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战国策派”的文化特质学毕业论文(3)
2014-10-24 01:04
导读:就連二者用來達到民族主義目的的手段也是一樣的,這就是他們都相信文化決定論,都希望通過再造文化以達到民族自強的目的。當時「五四新文化運動」
就連二者用來達到民族主義目的的手段也是一樣的,這就是他們都相信文化決定論,都希望通過再造文化以達到民族自強的目的。當時「五四新文化運動」主將都贊同法國孔德(AugusteComte)的觀點「要想政治改良,非先把思想變了,風俗改了不行」28。《戰國策》也在其編者注中稱,「重新估量我們的文化傳統,是抗戰路程上日加迫切的必須工作」29。他們認為,站在民族生命長久發揚的崗位看去,抗戰的最高意義必須是整個文化的革新。
「五四新文化運動」用「人的解放」、「民主」、「科學」等各種「新」思想批判和否定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傳統(如吳虞、陳獨秀等人對家族制度與專制主義的關係的),如果說他們是在文化傳統的積澱中去尋找現實積弱積弊的因由的話,「戰國策派」也同樣如此。「戰國策派」認為,「中國文化,的確有些不好的成分:如像有家族而無國族,享樂主義,遁世主義,守舊主義,貪污的傳統,重文輕武的風氣,懶惰,敷衍,不緊張,不認真的態度,沒有團結精神,對公益事業不熱心,這樣一切都有它思想的背景。處在這樣一個新時代,中華民族不改變這種文化上的缺憾,很不容易建設一個良好的政治,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一個獨立自由的國家」30、「我們主張對中國文化的反省,並不是喜歡多事,乃是在戰的現實,戰的必需與迫求下,企圖一個自動的變更」31,「不但是對中國文化過去的歷程求個認識,並且還可以於過去的認識中想法來控制我們文化的動力以企圖一個新未來的創造」32、「抗戰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它給我們一個機會,來測驗我們民族的元氣,來量斷我們民族的活力或競爭力」33。
同樣是對傳統文化的批判和反省,相比之下,幾十年後的「戰國策派」要客觀冷靜理性,也深入得多,可以說,他們是拿出做學問的工夫來分析研究傳統中國文化,事實上也確實如此,像雷海宗的《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本來就是他的一部學術專著。而「新文化運動」主將更多是從倫理的角度來批判傳統文化的,它與個人經驗聯繫密切,如胡適所言,「新思潮的根本意義只是一種態度。這種態度可叫做『評判的態度』……『重新估定一切價值』便是評判的態度的最好解釋……新思潮對於舊文化的態度,在消極一方面是反對盲從,反對調和;在積極一方面,是用科學的方法來做整理的工夫」34。無疑,「五四新文化運動」因開拓工作的艱巨性而傾向於前一方面,「戰國策」則相對偏重於後一方面,但兩者都意圖「培養出一個健康地民族,創造出一個嶄新的──有光有熱的文化」35。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发布) 「戰國策派」認為,傳統禮教在權威制度方面的束縛性已因時代的大變革、新思想新文化的介紹、一切事業近代化的推行而逐漸減削其勢,現在的問題是「如何從舊禮教的破瓦頹垣裏,去尋找出不可毀壞的永恒的基石,在這基石上,重新建立起新人生新社會的行為的規範和準則」36。在中國談改造運動需要「制度化和專家化及新戰國時代新公民道德的培養」37,「有勇氣將民族弱點加以修正,方能說到建國」38。所以才有了「戰國策派」的〈君子與偽君子──一個史的觀察〉39、〈五倫觀念的新檢討〉40、〈中西人風格之一比較〉41、〈力人──一個人格型的討論〉42、〈大夫士與士大夫──國史上的兩種人格類型〉43、〈士的蛻變──由技術到宦術〉44、〈官僚傳統──皇權之花〉45、〈中飽──官僚傳統的一面〉46、〈無兵的文化〉47、〈嫉惡如仇──戰士式的人生觀〉48、〈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49、〈文化的改建──人生觀的改建〉50等等的持久關注。在這些充滿思想和銳氣的文字裏,我們常會發現「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影子。如陳獨秀〈除三害〉51、一湖〈中國士大夫階級的罪惡〉52是可以與「戰國策派」諸文章互相參照著讀的,關注則一,然深淺立現。其他如〈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中分析認為「中國人之所以為中國人,與其說是由於儒學,不如說是由於道家」53,也極類魯迅「中國之根柢全在道教」54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