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批评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学毕业论文(4)
2014-11-12 01:36
导读:不过从20年代批评界注意到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构成对立格局之后,人们就不再去考察创造社及其他所谓“为艺术的艺术”社团是否以及如何倡导这一“派
不过从20年代批评界注意到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构成对立格局之后,人们就不再去考察创造社及其他所谓“为艺术的艺术”社团是否以及如何倡导这一“派”理论,而将它们与“人生派”的对立当作一种不容置疑的自明性的现象。这种自明性来自于对西方有关这两种文学观念和批评话语的想象性理解,作为理论和文学史实际,显然是靠不住的。而连大多数人都倾向于承认的“人生派”与“艺术派”之争,都是对西方文学批评话语的想象性阐释和自明性移植的结果,都不足以准确反映西方的文学理论实际和文学史实际,所引进的其他那些比较玄乎的理论观念其可靠性则更是可想而知了。
①波德莱尔:《随笔》,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下),第226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版。
②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明确认为这三个文学社团属于“为文学的文学”或“为艺术而艺术”的群体,见《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第4-7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③茅盾:《文学与人生》,《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第150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④ 26沈雁冰;《大转变时期何时来呢》,《文学周报》第103期,1923年12月24日。
⑤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第6期。⑥李开中:《文学家的责任》,《文学旬刊》第8号,1921年7月20日。
⑦厨川白村:《文艺思潮论》(16),樊仲云译,《文学》第120期,1924年5月5日。
⑧鲁迅:《〈竖琴〉前记》,《鲁迅全集》(4),第43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⑨为“art for life’s sake”和“art for art’s sake”,法文为“L’art pour la vie”与“L’art pour I’art”,翻译成“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比较准确。
⑩Hideki Nakazawa:“Art Fundamentalist’s Rule of Life”,Method,No.11.Published On November3,2001in Japan.
(科教范文网http://fw.ΝsΕΑc.com编辑)
11ZanDubin:“A Failure to Communicate:Few Attend O.C.Forum on How the Arts Can Help in AIDS Crisis”,Los Angeles Times(LT)-WEDNESDAY May5,1993Edition:Orange County EditiOn Section:Calendar Page:1Pt.F Col.2Word Count:1,132
12《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第146页。
13周作人:《新文学的要求》,《晨报》1920年1月8日。
14傅斯年:《白话文学与心理的改革》,《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205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15 27成仿吾:《新文学之使命》,《创造周报》第2期。
16 17周作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第285—286页,第286、288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18茅盾:《什么是文学》,《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第153页。
19郑振铎:《新文学观的建设》,《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第159页。
20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胡适文集》(3),第7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 22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第144—145页,第146页。
23《王国维文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7年版。
24鲁迅:《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1),第7l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25严既澄:《国故与人生》,《文学》第117期,1924年4月14日。
28冰心:《文艺丛谈(二)》,《小说月报》第12卷第4号。
29郑振铎:《导言》,《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第13页,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
|