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 | 古代文学 | 市场营销 | 生命科学 | 交通物流 | 财务管理 | 历史学 | 毕业 | 哲学 | 政治 | 财税 | 经济 | 金融 | 审计 | 法学 | 护理学 | 国际经济与贸易
计算机软件 | 新闻传播 | 电子商务 | 土木工程 | 临床医学 | 旅游管理 | 建筑学 | 文学 | 化学 | 数学 | 物理 | 地理 | 理工 | 生命 | 文化 | 企业管理 | 电子信息工程
计算机网络 | 语言文学 | 信息安全 | 工程力学 | 工商管理 | 经济管理 | 计算机 | 机电 | 材料 | 医学 | 药学 | 会计 | 硕士 | 法律 | MBA
现当代文学 | 英美文学 | 通讯工程 | 网络工程 | 行政管理 | 公共管理 | 自动化 | 艺术 | 音乐 | 舞蹈 | 美术 | 本科 | 教育 | 英语 |

性爱分离:中国现代性爱文学的文化选择学毕(3)

2014-09-10 01:18
导读:就整個從人性角度表現性愛看,是由兩方面構成的,一是從正面寫性的自然與自由,反抗現實社會對性的壓抑,再是從反面寫性的存在,針砭傳統性文化的

就整個從人性角度表現性愛看,是由兩方面構成的,一是從正面寫性的自然與自由,反抗現實社會對性的壓抑,再是從反面寫性的存在,針砭傳統性文化的負面。郭沫若等人是從正面放歌,魯迅則是從反面述說。總之,不必拘束於愛與性的統一,而以性的獨至和性的偏至,其文化意義是不可低估的。錢理群先生曾經將“自然人性在情感、道德甚至審判意義上的正當性”,“尋求人的解放”(包括思想道德意義的和情感的審美意義的)“基於人的解放之上的”性愛至上主義,“求樂的人生觀”以及“各種各樣的反禁欲主義”等等作爲“五四”個性主義的內涵的重要組成部分[4],現代性愛文學的性偏至正是這些內涵的充分體現。它充分表達了人性的“放恣”,對無所阻攔的生命自由作最大張揚。魯迅對於傳統文化下的性愛的深沈、冷峻的剖析和批判,郭沫若對於性的自然和個體精神的肆意擴張,郁達夫對於性的生命本能的深刻透視,施蟄存對性愛心理的科學解析,沈從文對性愛的歌哭與批判,張愛玲對於性愛的人生化的深刻揭示和思考,都是作家生命情緒和自我意識深化的表現,也是新文學作家追求精神自由和獨立價值的外化形式。梁實秋一語中的:“所謂新文學運動,處處要求擴張,要求自由。到這時候,情感就如同鐵籠裏的猛虎一般,不但把禮教的桎梏重重地打破,把監視情感的理性也撲倒了”。[5]正是從這個意義上,現代性愛文學家們並不讚賞冰心只寫愛不涉性的“閨秀派”創作,[6]而廬隱和淦女士則備受激賞:廬隱“在感情的發抒上較之冰心遠爲熱烈,而其描寫兩性間的愛,則尤爲大膽”。淦女土“有著比同時代的女作家更大的膽量,敢於掙脫一切舊禮教的束縛,也敢於揭開一切虛僞的面目,赤裸裸地把女性的心理和隱秘,于小說中和盤端出”。[7] 您可以访问中国科教评价网(www.NsEac.com)查看更多相关的文章。
同樣的道理,當人們指責性偏至時,也有不少理直氣壯的捍衛,如周作人、郭沫若、黎錦明等對指責郁達夫性偏至的辯護和反駁;蘇青對張愛玲,張愛玲對蘇青遭受指責時的維護與辯駁等等,都是現代性愛文學史上的佳話。
其次,從性愛文學與社會革命的關係而言,理性論者極力要求二者統一偕行,要服從社會的需要,但現代性愛文學同樣自決地堅持性愛的自足,社會革命可以不看重它甚至抛棄它,但它寵辱雖驚,卻仍然堅執地自足發展。這從“五四”性愛文學與社會功利相統一時代結束之日起即開始顯現此特徵。“左翼文學”時期,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取代了“五四”時期性愛文學與社會革命的統一關係,而與新形勢下的社會革命結成同盟;或徑直作爲文化載體。這些文學也曾試圖再振性愛文學精神,將性愛與革命結合,創立“革命加戀愛”模式,結果當革命者在享受性愛時,又覺著有負革命,於是産生靈肉衝突,呈水火不容狀,二者失去了統一的基礎,扭不到一塊。另一方面,性愛文學由熱鬧走向寂寞,默默地自我發展著,到抗戰文學時代,“左翼”文學沿著正向達到頂峰時代,文學與革命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進一步出現高度一致狀態,“延座講話”應是這一文學與革命高度一致的理論總結與昇華。但同時,性愛文學火種不熄,就在“孤島”上海,也能有聲有色、像模像樣地存在與發展,並創造了張愛玲這樣燦爛奪目的星辰,充分體現了性愛文學的自足。幾乎可以說,就時代背景而論,“孤島”性愛文學已經卸下了爲抗戰鼓呼的社會革命擔子,是在全力爲人性歌哭。這方面的性偏至,是一種宏觀上的偏至。從整個現代的歷史看,性愛文學順著歷史向前延伸,只要精神學不被徹底撲殺(精神分析學被撲殺之時,性愛話語同樣也會消失,文革時期就是極例),性愛還會重演現代的一幕,事實證明,新時期東山再起的性愛文學的確將性的偏至推向了新的階段。 (转载自http://zw.NSEAC.com科教作文网)
(二)
透視現代性愛文學的這一品質,明確地反映了西方全新的性愛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性道德觀與性價值觀的兩極悖進的衝突。一方面顯現的是嶄新的性愛觀,充分表達著人本主義思想,一方面是對傳統文化中兩極悖逆的憎惡與反感。兩者的反差造就了偏至的性愛觀,導致了對性的歌哭無拘,實現了人性的狂歡。這種情形甚至已經超過了西方“文藝復興”文學和十八世紀啓蒙文學的人本主義表現——至少在性愛這一題材上。啓蒙文學繼承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本主義思想,強調表現個人的精神生活,執著人的內心,關注人的自身價值,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解放,但是他們也不泛濫情感,強調以理性的精神去觀照人類,狄更斯是如此,斐爾丁也不例外,盧梭甚至在提出“人”論(強調“天賦人權”)的基礎上仍然強調道德教化,狄德羅強調真善美的統一,絕沒有像中國現代性愛文學作這樣的人性放恣。正如黃子平先生評贊魯迅先生當年的片面(偏至)一樣,是一種“深刻的片面”。它抓住了人性的原點,結束了性與人性分離的中國傳統性愛文學歷史。
上一篇:现代语境中英雄与反英雄的二律背反现象学毕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