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台湾文学的人文主义脉流学毕业论文(5)
2014-11-08 01:15
导读:人文主义脉流与官方文艺路线相结合共同反对较多揭露阶级矛盾和社会黑暗面的乡土文学,正显示了标举人文主义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其政治上的以及文学理
人文主义脉流与官方文艺路线相结合共同反对较多揭露阶级矛盾和社会黑暗面的乡土文学,正显示了标举人文主义的自由派知识分子其政治上的以及文学理念上的弱点。由于与最广大的人民大众保持距离的贵族倾向,使他们的文学并未能时时与俱进。想在阶级社会中躲避政治,提倡抽象的人性论,最终却还是被纳入了政治的范畴,成为政治的工具。这说明,在政治、思想斗争比较激烈的时候,想要走中间路线,专致于描写温馨、平和、善美的“共同”人性,是行不通的。某种意义上说,他们重复了自由派知识分子本世纪前叶在中国政治舞台上以及现代文坛上的命运。
人文主义脉流难敌乡土文学的强大势力,而其部分文学理念先后被“收编”入现代派和所谓三民主义的文学理论中,因此其本身在70年代隐而不彰。然而,这一脉流仍是存在和延续着。如由朱天文姐妹等一批青年学生组成的“三三派”,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们心仪于夏志清所概括的张爱玲小说的“苍凉”风格,为文并不苛求悲剧性的冲突或故事情节的曲折,只以清纯的笔调,写出常人的生活和性情,特别是年轻学子的温馨、友爱、充满生活情趣和希望的人生。当然,由于规模较小,这一脉流与其它思潮相比,难免为人所忽略。
在70年代一息仅存的人文主义脉流,80年代以后却获得了再次倔起的契机。这时的人文主义文学带有与以前不同的新特点。除了与自由派知识分子的渊源关系已疏远外,更主要地表现在其诉求焦点由“非政治”向“非物质”的转化。它更多地针对着日益严重的器物文明的荼毒,从人与自然、人与科学、人与宗教以及人的自我修养等多方面入手,刻写人生和人性的真话,表达对现代人的生存处境和生存质量的关怀。限于篇幅,将另文论述。
(科教论文网 lw.NsEac.com编辑整理) 人文主义脉流在当代台湾文学中的存在,一方面进一步证明了台湾文学的每一脉络,实际上都和五四以降中国现代新文学(其中某一或某些脉络)有着密不可分的对应传承关系;另一方面,又显示了台湾文学有别于中国文学整体的某种个性特征。它使台湾文学具有较强烈的人性挖掘主题,所及,不仅人文主义文学如此,其它流派的文学也多少带有这种特色。人文主义文学脉流在当代台湾文学中的不可忽略的重要意义,也正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