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吕氏春秋》研究综述学毕业论文(2)
2014-08-16 01:07
导读: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下令确立白话为“国语”,并要求各级学校的国语统统改为白话。至此,“五四”掀起的白话文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白话文取代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下令确立白话为“国语”,并要求各级学校的国语统统改为白话。至此,“五四”掀起的白话文运动取得决定性胜利,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主导地位的文化载体。庄适《〈吕氏春秋〉选注》一书作为“学生国学丛书”的一种于1926年出版,采用新式标点符号,分段注解,间附注音字母,并译成现代白话文,反映了新时代的气息。这也是《吕氏春秋》的第一个现代白话今译选本,开启了以后大量白话今注今译作品的先河。
2.1931-1949年的《吕氏春秋》研究:新学初拓阶段
“西学东渐”促进了中国现代学术研究学科体系的建立和成长。20世纪30年代以后的《吕氏春秋》研究也明显体现了时代风气的转变,在传统学术研究继续的同时,、借鉴西方现代学术思想、方法,开始了《吕氏春秋》现代研究与传统研究的分离和新研究体系的建构。
许维遹《〈吕氏春秋〉校释》是此期校释整理工作的最高成就,是继东汉高诱《〈吕氏春秋〉注》、清代毕沅《〈吕氏春秋〉新校正》之后又一部整理《吕氏春秋》的总结性著作。它以毕沅校刊灵严山馆本为底本,参校众本,引证古籍,博采近代各家的最新成果,采真削繁,并多出己见,书末还辑录历代各家对《吕氏春秋》的评语,是毕沅之后百余年来吕书校释整理研究的结晶,为《吕氏春秋》研究奠定了一个新的高度和起点。蒋维乔、杨宽、沈延国、赵善诒合著的《〈吕氏春秋〉汇校》是又一个重要收获,其价值在于排校吕书现存众本文字异同,古籍、类书、笔记及各家之说,以订正传刻讹误阙失,并对吕书版本系统做了梳理,辑校佚文若干。其中虽也存在一些(王利器《评〈吕氏春秋〉汇校》一文已有批评),但还是瑕不掩瑜。马叙伦、谭戒甫、范耕研、冯振、于省吾、杨明照、杨昭隽、王叔岷、沈祖緜、李俊之等一批功力深厚的新老学者此期也作出了很好的成绩,有著作及论文21部、篇。特别是青年学者王利器于1940-1943年在北大文科研究所先秦哲学组师从傅斯年先生专治《吕氏春秋》,撰成300万言的毕业论文《〈吕氏春秋〉比义》,惜后遗佚而未能传之学林(后作者重做成230万字的《〈吕氏春秋〉注疏》,巴蜀书社已于2002年1月出版)。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除校释整理工作外,钱穆、王利器、缪钺、施天侔、李泰棻等对吕书的成书情况、学派属性和主编吕不韦还进行了较深入的专门探讨,如钱穆《吕不韦著书考》、王利器《“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说》、《“吕不韦”释名》、缪钺《〈吕氏春秋〉撰著考》、施天侔《〈吕氏春秋〉非杂家及黄老学派之首要作品辨》、李泰棻《吕不韦及〈吕氏春秋〉考》等,成为吕书文献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胡适、吕振羽、郭沫若、杜国庠等一批既具有国学根柢又受过国外新思想熏染的学者此时登上《吕氏春秋》研究舞台。他们运用国外现代学术观念和方法来剖析吕书,突破了前人专事文字训诂、句篇疏解的细散研究方式和简评式零星论述方式的局限,把吕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的观照和系统的把握,取得崭新的成果,深刻地了《吕氏春秋》研究领域,并决定了20世纪《吕氏春秋》研究的整体走向。胡适写了《读〈吕氏春秋〉》一文,开拓性地运用西方历史的进化观点方法来研究吕书的哲学、政治思想,认为它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是用贵生之道、安宁之道、听言之道三大纲来汇总古代思想,综合成一个思想体系,主张“黄老一系的主义”和“爱利主义”的政治哲学。吕振羽《由〈吕氏春秋〉到〈淮南子〉》、郭沫若《吕不韦与秦代政治》、杜国庠《论〈吕氏春秋〉》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对吕书哲学、政治思想进行了深入发掘和系统研究,成为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的拓荒之作,特别是郭沫若的研究对20世纪《吕氏春秋》研究影响很大。他一反古人对吕不韦的偏见和否定,第一个对吕不韦作出较高评价,认为“吕不韦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一位有数的大政治家”,对“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的传说,吕不韦与嫪毐集团的关系,吕不韦与秦始皇的矛盾进行了细致的辨析,并对吕书哲学、政治思想进行了深入发掘,还从天文历法、古书体例、金文记载、政治斗争等角度对吕书的成书年代、编排原貌、著书动机作了探讨。他的观点和论证至今在许多方面仍具有代表性,以后《吕氏春秋》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是沿着他的路子走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