统内部的话,那么按照上述的理 解,它应当是从‘价值判断’的变动引发的,这是变革的第一类契机,它来自传 统的内部。但是出于变革阻力的作用,经济学原则告诉我们,成功的变革更可能 发自传统的边缘处。也就是说,变革的冲动可能从文化传统的‘人际关系’和‘ 物的秩序’的维度产生出来,最终改变‘价值判断’。这是文化传统变革的第二 类和第三类契机。注意,这里维度的顺序并不意味着距离的远近,引发文化传统 变革的,很可能是技术的力量,例如‘船坚炮利’,然后人们才注意到制度方面 的变革要求,例如‘德先生’和‘赛先生’。如同一切现象学那样,我们必 须把变革的动因交给‘机遇’,而不是交给任何‘决定论’的机制。也因此 ,我用了‘契机’来刻划传统变革的动因。
文化传统的稳定性表现为对传统之内生活着的人而言知识的三个维度之间作 用的相互强化而不是相互冲突。例如,农业的秩序要求循环往复的创世神话作为 ‘价值判断’维度的支撑。后者又要求周期性的洪水泛滥与土地灌溉作为‘物的 秩序’维度的支撑。与这两个维度上的现存力量相适应和相互加强的,是在‘人 际关系’维度上的王权神授等级制度。因此,在任何一个长期存在的文化传统中 ,我们都应当预期某种‘超稳定结构’的运作,中国如此,印度如此,古代埃及 亦如此。即便在西方文化传统的‘线性历史’观念主导下,对太阳神的征服精神 的崇拜也必须定期地受到酒神崇拜的抑制。而西方人的‘线性历史观’则由 于东方的崛起而受到类似于酒神崇拜的抑制(不属于奥林匹斯族的酒神原本就起 源于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